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陵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子陵鋪鎮地處荊門中心城區北郊,因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摯友閻子陵隱居此地而得名。全鎮現轄29個村,24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4893人,國土面積278平方千米。耕地3731.6公傾,其中水田3178.9公傾。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對外開放先進單位」。在荊門市57個鄉鎮街辦中工業經濟綜合排名第九位。2005年7月鎮委再次被中共荊門市委授予「五好鄉鎮黨委」榮譽稱號。[1]

基本概況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探明儲量石膏2.5億噸,石灰石15億噸,圍繞資源的開發和加工,一大批建材企業蓬勃發展。

2004年,全鎮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1.95億元,農業增加值1.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60元,財政收入達到1175萬元。當年新上和續建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11個。現有儲地址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備活性碳酸鈣、「魔芋」產品生產技術、年產300-500噸過氧化鈣、石膏砌塊、高強石膏粉、粉煤灰制磚項目6個。

工業帶農、科技促農、政策惠農、機制強農、流通活農的各項措施,加快和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畜禽、休閒觀光、蔬菜等特色產業逐步發展壯大。

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穩保安工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和投資創業環境優越。[2]

歷史沿革

1949年正月子陵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獲得解放,同年3月建立了子陵區,管轄荊鍾北山一帶。7月建立了南橋區。屬子陵鋪鎮管轄的鄉政權11個,村53個,歸荊門縣第一區領導。

1955年12月,小鄉合併為大鄉,子陵鋪11個小鄉合併為高店、南橋、子陵、掇刀、團東5個大鄉。

1956年4月,荊門縣撤區成立指導小組,第一區改為第一指導小組(指導小組機關設在荊門縣城內三里街)。

1957年10月,荊門縣恢復後,撤銷指導小組,第一指導小組所轄的南橋分劃歸鹽池管轄,高店、掇刀設為直屬鄉。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原第一區改為子陵人民公社(又稱並舉人民公社)。南橋鄉從鹽池回歸子陵管轄。當時公社下設子陵、南橋八角、牌樓4個耕作區。

1959年8月,新增設楊店、革集、東寶耕作區。

1960年4月,耕作區改為管理區。楊店耕作區撤銷。

1961年5月,子陵公社改為子陵區,原管理區改為公社。

1966年5月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子陵地區黨政機關受到衝擊,各級黨的組織陷入癱瘓狀態。

1969年4月,子陵區成立了「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

1969年9月,子陵區成立了整黨領導小組,着手籌建區委。

1969年10月,各人民公社相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

1970年1月成立黨的核心領導小組,隨後恢復了公社黨委。

1971年12月正式恢復成立中共子陵區委員會。

1975年11月,荊門縣撤區並社,子陵區改為子陵人民公社,各人民公社改為片總支。所轄的革集、牌樓、東寶公社劃歸掇刀區管轄。鹽池區永聖公社的龍泉、民主、金山(青山)大隊和石橋驛公社的白馬、民新、三壋、棗店、金冢等8個生產大隊劃歸子陵人民公社管轄。撤區並社後,子陵人民公社管轄範圍有子陵片、新橋片、何院片、龍泉片、三壋片、羅院片、七橋片等7個片總支。

1976年11月,荊門設市(縣級),縣市分家,子陵公社管轄的新橋、金山(金泉)、曾廟3個生產大隊劃歸荊門市東寶公社管轄。

1976年12月,撤銷三壋、龍泉片總支,新成立棗店片總支。

1979年3月,撤銷片總支,成立子陵、南橋、七橋、八角四個管理區。

1981年1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1年11月,恢復棗店管理區,新成立子陵鋪鎮(管轄子陵、羅坡、建泉3個大隊)。

1983年10月,縣市合併升格為省轄市後,1984年2月,撤銷人民公社,成立了子陵鋪區,原管理區改為鄉。子陵管轄的長崗大隊劃歸掇刀區牌樓鄉管轄。同時將棗店、南橋管理區合併為南橋鄉,子陵管理區與子陵鋪鎮合併為子陵鋪鎮。

1986年1月,子陵鋪區改為子陵鋪鎮。

1987年10月,子陵鋪鎮內設八角、南橋兩個總支、管理區。八角管理區管轄七橋、羅堯、新廟、華陽、羅院、拾井、紅廟、聯興、子陵、幸福、建泉、美滿12個村,南橋管理區管轄四坪、柏坪、龍泉、蔡沖、青山、金冢、三壋、棗店、曾坡、何沖、何院、金榜12個村。

1989年3月-1993年6月,司法所、林業站、計生辦、企管會、經管站、廣播站、勞動服務公司相繼遷出鎮政府機關,在集鎮臨街建房,獨立辦公。

1991年8月, 東寶區成立乾溝辦事處,龍泉村劃歸乾溝辦事處管轄。

1995年7月,東寶區撤銷乾溝辦事處,原辦事處管轄的龍泉村和鹽池鎮的團堡村,重新劃歸子陵鋪鎮管轄。

1997年9月,鄉鎮機構改革,鎮政府機關內設機構八角、南橋管理區歸口農業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和政府辦公室歸併為黨政綜合辦公室。

2000年7月,企管會撤銷,成立鎮集體資產經營公司。

2001年5月,原泉口街辦管轄的金泉、石蓮、曾廟、新橋劃歸子陵鋪鎮管轄。

2001年11月,鄉鎮機構改革,成立「三辦一所」。財貿辦公室、農業辦公室歸口經貿辦公室、統計站、信訪辦、老委辦、勞動人事辦歸口黨政綜合辦公室,城鎮規劃辦、計劃生育辦、旅遊辦等歸口社會事務辦公室,經管站、財政所合併為財政所。

2003年4月,子陵鋪鎮內設四個片區,即乾溝片區,管轄四坪、柏坪、蔡沖、龍泉、團堡、青山、金冢7個村。南橋片區,管轄三壋、棗店、曾坡、何沖、南橋、金榜、美滿、果藥公司8個單位。八角片區,管轄七橋、萬家坪、新廟、華陽、八角、拾井、紅廟、聯興8個村。城區片區,管轄子陵、幸福、建泉、金泉、石蓮、曾廟、新橋7個村。

2004年6月,鎮廣播電視站上劃市廣播電視局直管,改名稱為子陵鋪鎮廣播電視網絡中心。

2005年4月,鎮國土管理所上劃東寶區國土局直管,人、財、物一併上交。

2005年5月,鎮林業工作站上劃東寶區林業局直管,人、財、物隨即上交。

2005年6月,鎮交管站上劃東寶區交通局直管。

2005年9月,鄉鎮事業單位綜合配套改革,文化站、城建環保所、計劃生育辦公室、計劃生育服務站、農業機械服務站、農業技術推廣站、畜牧獸醫站、水產技術服務站、水利水電管理站全部實行「兩退」「兩建」。即:單位退出事業單位編制,建立新的服務機構,人員退出財政供養,建立以錢養事服務機制。新成立的服務機構是:城建環保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水產技術服務中心、農業機械服務中心、畜牧獸醫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水利水電服務中心。132名參與改革的對象全部置換身份。[3]

發展概況

中心集鎮距市區9公里,是 荊門市十大工業重鎮和十大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207國道、焦柳鐵路、長荊鐵路和襄荊高速公路貫穿其中,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鎮國土面積2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867畝(其中水田49546畝),山林面積255000畝。全鎮轄29個村,1個果藥公司,1個社區居委會,24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4929人。近年來,該鎮堅持「把子陵建設成為全市工業重鎮、特色農業大鎮及區域文化名鎮」的發展思路,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均有較大發展。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757億元,同比增長8.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收640元,達到6135元。全鎮水稻總產34287噸,增長27.5%,小麥總產7656噸,增長38.4%,油菜種植面積下降10.2%,但因單產增長12.8%,總產量仍高於上年,達5400.8噸。新建標準化豬舍16棟,總數達到46棟,生豬飼養總量23.8萬頭,肉牛飼養總量2900頭,羊飼養量1.5萬隻,家禽飼養量130萬隻。完成漁業產值6660萬元,增長47%。新增造林面積512.73公頃,累計建成人工速生豐產林2133.33公頃。新增註冊農業專業合作社43個,總數達到55個。

全年完成工企業生產總值45.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0.77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27.45億元,分別增長59.9%、6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1.6億元,增長31.4%。招商引資項目10個,到位區外境內資金4.83億元,轄區內企業完成外貿出口額867萬美元。工業企業達到273個,其中規模工業企業34個,分別比上年增加81個和8個,全鎮億元企業達到7個,在全市工業重鎮評比中,繼續保持第二名。

全年財政總收入11370萬元,其中地稅完成1799.4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82萬元,支出2010萬元。年末存款餘額3894萬元,增長12.41%,累計貸款餘額6498萬元,降低22.73%。

全年用於道路交通建設資金1000萬餘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設42千米。投入690萬元,分兩批完成農村低壓電整改工程,涉及23個村1個集鎮。投入55萬元完善配套水庫渠系。投入35萬元用U型渠硬化卸甲口水庫低乾渠。投資9萬元完成興閘滾水壩水毀工程修復。完成農村戶用沼氣池1280口,累計使用沼氣的農戶達到4006戶,全鎮沼氣池覆蓋率46.8%。

全年投入176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其中 子陵中學投入30萬元改善學校環境,子陵中心小學投入95萬修建綜合樓,何院小學投資31萬修建學生食堂,龍泉小學投入20萬元維修教學樓裝備微機室。申請國債資金60萬元完成子陵衛生院門診改擴建工程,為門診統籌病人報銷費用18.5萬元。全鎮29個村建成農家書屋31個。組織大型送戲下鄉活動4次,送電影下鄉320多場次。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收集整理信息資料120多份,整理民間故事22個,民間歌謠68首。投資36萬元,維修公共廁所2座,新修垃圾屋5個,小型休閒廣場1個,綠化植樹26000餘株,新架設自來水管4.8千米。關閉污染企業7個,將小洋溝等9個石灰石開採廠整合成1個,調處各類污染糾紛事件11起。

全年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244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員450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70人,發放小額扶持貸款30萬元,幫助實現創業42人。新增城鎮居民醫療保險177人。發放危房改造資金41.9萬元,為81戶農村困難群眾改造危房,撥付移民後扶款88.4萬元,對686戶共1790人困難群眾實施生活救助。爭取資金15萬元,完善子陵福利院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省級模範福利院檢查驗收。

新型工業重鎮。全鎮已形成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石灰石開發、中藥材生產、輕紡業等六大支柱產業。截止2008年底,全鎮工業企業個數達到169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個數達到26家。在26家規模企業中,年產值過5000萬元的已達8家,其中過億元的已達4家。工業經濟在全鎮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占到了80%以上,工業園區的雛形已初步形成。

現代農業大鎮。緊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不斷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和配套農業。2008年全鎮生豬出欄達10.1萬頭,家禽出籠達40萬羽,蔬菜種植面積達10000畝(其中無公害蔬菜基地達2000畝),發展速生豐產林16755畝,食用菌40萬袋,優質稻40000畝,燃料乙醇專用紅薯200畝。

區域文化名鎮。子陵鋪鎮因東漢光武帝劉秀摯友嚴子陵隱居此地而得名,子陵崗遺址曾因出土「越王洲勾劍」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7月19日發掘的龍王山古墓被國內考古界人士譽為長江中下游流域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境內還有歷史悠久的「尚泉寺」、「 文昌閣」、「敬業寺」等文化遺產。[4]

相關視頻

子陵鋪鎮點亮快樂童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