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嬌艷的蕎麥花(馬進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嬌艷的蕎麥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嬌艷的蕎麥花中國當代作家馬進思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嬌艷的蕎麥花

那天吃蕎面油圈是在車站的小攤上。一塑料袋十個的蕎面油圈,很是整齊的碼在一輛平放在三輪車廂的案板上。在三輪車的旁邊,支着一張方桌,在桌旁的鐵架上,擱着嶄新的煤汽灶上,淺藍色火苗的舔燒中,一鍋金黃的胡麻油翻滾着。一個黑褲白衫,頭上纏着一條粉色紗巾的年青女人,手腳麻利的把方桌上的麵團搓成圓圈,輕輕的放進油鍋里。急促跳躍的油花很快淹沒了它,隨着噝噝聲音,散發出縷縷的油香。很快,油圈變成了光澤閃亮的醬紅色,女人熟練的用筷子撈出來,擱在桌上的一盤子裡,夠十個了,就用塑料袋再裝起來,碼好!

蕎面油圈,這是很多西北人都愛吃的一種美食。通常的做法就是先將蕎面擱盆里,用開水沖燙拌勻後,連同面盆放置於80℃的水鍋中,過十多分鐘後,再取出晾涼至20℃左右,然後攙進黑麵粉少許,再加入一些發酵的面,用手蘸油做成一個二兩左右,中間留有小孔的圓餅,放入油鍋煎炸而成。

看上去這生意不錯,總有三三兩兩的人來,買上一袋迫不急待的打開,取出一個油圈咬上一口,並不急於下咽,而是含在嘴裡用舌頭攪動,像是在檢驗是不是自己記憶的味道。在慢慢回味中點點頭,才大口的吃起來,並不時向那個年青女人嘖嘖誇獎幾句。年青女人忙的也顧不上搭話,只是抬頭笑笑,算是答覆。然後抓起圍裙擦擦額前滲出的細微汗珠,繼續忙自己手中的活兒。

看得我也饞了。見車還沒有來,就上前買了一袋蕎面油圈,蹲在旁邊不遠的台階上。拿出一個咬了口,酥軟並不油膩,給味蕾最直接的感受是,香甜可口。

做油圈的蕎面,來自蕎麥。至於啥叫蕎麥,自己還真查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蕎麥之莖弱而翹然,易長易收,磨麵如麥,故曰蕎曰 ,而與麥同名也。」並說:「蕎麥南北皆有。立秋前後下種,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莖綠葉,如烏樹葉。開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結實纍纍如羊蹄,實有三棱,老則烏黑色。」

其實關於蕎麥,小時侯聽過很多關於它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版本說:古時侯有老兩口和一個叫寒露的傻兒子,雖然都比較勤勞,但日子始終過的清貧。老兩口一直盤算着怎麼給傻兒子娶一個聰明點的姑娘做媳婦,這樣他們走了才能放心。

經過打聽,知道山後有個叫蕎麥的姑娘聰明伶俐。這當媽的就想先去試一試。她扯了幾尺布,假裝找人做衣裳。就來到了姑娘家。她見這蕎麥姑娘長得像朵花似的,心裡特別高興。就說:「姑娘啊,山前的人都說你心靈手巧,我已老眼昏花,麻煩你拿這幾尺布,給俺兒子做件衣裳。」蕎麥心底特別善良,接過布說:「您老要不嫌棄我的針線活兒,俺就幫你這個忙。可不知你要做件啥衣裳?」她就說:「我家窮,想着用這幾尺布做一件長衫,做一件短衫,再做一件床單。」蕎麥有些為難的想了一會兒說:「好吧!」

過了幾天,這老太太去了姑娘家,蕎麥遞給她一件長衫,針線細密,衫子做得很好。但她卻裝作不高興地說:「姑娘,我叫你做三件,怎麼只做一件啊?」只見蕎麥姑娘把那衣裳抖開,架在身上說:「你看,這不是長衫嗎?」然後又把長衫的底邊折起說:「這是短衫。」說罷又把那件衣裳鋪在床上說:「這就是床單」。

老太太笑了,回家後,就備了一份聘禮,蕎麥家答應收下了。這年冬天,蕎麥和傻兒子寒露成了親。前後沒過一年,兩位老人先後去世了。在蕎麥的操持下,小兩口日子過得也很美滿。

村子裡有一秀才,看上了漂亮的蕎麥,有天他見到有點兒傻的寒露,就讓他給蕎麥捎一個禮包。回家後,寒露把秀才的禮包給了蕎麥,蕎麥抖開禮包,只見一朵花,一棵蔥,一個南瓜。蕎麥看罷,滿臉羞紅。明白這是譏笑她「聰明伶俐一枝花,竟然配個大憨瓜。」蕎麥越想越生氣,不覺心竟得了個氣結胸的病。後來病一天比一天重,不到半年就死去了。

蕎麥死後,寒露特別想念妻子。時常到她的墳地上哭一場。後來在他落淚的地方長出了一棵紅杆綠葉的草。慢慢地杆粗了,葉大了,還開出了白花,結出了三棱的黑色果實,寒露就把它叫蕎麥。並採下來撒在地里,結果成出了一大片。就在這年蕎麥熟的時候,相思成疾的寒露也死了。以後人們發現這蕎麥也怪,總在寒露節前熟。人們都說,這是蕎麥和寒露夫妻情重的緣故。

也許這是善良的人們表達自己美好愛情的一種願望。但無論怎樣,這種故事,傳播的很廣。

其實關於蕎麥,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讓我記憶更深刻。說有一老人,省吃儉用的供養自己的兒子念書。後來兒子中了舉人,再也沒有回家,差不多跟父母斷了關係。後來出差路過老家,他也想回家看看。在離家不遠的蕎麥地里,看見一老人鋤草。他就在地邊上大聲的喊「老頭兒,老頭兒,這紅杆杆綠葉葉是啥東西。」老人覺得聲音有些熟,直起身子,見是一騎着高頭大馬的官員,一愣。再細一瞧,嘴都差點兒氣歪了。這不正是中了舉人再沒回來的兒子嗎?老人順手抄起捆草的繩子,就向這忤逆兒子掄去。兒子身上吃痛,慌亂下馬,正要訓斥,再一看是自己的老爹,就大聲地求饒「爹啊,別打了,別打了,蕎麥地里打死人哩!」故事戛然而止,似乎再也沒有下文,但這個故事時常會從自己的腦海里冒出來。

另外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是:離開狗屎不種蕎麥。至於說什麼理由,誰也不知道,祖祖輩輩傳下來都這麼做。不過據說現在,隨着肥料的使用,人們種蕎麥時,再也不用狗屎了。結果這句話又傳成:離開狗屎還不種蕎麥了?好像有別把自己太當回事的意思。

在我坐的台階的旁邊,閒坐的兩位老漢支張小桌,在下棋。兩老漢都是黑衣青褂,鬍鬚花白,只是一胖一瘦。看樣子他們下棋很隨意,一邊走棋,一邊聊天。似乎在意的不是誰在棋上的贏輸,而是相互的聊天。一位長像削瘦的老人還不時的抬起頭來,看看那個炸油圈的年青女人,臉上呈現出一種欣慰的表情。我忽然發現,他們倆的長相很像。

漸漸地,從兩個老人的聊天裡,我聽出來了,他是那年青女人的父親。而且從兩個老人的對話中,也聽出了一個關於他女兒的故事。

原來他家在大山里,那裡缺水,但不缺地。山地最適合種的是蕎麥。每年秋收後,他就把蕎麥販進城裡。他聽城裡人說:蕎麥能降血脂,降血壓,甚至蕎麥皮的枕芯還能清腦活血,有助睡眠。這些他都不知道,他知道的就是自己販蕎麥的生意一直比較好!後因人手不足,就時常帶上自己沒考上學的女兒。

那時的女兒年青漂亮,高挑秀氣。真像山樑上開的艷麗的蕎麥花一樣,人見人愛。來說親的人,多的差點踏破了門檻。可女兒誰都看不上,後來才知道,女兒不知着了什麼魔,竟看上了後山樑上王瘸子家念書的二小子。

那是一家什麼樣的人家啊!王瘸子常年在鄉里的集市上給人修配個鑰匙,補個鞋,換個拉鏈什麼的,根本掙不了幾個錢。家裡的幾畝地,全靠他眼神不怎麼好的老婆子和幾個娃娃。好在王瘸子幾個念書的娃娃都爭氣,竟先後都考上了學。正因為這樣,原本不富的家,就變得更窮了。每年快到開學時,王瘸子就山前山後,近村四鄰的,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的借錢。那時周圍的人誰見了一提王瘸子,嘴邊的話題是:這王瘸子借的錢,今年還上,怕難了。

當時他家的情況還比較好,只有這麼一個女兒,所以零花錢什麼的,從來沒有缺過。可不知從什麼時間起,女兒不時的向自己要錢,有時還背着自己向她媽要錢,還讓她媽別告訴父親。有時做生意的找的一些零錢,她也不給父親交了。剛開始,他認為女兒大了,可能是給自己買東西了。可時間一長,他發現她要了那麼多錢,給她自己也沒買什麼東西。後來還是她媽心細,說村裡有人發現女兒把錢都給了王瘸子上大學的二小子。把他氣得夠嗆,勸過女兒,罵過女兒,有天還生氣的掄了女兒一巴掌。可女兒像鐵了心似的,比父親還犟,越攔着,她越偷着給。真的是女大不由父啊!那就隨她吧,只要她高興。該說的說了,該勸的勸了,再不好,也怨不着我們老兩口了。以後享福受罪那就是她的事了。

好在王瘸子的二小子不僅書念的好,除去家裡窮,人品長相都不錯。更主要的是他對女孩也不錯。做父親的能看出來,只要是自己和老婆子說起王瘸子二兒子的名,女兒就會立即支起耳朵聽着。而且每年寒暑假放學時,女兒總會找個藉口去王瘸子家待會兒。而一回到家裡,就會從臉上往外溢着一種說不出的高興,那時家裡有什麼活兒,女兒都搶着干,跟平時像換了個人似的,也特別聽話。

過了兩年,王瘸子的二小子畢業了,分在了鎮中學。這時段女兒三天兩頭往學校跑,有天晚上說去看電影還沒回家。做父親的怕兩個娃娃沒結婚讓人說閒話。就拉下臉,催着讓王瘸子家來提親。雖說那小子也有了工資,可王瘸子家沒有什麼家底兒,還欠着一屁股帳。自己不僅沒要到一分錢的彩禮,還給了很多陪嫁。誰讓是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呢?

婚後他們日子過的還是緊巴點兒。因為女婿還得從工資里省出一份錢來,供養他最小的弟弟上學。不過好在這兩個娃娃都是過日子的人,雖然生活不寬裕,但女婿心疼女兒,女兒更心疼女婿。看到女兒時常高高興興地挎着女婿回家,自己也覺得這門親事結對了。

可誰知沒多多長時間,王瘸子和他那眼神不好的婆姨,竟一個癱了,一個病了。把兩個娃娃拖累得都不像人樣了,才撒手歸去。這不僅讓兩個娃娃欠了一屁股帳,還要替他們供養上大學的小弟弟。

要說這兩個娃娃遇上的事,做父親的這輩子都沒碰到過。他看着心疼,不時的偷着給女兒塞點兒錢,誰知女兒竟把錢全給了女婿。

家裡攤上這麼大的事,可兩個娃娃在父親面前從沒埋怨過,也從不伸手向他借錢。碰上逢年過節的,還總給父母買點兒東西。這讓父親覺得給他們做點什麼好,既能幫着點他們,還不能讓女兒女婿看出來。

他和老婆子一商量,就賣了家裡的東西,在鎮裡離車站近的地方買了房。一是這裡做生意的機會比較多,二是還能常見到女兒。他見這幾年種蕎麥的少了,但喜歡吃蕎面的人越來越多了。特別是聽一個老中醫說,蕎麥的谷蛋白含量很低,並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是大米的10倍。他就動了心思,買了三輪車什麼的,跟女兒商量着賣蕎麥油圈,如果生意好了,還可以捎帶着賣其它什麼的。女婿也特別同意,說怕他上班了,女兒一個人待在家裡悶的慌。老人說着,竟伸手捊了自己下巴上幾根不長的鬍子,看來是下了很大決心。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蕎麥能煉五臟滓穢。就是人們常 說的,若有腸胃積食者,吃蕎麥麵就能消去。看來蕎面真的是好東西。

王禎在《農書》也提到蕎麥∶ 磨而為面,作煎餅,配蒜食。或作湯餅,謂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細如粉,亞於麥面。南方亦種,但作粉餌食,乃農家居冬谷也。現在來看,蕎麥麵不僅能做成油圈。更能做成煎餅、湯餅、涼粉之類。還有西北人最愛吃的攪團或餄烙,只是在這幾年來,蕎面油圈,常能勾起自己胃中的那種饞蟲。

老漢給女兒出了主意,就先試着在車站旁臨時搭了個攤點賣蕎麥油圈,沒想到幾天下來,生意還挺火的,有時人多時,還得排隊。雖然老漢給女兒幫不上什麼忙,他也就是在附近處坐着待會兒,或讓女兒指使着拿個什麼東西。但當老漢看到女兒光鮮的臉和偶爾傳來清脆的笑聲,老漢也笑了,笑時,竟還從他眼眶裡的滾出了幾顆眼淚。這讓我想起了小時侯燒蕎麥杆時,冒出的濃煙往往嗆的自己鼻涕一把淚一把,但自己心裡高興。因為那時我一直在想,古代烽火台上的狼煙,應該燒的蕎麥杆,而不是狼糞。那裡還會有那麼多的狼糞呢!

正想着,車來了,我向車走去。回頭看了眼那個忙碌的年青女人,眼前竟閃現出山坡上那一片一片的粉白蕎麥花,開的那樣嬌艷,那樣芳香!不自覺的吟出了不知誰寫的詩句「曉日晴明陂更闊,風吹蕎麥蜜花香。」[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