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孔雀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孔雀绿釉)
前往: 導覽搜尋

孔雀綠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藍色釉。既然是藍色,為什麼叫孔雀綠釉呢?馬未都先生是這麼解釋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什麼叫綠如藍:在古人看來,最綠的顏色就是藍,所以才有「孔雀綠釉」這麼個特殊叫法。在今天看來,它就是藍色,所有後世也常常改口叫「孔雀藍釉[1]」。

歷史

孔雀藍釉器物 最早可追溯到五代

有明一代,嘉靖一朝生產的瓷器最多,顏色釉中以藍釉為最罕,特別是孔雀藍釉。孔雀藍釉是一種源自西亞的釉色,色彩艷麗,以銅元素為主要着色劑,經燒制後呈現藍綠色調。其釉色的名稱來源於孔雀羽毛,也以孔雀羽毛為標準分類命名,綠色偏多的為孔雀綠,又名「法翠」;藍色偏多的稱孔雀藍,又名「法藍」。

2012年,玫茵堂專場一件明嘉靖青地孔雀藍彩「穿蓮游龍」圖蓋盒1055萬元成交[2]。近10年,小小一件竟能追捧到千萬元的天價,可見其美麗色彩對於收藏界的誘惑力。

考古發現表明,孔雀藍釉器物傳入我國,最早可追溯到五代閩國劉華墓出土的3件孔雀藍釉陶瓶。

劉華墓出土的3件孔雀藍釉陶瓶均為小口、長鼓腹、小底,狀如豎立的橄欖。瓶子表面施釉介於藍、綠色之間,釉層較厚。其來源與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發達的海外交通貿易密切相關。

五代閩國時期,王審知等統治者積極推動海外貿易,「招徠海中蠻夷商賈」,福州、泉州等地的貿易港口因此形成「填郊溢墎,擊轂摩肩」的繁榮景象。劉華墓出土的孔雀藍釉陶瓶,當是通過海外貿易渠道輸入福州的。

孔雀藍官窯瓷器在明代極為名貴,它的配方與漢代低溫鉛綠大致相同。但能把綠釉燒成像孔雀翎一樣翠綠透亮則是在宋代,由北方磁州窯創燒,以氧化銅為着色劑,低溫燒成,也正因為是低溫燒成,所以胎釉的結合不甚完美,隨着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剝落。

景德鎮窯在元代開始就燒制孔雀綠釉,但是燒出的器物並不都很理想。因為明代以前的綠釉用鉛粉做助熔劑,色調比較深沉,顯暗綠色,比較悶。而孔雀綠釉主要溶劑是牙硝,呈色脆亮,所以孔雀綠釉還有幾個名字:法綠、法翠、翡翠釉、吉翠釉。

在金、元民窯中,這種色被陸續復刻出來。從金、元產品工藝看,13世紀的磁州窯系製作這種翠藍釉的水平相對較高,至今還有不少繪畫精美的「翠藍黑花」器存世。

在元代,景德鎮浮梁瓷局建立後也製作過一些孔雀藍釉器,釉上還烘烤金彩雙角五爪龍紋裝飾,可惜大部分金彩發掘前飽受土壤侵蝕已經脫落。從整體發掘情況看,元代出土器品種較少,說明當時御窯廠孔雀藍釉製作尚未成規模。

分類

孔雀藍在製作初期種類並不豐富,隨着呈色、胎釉結合等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應用也漸趨廣泛。根據製作品種,大致將其分為三類:孔雀藍單色釉、孔雀藍青花、孔雀藍混和彩。

宣德時期制瓷發展迅猛,孔雀藍釉取得很大進展,特別是統治者對御窯廠瓷的嚴格要求促使單色釉、釉下青花製品精益求精。明代孔雀藍官窯瓷器在當時就極為名貴,成功的作品不多。現在能夠完好保存下來的更是寥若晨星。

康熙時期為孔雀藍釉發展高峰期

清代是中國制瓷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早中期,為我國陶瓷史上的巔峰時代。孔雀藍釉這一品種在明代晚期曾一度產量劇降,難覓其蹤,但到了康熙年間,又開始興盛起來,並逐步走向孔雀藍釉史上的又一高峰。

康熙孔雀藍釉較明代宣德、成化燒造的釉色變化更加豐富,有的濃重蔥翠,有的淡而純淨。雍正乾隆時,孔雀綠釉瓷器的造型種類較康熙時更為豐富。

這時候的孔雀藍釉瓷,無論產量還是質量均達到歷史最高峰。釉層厚處濃重蔥翠,薄處淡雅明艷。好像不管怎樣隨性的發揮,最後都能產生美的效果。雍正時期的孔雀綠釉瓷較康熙明顯減少,特別是乾隆朝,施釉較薄,胎體亦不及康、雍時細膩凝重。

清代孔雀綠釉瓷裝飾方法非常豐富,十八般武藝基本上都用上了,清末民國時期曾出現過仿康熙孔雀綠的瓷器,但都過於明艷,胎體顯得輕薄疏鬆。

不僅單色釉器物,孔雀綠釉常常也被用到彩瓷中作為一色,比如素三彩和五彩等,但是只有作為單色釉時,才能真正閃現出她那典雅動人的美。

視頻

孔雀綠 相關視頻

華夏經典孔雀綠
孔雀藍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