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靡不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委靡不振 |
委靡不振(拼音:wěi mǐ bù zhè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元·脫脫《宋史·楊時傳》。
委靡不振指頹喪,不振作;比喻精神不振作,意志頹喪消沉。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中文名:委靡不振
拼音:wěi mǐ bù zhèn
出處:《宋史·楊時傳》
注音字母:ㄨㄟˇ ㄇㄧˇ ㄅㄨˋ ㄓㄣˋ
語法結構:聯合式
成語出處
元·脫脫《宋史·楊時傳》:「今日事勢如積薪已燃,當自奮勵,以竦動觀聽。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則事去矣。」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委靡不振」。
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宋徽宗每日沉迷於詩詞歌賦、花草鳥獸,無心國事。在金兵已經占領了大片北方土地的時候,還徵調大批老百姓從南方搬運奇花異石,到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修建宮殿、裝花園。對於抗金這件大事,他根本不放在上,隨便派了一個無能的童貫去當領兵元帥,童貫連吃敗仗,結果金兵很快就打到了京城開封。
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大舉南進,攻打北宋。守衛燕京的宋將郭藥師叛變投敵,守衛黃河的將領宦官梁方平,望見金兵的旗幟,便嚇得燒橋逃跑。金兵很快逼近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市)。宋徽宗驚慌失措,急忙把帝位傳給兒子宋欽宗(趙桓),然後自己逃往南方鎮江。滿朝大臣也都十分驚恐,無有良策。這時,大臣楊時對大家說:「如今形勢十分危急,就好像堆滿了乾柴,只要有一點火種,很快就會燃起熊熊烈火。大敵當前,我們應當振奮起精神,表現出一致抗金的決心和勇氣。如果膽小、軟弱、害怕、意志消沉,振作不起精神,那麼大宋的江山就要完了。」接着,楊時又提出一些抗金的具體措施。滿朝文武官員聽了,精神振奮。
公元1126年,宋欽宗受形勢所迫,調兵遣將,抗擊金兵,各路兵馬奮勇抗敵,終於打退了這次金兵的入侵。
成語寓意
生活的煩瑣,人生的挫折,煩惱的纏繞,災難的打擊,這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內心的枯萎。如果鬥志消沉無精打采,肯定會萎靡不振畏縮不前,工作也毫無起色,甚至問題成堆。同樣的事情,同樣的日子,以不同的心態來處理,效果就大不一樣,就像金入侵北宋時,如果沒有楊時的鼓勁打氣,那北宋也許就滅亡了。生活不可能沒有煩惱,人生不可能沒有磨難,生命不可能沒有危險,只要自己總是保持積極的好心態.那麼自己就會每天感覺到幸福和快樂。好心態能使一碟菜成為盛宴。即使處境很艱難,自己也一定要振作起來。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委靡不振」指頹喪,不振作;比喻精神不振作,意志頹喪消沉。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運用示例
宋·馬永卿《元城語錄》:「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緩,委靡不振。」
清·張廷玉《明史馮恩傳》:「刑部尚書王時中進退昧幾,委靡不振。」
作家·曲波《林海雪原》十七章:「無精打采地喘了一口粗氣,然後象個病人一樣委靡不振地站在那裡。」
成語辨析
委靡不振—沒精打采
「委靡不振」與「沒精打采」意義相近,兩者皆有沒精神的意思;區別在於「委靡不振」側重於形容長期的沒精神狀態;「沒精打采」則是多用於短期的沒精神狀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