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出自唐代杜甫的《石壕吏[1]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出門看 一作:出看門)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裡有差役到村子裡抓人。

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官吏大聲呼喝得多麼憤怒,婦人大聲啼哭得多麼悲苦。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家裡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

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注釋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級官員,這裡指抓壯丁的差役。 夜: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裡。 逾(yú):越過;翻過。 走:跑,這裡指逃跑。 呼:訴說,叫喊。 一何:何其、多麼。 怒:惱怒,兇猛,粗暴,這裡指兇狠。 啼:哭啼。 苦:悽苦。 前:上前,向前。 致:對……說。 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 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 戍(shù):防守,這裡指服役。 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 新:最近,剛剛。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苟且活着。 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裡引申為完結。 室中:家中。 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僅。 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未:還沒有。 去:離開,這裡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嫗(yù):老婦人。 衰:弱。 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應:響應。 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原河南省孟縣),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 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

猶得:還能夠。得:能夠。 備:準備。 晨炊:早飯。 夜久:夜深了。 絕:斷絕;停止。 如:好像,仿佛。 聞:聽。 泣幽咽:低微斷續的哭聲。有淚無聲為「泣」,哭聲哽塞低沉為「咽」。 明:天亮之後。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獨:唯獨、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

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時間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牆逃走,到事後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故事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情節完整,並頗為緊張。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着的人物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敘述、老婦的說白,處處呼應,環環緊扣,層次十分清楚。[2]

詩人虛實交映,藏問於答,不寫差吏的追問,而只寫老婦的哭訴,從哭訴中寫出潛台詞、畫外音,將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婦的「前致詞」中,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寫老婦的哭訴,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婦的口吻,且隨着內容的多次轉韻,形成憂憤深廣、波瀾老成,一唱三嘆,高低抑揚的韻致,使沉鬱頓挫達到極致。

全詩述情陳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這裡,詩人通過新穎而巧妙的藝術構思,將豐富的內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體的形象里,澆注於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讓故事本身去顯露詩人的愛憎。這種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的藝術手法,使全詩顯得簡潔洗鍊,而又蘊涵豐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裡,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裡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裡生髮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並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裡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裡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裡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着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

創作背景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趕往華州任所。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實錄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參考文獻

  1. 古詩文網.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2. 百度漢語. 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