如夢令·元旦 毛澤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如夢令·元旦這首詞前兩句寫紅軍戰略轉沿途艱難進軍的情景;中兩句寫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和目標;末兩句寫紅軍到達目的地勝利實現了戰略轉移的情景。全詞主要描繪了行軍的暢達和與國民黨鬥爭的火熱場面,表達了紅軍進軍途中的歡快情緒,也喻示着革命武裝鬥爭光明燦爛的前景。
原文
毛澤東〔近現代〕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譯文
寧化、清流、歸化三縣城,道路險狹,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們又去哪兒?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風卷着紅旗如幅幅圖畫。
創作背景
1929年紅軍主力東征,建立了閩西根據地,9月打下福建上杭縣,但是當時紅四軍內部在建軍原則及建立根據地等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毛澤東於6、7月間被迫離開紅四軍主要領導崗位。三個月後,黨中央糾正了紅四軍前總指揮的錯誤,11月,毛澤東便回到紅四軍,重新擔任主要領導。12月底,毛澤東在上杭的古田村主持了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他親自起草的《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在決議在會上通過,即著名的「古田決議」。這次會議很好地鞏固和發展了紅軍及革命根據地。革命力量的壯大引起了國民黨的極大恐懼。在這次會議期間,蔣介石策動了江西的金漢鼎、福建的劉和鼎和廣東的陳維遠等所率領的反動軍隊組織了「三省會剿」,向閩西根據地發動進攻,妄圖摧毀閩西革命力量。為了粉碎國民黨的陰謀企圖,會議決定紅四軍進行戰略轉移,由地方武裝留下閩西堅持鬥爭,毛澤東和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分頭向江西方向進軍。到江西去展開游擊戰爭,擴大革命根據地。1930年元旦春節期間,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一部分從古田出發,向北經連城以東的古田、寧化、清流、歸化等地,越過武夷山到江西去。在這次行軍途中,毛澤東以「元旦」為題寫下了這首小詞,以此來描述這次進軍的情景。
賞析
全詞六句33字,採用細節描寫和白描手法相結合的方法,生動地記錄了紅軍長途行軍的路線、方向和目的。表達了紅軍進軍途中的歡快情緒以及詞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而產生的堅定的革命信念和豪邁胸襟之情。
第一、二句寫紅軍戰略轉沿途艱難進軍的景。開頭連用三個地名,點明福建省西部的三個縣,說明這次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途經的一些地方。從這幾個地方看,行軍從古田北向至寧化,再折向東至清流,右轉向東北至歸化,路線還是迂迴曲折的。接着描寫沿途的道路是那麼狹窄、險要、阻滯,森林繁茂,荊棘叢生,到處陰暗潮濕,青苔滿布,前進十分困難。紅軍經過這些地方向武夷山進軍,困難非常多,但紅軍為了打破國民黨所謂「會剿」,甩掉敵人,儘快取得戰略轉移的勝利,才決定要走這樣一條敵人預料不到的、比較艱難的路。
第三、四句寫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和目標。兩個句子,一問一答,說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進,要進軍武夷山腳下。「直指」一詞寫出紅軍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氣勢。「武夷山下」點名進軍初步要到達目的地。問句突出紅軍在「古田會議」之後嶄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標明確,鏗鏘有力。
第五、六句寫紅軍到達目的地勝利實現了戰略轉移的情景。「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詞人在眾多景物中,單選取了紅旗,風展紅旗,明媚如畫,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來;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了鬥爭的火熱場面,既是真實之景,同時也是理想之象,讓人仿佛看到紅軍進軍途中的歡快情緒,看到日益發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也可感受到詞人的堅定信念和豪邁胸襟。詞作語言簡潔生動,明白曉暢,詞人避繁趨易,有意地選擇平實的語句,徹底擺脫傳統詞供人淺斟低唱,有時甚至語僻難曉的境地。更讓人稱奇的是,全篇未用一個典故,詞語明白如口語,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農大眾,聽了也容易明白,從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詞雖明白如話,然也精於鍛字鍊句,詞人將推敲之跡隱藏在平實的語言表象下,極煉如不煉,看似尋常,細品方見奇功。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盡顯行軍途中的實際困難,也象徵着革命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同時也透露出紅軍戰士不怕困難、以苦為樂的革命豪情。對於所選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點出其特徵,概括精當,且所用字也並非深奧險僻,而是通俗常見,卻又準確之至,從這也可見作者對事物的仔細觀察,對語言的精心推敲。另外這數種物象之間,並無詞連接,只是單獨並置,卻又渾然融為一體。
簡析
這首詞前兩句寫紅軍戰略轉沿途艱難進軍的情景;中兩句寫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和目標;末兩句寫紅軍到達目的地勝利實現了戰略轉移的情景。全詞主要描繪了行軍的暢達和與國民黨鬥爭的火熱場面,表達了紅軍進軍途中的歡快情緒,也喻示着革命武裝鬥爭光明燦爛的前景。這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使得詞人的革命信念愈發堅定、襟懷愈發豪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