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特庫姆賽·薛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特庫姆賽·薛曼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圖片來源lishiquwen.com
出生 (1820-02-08)1820年2月8日
美國俄亥俄州蘭開斯特
逝世 1891年2月14日(1891-02-14)(71歲)
美國紐約州紐約
效命 美國
軍種 美國陸軍
軍銜 陸軍少將

威廉·特庫姆賽·薛曼(英語:William Tecumseh Sherman,又譯謝爾曼,1820年2月8日-1891年2月14日)是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北部聯邦軍將領,以火燒亞特蘭大和著名的向大海進軍戰略獲得「魔鬼將軍」的綽號而聞名於世,曾與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將軍制定「東西戰線協同作戰」計畫。 薛曼將軍曾經表示決不競選美國總統,以薛曼宣言而聞名於世。 美軍的M4中戰車,又稱薛曼坦克,即得名於薛曼將軍。 薛曼將軍樹,亦得名於薛曼將軍。

生平

薛曼將軍(William Tecumseh Sherman,1820-1891),是美國作家、教育家、商人與軍人;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擔任陸軍將領(CIVIL WAR,1861-1865),以優異的作戰指揮與實施焦土政策聞名。在戰爭中效命於北軍的格蘭特將軍(GRANT),在維克斯堡等地擊敗南軍;於1864年,接替格蘭特,擔任北軍的指揮官,曾率部推進至喬治亞與卡羅萊納,成功擊潰對手,使得南軍無法繼續戰鬥。於1865年4月在喬治亞、卡羅萊納與佛羅里達接受南軍投降。

少年時光

生於Lancaster(俄亥俄州,1820年),父親是名成功的律師,在州立最高法院任職;不幸於1829年去世,留下遺孀與11名子女。9歲的薛曼只好交由參議員鄰居Thomas Ewing--(也是家族好友)撫養。

軍事生涯

艾文參議員(Senator Ewing)讓16歲的薛曼進入西點就讀,雖說在課業上表現傑出,但性格是不拘小節的;同伴回憶起來,稱他是最聰明、受歡迎的同學之一,總是與他人打成一片。1840年畢業後,以砲兵中尉的身份服役於第三砲兵團,曾參與對美洲原住民的戰鬥。

美墨戰爭爆發後,曾任職於加州(當時是美國的新領土);1848年隨著梅森上校(Col. Richard Barnes Mason)確認加州的金礦蘊藏。之後美國政府因表揚其忠於職守,給予其破格升至上校的機會;但由於長年缺乏戰功表現,使其決心求去(成為參與南北戰爭的高階軍官中,少數未 進入墨西哥境內戰鬥者)。

婚姻從商/大學執教

1850年與艾文參議員之女結婚,與篤信天主教的妻子育有8名子女。1853年辭去軍職,擔任舊金山市的一間銀行總裁;由於當地不成熟的金融體質,使其深感挫折。1856年重返軍隊,駐防加州。1859年,薛曼擔任路易西安那州立大學的校長,證明他是大學中最能幹又受歡迎的領導者。

重返軍隊

薛曼於1861年5月14日,以上校軍階服務於13步兵團;初期北軍的失利曾讓其懷疑自身指揮能力與志願軍的戰力。林肯總統晉升他為志願軍的准將,負責指揮坎伯蘭地區(肯塔基州)兵力。

首次失利/西羅戰役

1861年秋季,在一次作戰失利後遭撤換,被迫回家休養,他的妻子寫信給薛曼的參議員哥哥,請求協助;不久,薛曼重回行伍,在密蘇里州駐防的哈勒克少將(Henry W. Halleck)手下服務。哈勒克的部隊剛獲得亨利堡(Fort Henry)的勝利,但他質疑格蘭特的能力;曾要求薛曼統領格蘭特的部隊,但為薛曼所拒(即使他的階級高於格蘭特)。他曾寫信給格蘭特,表示願意接受他的領導

1862年3月1日,薛曼率領第五師(駐防於田納西州西部),接受格蘭特的指揮(格氏已晉升少將);西羅戰役(Battle of Shiloh)是他在格蘭特麾下的首戰,4月6日,南軍發動奇襲,薛曼即使在戰況不利下,仍率領所屬掩護友軍安全的撤退。隔日,薛曼發動成功的逆襲(自身負傷),受到格蘭特及哈勒克的讚揚,於戰後晉升少將。

維克斯堡/查努干戰役

1862-1863年,薛曼的戰績有勝有負;1862年末,敗於Chickasaw Bluffs(維克斯堡的北方),在那之後,很快地獲得在阿肯色的勝利。雖說在維克斯堡(Fort of Vickers)戰役前,對格蘭特非正規的戰略規劃質疑,但仍在其指揮下,於戰役中表現傑出。

在11月的查努干戰役(Battle of Chattanooga),薛曼指揮田納西軍團,很快地奪取Billy Goat Hill,當他試圖攻擊Tunnel Hill的(南軍防守)主稜線時,被克萊伯(Patrick Cleburne)的重裝師擊退(南軍布瑞格的精銳部隊);他的努力為湯瑪斯的集團軍所遮蓋(後者成功攻擊南軍的防線核心)。

喬治亞州戰事

儘管戰績有勝有負,薛曼贏得格蘭特的信任與友誼;當林肯要格蘭特接掌北軍統帥時,格蘭特推薦薛曼接替自己,接掌密蘇里軍團。當格蘭特獲得波多馬克軍的指揮權時,薛曼寫信給格蘭特,提出自己的整體戰(total war)構想---格蘭特擊敗李將軍(GENERAL LEE,南軍統帥)、自己則推進至亞特蘭大,便能結束戰爭。

薛曼率3個軍進攻喬治亞,儘管南軍獲得此役勝利,仍換下保守的強斯頓將軍,換上積極的胡德將軍。亞特蘭大戰役於1864年9月2日,以薛曼的獲勝結束,確保林肯總統在期中選舉的勝利(獲得連任),此戰役的勝利為北軍貢獻良多。

亞特蘭大戰役獲勝後,薛曼消除了胡德將軍(Gen. Hood)對其補給線的威脅;派遣湯瑪斯,擊敗胡德於佛蘭克林-納許維爾戰役(Franklin-Nashville Campaign)。在此同時,他率領62,000人奪取薩文港(port of Savannah),於同年12月22日獲勝;薛曼拍了封電報給林肯,將此戰役勝利當作聖誕賀禮。

薛曼在喬治亞的勝利,使得國會有拔擢他,取代在北維吉尼亞(對抗李將軍)進展不順的格蘭特的呼聲;但他仍寫信給擔任參議員的哥哥,嚴詞回絕了。

卡羅萊納

1865年春,格蘭特命薛曼增援,以強化在維吉尼亞的實力,對抗李將軍;但薛曼說服格蘭特,讓他向北沿卡羅萊納前進,沿路摧毀可供(敵)軍需之物資,如同他在喬治亞州所運用的方式。薛曼的部隊向北抵達南卡羅萊納,沿途只遭到南軍將領強斯頓的輕微抵抗;即使道路難行,沼地遍布,他的部隊依舊推進神速,連對手(強斯頓)也折服。

1865年2月17日,薛曼攻陷哥倫比亞(州)的首府,大火從晚上燒至白天,撤退的南軍在城外道路上,放火焚燒捆紮的棉花;在當地一位(印地安)居民Lumbee的嚮導下,穿過Lumber River,抵達北卡羅萊納。

在班頓凡爾戰役(Battle of Bentonville),擊敗強斯頓將軍後;於4月26日接受其部隊在卡羅萊納、喬治亞與佛羅里達的投降。

整體戰策略

薛曼在戰爭中的貢獻來自於」整體戰」的策略,背後有林肯總統與格蘭特將軍的支持,但他總是謙稱只是忠實執行格蘭特的命令罷了。

薛曼與格蘭特都同意,若想結束戰爭,就必須阻撓其戰略執行、摧毀其經濟、屈服其作戰意志;他實驗性地採取」焦土政策」以打擊南軍後背,即是薛曼所謂的」整體戰」。薛曼部隊執行焦土政策的效率極高,包含對民生物資與建築物的摧毀(如鐵道折彎,使其難以修復),但也引發戰爭罪行(war crimes)的爭議

軍事生涯後期

1866年6月25日,國會創設陸軍上將(general of the Army)的職位,晉升格蘭特將軍,薛曼升為中將;當1869年格蘭特當選總統,薛曼被任命為陸軍司令。1874-1876年,將司令部移至聖路易,以避免受到政治紛擾。

薛曼在陸軍司令任內,最關心建築鐵路,抵禦敵對的印第安部落,採用焦土政策,在水牛城戰役中亦使用(敵對印第安部落的重要糧倉)。

1875年,他出版了篇幅達兩冊的回憶錄;1883年辭去陸軍司令的位置,隔年從軍隊退伍。在紐約度過晚年時光,以看戲與繪畫自娛,同時也在大型聚會上發表各種題材的演說;曾被民主黨人提議角逐1884年總統,但為其拒絕。

逝世

雪曼逝世於紐約(1891年2月19日),簡易的葬禮在家中舉行,最終安葬於聖路易的騎兵公墓(Calvary Cemetery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