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孔雀魚,別名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體形修長,有極為美麗的尾鰭。
屬於熱帶魚,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圭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等地,於1859年,德國一位魚類學者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發現孔雀魚,在1930年,被引進新加坡,並在新加坡發揚光大,被作為觀賞魚傳播到全世界。
最早的孔雀魚飼養發展是因為防治蚊蟲的關係,使得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孔雀魚,得以使其分布到全世界大部分的地區。而孔雀魚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培育,現在已普遍受到全世界的水族愛好者青睞。由於各地區的審美觀和偏好的不盡相同,所以逐漸發展出各地區特有的孔雀魚系統。[1]
外形特點
- 孔雀魚屬於熱帶魚,體形修長,後部惻扁,有着非常漂亮的尾巴,該魚雌雄魚的體型和色彩差 別較大。雄魚身體瘦小,體長4~5厘米。背鰭較長,卜靖尖狀,尾鰭寬而長約占全長的二分之一以上,尾柄長,大於尾柄高。根據其尾鰭的形狀,何分為上旬尾、下劍尾、雙劍尾、琴尾、針尾、圓尾、旗尾、扇尾、三角尾,剪尾、尖尾)大尾等品種。
- 其身體及背鰭、尾鰭的顏色五彩繽紛,主要有紅色、藍色、黑色、黃色、綠色、虎皮色及雜色等。有些雄魚撇尾旬上有藍黑色小圓斑,像孔雀的尾翎,故名。雌魚身體較粗壯:體長可達7厘米左右,體色暗淡,呈肉色,稍透明,背鰭和尾鰭的顏色較雄魚遜色得多。
- 孔雀魚是熱帶魚中最普通、最為人們喜愛飼養的一種魚。它體小玲瓏,活潑好動,雄魚體長3厘米左右,其尾柄及尾鰭占身長的2/3左右;雌魚體長可達6厘米,其尾柄及尾鰭占全身的1/2以上。
- 雄魚體色斑斕多彩,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基調色為淡紅、淡綠、淡黃、紅、紫和孔雀藍等。尾鰭和體腹上有藍紅色圓斑,其周圍有淡色環紋,似孔雀尾翎花色,故以得名。背鰭短而高,尾鰭寬而長,並有琴尾、圓尾、上劍尾、下劍尾、叉尾、方形尾、火炬尾、齒尾、大尾等各種形狀。[2]
分類方式
- 花色品系
是按照孔雀魚尾巴顏色、紋路以及身體紋路來區分的,主要分為:禮服、草尾、蛇紋、馬賽克、單色、白金、金屬、日本藍、古老品系、聖塔瑪利亞等。
- 體色品系
是按照孔雀魚身體上的底色來區分的,主要分為:野生、黃化、藍化、白化(白化為黑眼)、白子紅眼黃化或藍化是可與白子基因同時出現的。
- 變異品系
鰭的變異一般按照尾鰭、背鰭腹鰭以及胸鰭來劃分。根據尾鰭的不同形狀可分為扇尾、圓尾、矛尾、劍尾(雙劍、頂劍、底劍)、三角尾等;而按照背鰭則有大背、延背;按照鰭的整體走勢又可分為大C、緞帶、燕尾、冠尾等。
- 比賽規定
1.草尾(GRASS), 尾巴上有細點,每一點之間沒有連接
2.馬賽克(MOSAIC), 尾巴上有粗點,每一點之間相互連接
3.禮服(TUXEDO), 腰身與頭部之間有明顯以顏色區隔開來的禮服腰身
4.單色(SOLID), 整隻孔雀魚的顏色單一色
5.蛇紋(KING COBRA), 魚隻身上具有蛇或豹的紋路
6.劍尾(SWORD) ,尾巴呈現單劍、雙劍或底劍
7.白子, 眼睛為紅眼或酒紅眼
8.特殊尾型, 鰭型及尾型較為特殊的魚種
[3]
習性
- 水溫水質:應穩定在22到26度之間,成魚一般我是控制在22到24度,剛出生的孔雀魚則是控制在24至26度左右。適應水質為弱鹼性也就是PH值在7-7.3之間DH值在8-9左右的水文環境。孔雀魚對藥品和氯氣的反應很劇烈,水中的殘留氯是造成孔雀魚大量死亡的罪魁禍首,所以養孔雀魚的水要經過充分的晾曬。
- 光照:光照對於孔雀魚,有人認為有其必要性,也有人不以為然,小編認為並不一定要使用專用的水族燈具,但是至少要有光線、營造出日夜的感覺。在黑暗中的孔雀魚比較不會接受餌料;孔雀魚的色澤也會比較黯淡,而在有光線的情況下,則會增加搶食的速度,減少殘餌過多污染水質的機會;孔雀魚的色澤也會比較亮
- 餌料: 剛出生的孔雀魚,當天可以不喂,一是先使其適應環境,二是有卵黃囊還未吸收完。從第2天開始,最好是以活豐年蝦幼蟲開口,其營養豐富並易於吸收,又有促進排便的功效。這個時期使子魚儘量多吃、吃飽,吃到肚子呈半球型,此時缸中還可保留少許活餌的程度。
- 換水:每天換一次,每次換20%左右。每周換2次換50%,2周後全部換水1次,同時把缸清理乾淨。在子魚的第一個月內,可以這樣換水:第2月到第3月,每天一次換20%,一周一次50%,2周左右一次全部換水的;第3個月後的魚,每天換水20%,2周一次換50%,一個月左右一次全部換水的。[4]
注意事項
- 同品種雌雄混養:也就是將同一品種的多尾雌雄孔雀魚合養在一個水族箱裡。讓它們自由交配以繁殖後代的方法。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種的就不要養在一起以免造成後代品系不純(當然你如果是想造成一種新的品種的除外)。
- 不同品種雌雄分離飼養:也就是分別將不同品種的雄魚單獨合養在一邊,雌魚單獨合養在另一邊,在繁殖的時候挑選合宜的雌雄魚只合缸。以避免過度交配對親魚造成損害和維持後代品系純良的一種養殖方法。[5]
繁殖
一、孔雀魚的繁殖條件
孔雀魚繁殖不分季節,既使是冬季也能正常生產。孔雀魚的繁殖周期在環境允許的條件下,約一個月可以繁殖一次,且每次可產10~120尾仔魚,一年產仔量相當多,因此也有「百萬魚」之稱。而小魚在養殖3~4個月之後,就具備生殖能力,可以再繁殖下一代。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水溫保持在26攝氏度,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以保證小魚的生存,然後按1雄比4雌的比例放入種魚。待魚發情後,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泄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
二、孔雀魚的繁殖培育
孔雀魚的繁殖培育可以說是孔雀魚飼養中的主旋律,要培育出優良的子代魚,必須經過層層嚴格選拔,優勝劣汰,而最終達到理想狀態。孔雀魚的品質優化要從選取種魚開始,專門挑選那些品系特徵明顯而且健康的魚只來做種魚,嚴格分缸交配,待到產子完成後,要對子代魚進行淘汰,這樣一次次的繁殖,一次次的淘汰,直到達到理想狀態為止。
三、孔雀魚繁殖徵兆
孔雀魚到了臨產階段會表現出很明顯的徵兆。有以下幾種:
- 體型見方。孔雀魚母魚的肚子會稍稍表現出平滑的方形。
- 胎斑的顏色比較重。一般的孔雀魚胎斑為黑色,白子的胎斑為橘紅色。
- 肛門凸出。臨產時會發現孔雀魚肛門明顯外凸。
- 行動表現。即將生產或者生產過程中的母魚多數會表現為兩種狀態,有的會上竄下跳,有的會很安靜的躲 在一個角落。
- 注意:孔雀魚的繁殖溫度應該為26~28攝氏度,應比適宜溫度稍高。
[6]
疾病
- 孔雀魚白點
孔雀魚白點病又被稱為小瓜蟲病,白點病嚴重威脅着孔雀魚的生命安全。當孔雀魚得了上白點病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孔雀魚的白點病就會急劇的惡化,最好導致孔雀魚大量的死亡。
- 孔雀魚爛尾
孔雀魚爛尾病也是比較常見且容易患的一種孔雀魚的疾病。通常情況下,孔雀魚爛尾病都是由細菌、黴菌自傷口所引起。
[7]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