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作者:蘇軾 |
原文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 蘇軾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1]
譯文
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因有些感想,之後就開玩笑似地寫下了這《如夢令》詞。這個詞牌是唐莊宗創製的,原名《憶仙姿》,因為嫌名字不雅,所以改為《如夢令》。大概是唐莊宗創作的詞最後的句子是「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於是拿過來把它作為詞牌名。 水和污垢什麼時候在一起共存過?仔細看這兩個東西在我身上都沒有。我告訴擦背的人,勞您整天揮手動肘了。只希望能輕點再輕點,我的身上本來也沒有什麼污垢。
注釋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 雍熙塔:塔名,在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清康熙初(1680),泗州沉陷於洪澤湖中,塔也隨之不復存在。 闋:詞曲的一段或一首,這裡指詞。 唐莊宗:五代時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曾作《憶仙姿》詞,原文是:「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寄語:通常作轉告講,這裡是告訴之意。「語」作為記事當是浴時所說,但寫詞肯定是浴後之事,故用「寄語」。 揩背:揩擦背部。 盡日:猶終日,整天。 居士:一指信仰佛教而不出家為僧的人,二是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這裡指蘇軾自己,蘇軾在貶地黃州東坡居住,故稱東坡居士。
賞析
此詞表面上是寫作者因沒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滿,實質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潔,受貶是蒙冤的。全詞關鍵是佛家術語「無垢」,比喻一切本來清淨,雖意出禪偈,形象不甚優美,卻自有其思想價值和意義。 此詞小序有兩層意思:一是寫這首詞的起因,二是對於詞牌「如夢令」來歷的介紹。詞的正文反映的是:申辯、不滿和請求。 此詞字面上可以概括出如下幾個方面:一,作者強調自身是潔淨的,沒有污垢;二,自身潔淨的人還是被人動手除垢;三,擦背去垢的人,出手太重;四,表達不滿和請求:對身體潔淨的人不該出此重手。 事實上,蘇軾是一個愛乾淨的人,喜歡經常洗浴,而這經常洗浴就不只是為了除垢了,而是為了健康身體和愉悅心情,這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這次在泗州的公共浴池裡遇到了一個擦背特別用力的人,把他的身體弄痛了,他就戲言地表達了不滿,而且還講了理由。這樣的生活趣事,作者隨後開玩笑似地寫成了詞。在深層表達上,這樣寫的結果,超出了這件事情的本來意思,豐富了內涵,隱含了自己受到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對於一個蒙冤受貶、被當事者欲置之死地,而皇帝讓調離這個貶地的文人來說,一個「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於國」的人,一個正在被皇帝起用的過渡期的人,顯然不僅僅是寫這次洗浴。此詞明顯有這樣的意思:不該對身體潔淨的人重手去垢,是沒有必要的、可笑的。這自然引人聯想到蘇軾蒙冤貶往黃州的情景、聯想到古今社會上的人生。這些都不只是一次洗浴、一次簡單的戲作所能解釋得了的。而這些,也是詞人「戲作」的豐富內涵中的重要一面。 此詞關鍵在於「無垢」二字,是佛家常用術語,比喻一切本來清淨。一般以詞說法,了無餘蘊。而此詞雖意出禪偈,形象不優美,亦無甚詩意,卻自有其思想價值和意義。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蘇軾調任汝州的途中,時蘇軾在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蘇軾當年49歲,這一年是他的人生走向高峰的轉折年。作者在調任途中,當時應該是已意識到自己將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了。[2]
作者簡介
蘇東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 ↑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詩詞名句網
- ↑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古詩文網
- ↑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