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姚劇是一種灘簧類戲曲劇種,流行於中國浙江省餘姚,舞台語言採用餘姚方言。姚劇起源於餘姚灘簧,形成於18世紀中葉,19世紀中葉為其鼎盛時期。傳統劇目有72出,多表現日常生活。目前唯一專業表演團體為浙江省餘姚市藝術劇院姚劇團。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演特點
姚灘的唱腔淳樸優美,節奏明快,富有鄉土氣息,由基本調和小調兩部分構成。基本調常用的是「平四」和「緊板」[1] 。曲體為「起、平、落」形式,平腔只用清板演唱,男女同調異腔,轉換自然,女調的「平四」下韻,常襯有「噯噯唷」的襯音,清亮委婉,富有特色。「平四」一般用於敘述性唱詞,較抒情,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緊板」多用於劇情緊張、氣氛熱烈的場面。另一類是小調,共有40餘首,或為江南民歌,或為明清俚曲,常用的有 《夜夜遊》 、《小扳艄》 、 《紫竹調》 、《對花十送》 、 《五更調》等,音色醇厚,節奏輕快,雅俗共賞,並富有鄉土氣息。
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後,部分藝人對姚灘的內容和演出形式進行了改革,如排演現代劇目,實行男女合演等等。並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於1954年成立了姚劇團。餘姚和慈谿西北地區,上虞東部一帶,廣大農村中的業餘姚劇團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在五六十年代,業餘姚劇團曾有150多個,足見這一地方劇種生命力之強和群眾基礎之深。當一些劇團艱難經營,有的劇種甚至成為「絕唱」時,餘姚姚劇卻長唱不衰。餘姚藝術劇院院長壽建立告訴我們,去年姚劇演了200多場,今年估計還要增加場次;當許多劇團為上演劇目發愁時,餘姚姚劇團卻一到兩年就會推出一台新戲,台台叫好又叫座;當有的劇團為生計四處奔波時,餘姚姚劇團演職人員的人均年收入卻達到6萬元,最低的有4萬多元,高的有8萬多元。在該團從藝30多年、當過演員後來成了國家一級導演的徐玉虹說,姚劇正迎來明媚的春天……從鄉村到城市,從機關到學校,到處都有姚劇的熱心觀眾。
獲獎榮譽
《龍鐵頭出山》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2]提名獎; 《傳孫樓》獲全國現代戲觀摩演出5項大獎; 《女兒大了,桃花開了》獲得中國人口文化獎銅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作品獎、浙江省第九屆戲劇節優秀新劇目獎; 《蘭花女》劇本獲得第三屆中國戲劇文學獎銅獎; 《母親》獲得第九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入選劇目和優秀音樂獎、劇本獲第四屆中國戲劇文學獎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