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續期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存續期間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存續期間是指投資人持有債券的平均到期年限,即投資人回收本息的實際平均年限,可衡量每單位利率變動對債券價格的變化量或變化百分比,以作為債券價格風險衡量指標。
零息債券因在到期日才有現金流入,所以存續期間等於到期年限,而一般債券存續期間小於到期年限。當債券到期年限相同,則票面利率越低,存續期間越長,是因為現金回收速度較慢。另一方面如果票面利率相同,則到期年限較短,存續期間也較短。
存續期間和除斥期間的比較
存續期間和除斥期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除斥期間,也稱不變期間,是指法律對某種權利規定的存續期間,在除斥期限內權利才能存在,除斥期間是權利的存續期間。其法律意義在於,督促權利人儘快行使權利,超過除斥期間怠於行使該權利的,則該權利消滅。它主要適用於形成權。
術語解釋
零息債券是指以貼現方式發行,不附息票,而於到期日時按面值一次性支付本利的債券。零息債券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金融工具創新。但是,稅法的變化影響了市場對它的熱情。
債券票面利率是指債券發行者每一年向投資者支付的利息占票面金額的比率,它在數額上等於債券每年應付給債券持有人的利息總額與債券總面值相除的百分比。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