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孔子的這些話竟被我們誤解了上千年

孔子的這些話

來自網絡的圖片

孔子的這些話竟被我們誤解了上千年孔子是極負盛名的思想家,他的很多言論被我們沿用至今。然而時過境遷,千年前「聖人」說過的一些話卻因為種種原因被後人所曲解。很多人讀古文也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這樣皆不對。[1]

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真相:

「小人」指平民百姓,「養」有相處之意。所以全句講的是相處之道。

對於男性而言,與女子很難處理好關係;對於官員而言,與百姓很難處理好關係。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

也有一種解釋說「女」通「汝」,指孔子的弟子--子貢,「小人」即下人、僕人。

二、以德報怨

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真相: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說,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般人將這句話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在做什麼。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

真相:

孔子整句話的意思是,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人民能掌握好,就讓其自由發揮,如果掌握不了,就去教化他們。

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本意。

四、父母在,不遠遊

現在不少父母依然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殊不知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真相:

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而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才是父母牽掛的所在。

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但並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五、愚不可及

這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這個意思。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真相:

這是孔子稱讚一個叫寧武子的人:

世道清明時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時就裝傻,做一個愚者。

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於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

六、老而不死,是為賊

很多不願贍養老人的不孝子女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有人用這種話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

真相:

孔子的意思是年幼時不懂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七、言必信,行必果

多數人將這半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尤其是行商之道,但其實與孔子的想法相左,因為這句話還有下半句。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真相:

後半句的意思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言必信,行必果」,「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

由此可見,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和孔子真是大相徑庭。

八、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現在,我們一般都將文中「三十而立」的「立」理解為成家立業。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真相:

孔子所說的「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而是人自己,是「立於禮」。

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九、學而優則仕

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視為家訓:

「你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公務員!」

「讀好書才能有好仕途!」

「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

這些理解都不對。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真相:

這句話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

十、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我們現在翻譯,把「知」(智)和「仁」分開來說,理解成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真相:

這句其實是互文見義,原意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所以切不可望文而生義。[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