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玉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玉勝
出生 1960年6月
國籍 中國吉林敦化人
職業 高級編輯

孫玉勝中央電視台副台長 ,1984年畢業于于吉林大學經濟系。同年進入中央電視台。歷任新聞評論部主任、新聞中心主任。現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中央電視台分黨組成員、高級編輯,亞廣聯副主席。[1]

人物經歷

  • 1960年6月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市;
  • 1980年-1984年就讀于吉林大學經濟學系;
  • 1984年7月畢業分配到中央電視台,歷任新聞採訪部副主任、新聞採訪部主任、新聞評論部主任、新聞中心副主任;
  • 1987年採制的新聞《一條馬路隔斷了兩個企業的產需聯繫》獲全國新聞評比特等獎;
  • 1997年以來,參與策劃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國慶50周年、相逢2000年等大型直播報道;
  • 1993年獲首屆"韜奮新聞獎";
  • 1995年當選"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 1997年當選中國共產黨第15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參與策劃實施了72小時大型直播"香港回歸特別報道", 期間為駐香港總部節目負責人,同年參與組織創辦新聞欄目"現在播報";
  • 1998年2月任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心主任;
  • 1999年參與策劃實施了"國慶50年慶典"、"澳門回歸"、 "相逢2000"等特別節目;
  • 2000年任中央電視台副總編,兼中央數字電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
  • 2005年5月任中央電視台分黨組成員、副台長、高級編輯;
  • 2017年11月當選亞廣聯副主席。

[2]

人物成就

開荒早間時段--"一個改變他人生軌跡的任務"能夠分配進中央電視台,曾經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夢想。但是對於1984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的孫玉勝來說,這份工作似乎並沒有令他欣喜。 因為,當時的電視遠沒有今天這樣大的規模和影響,做電視對於經濟學出身的他來說有點"陰差陽錯"。 然而,"這個時期其實正是中國媒體實力大調整的前夜",當時的孫玉勝並不知道迎接他的是一個即將步入黃金髮展階段的事業。

  • 1992年,在一個灑滿陽光的秋日早晨,時任央視新聞中心主任的章壯沂交給了孫玉勝一個改變他人生軌跡的任務:"台里決定把早間時段開發出來,已經物色了幾個人,由你來牽頭負責。""早間"是什麼?是露水清涼的林蔭小道,還是熱氣騰騰的大餅油條?帶着一個巨大的問號,孫玉勝開始了對早間節目的設計。幾經周折,首先確定下來的是一個新聞人物專欄,其次是關注社會的現場報道專欄,第三是生活服務專欄,第四是一個音樂電視點歌專欄。接下來,人手的短缺問題馬上凸顯出來。孫玉勝說:"當時,事業單位的體制決定了我們只能在編制內考慮,而大家都有自己所屬的欄目,能集中起來做早間節目的人很少,能集中起來製作我們想要的節目的人更少。"於是,更多的人員物色開始瞄向台外。"辦法不是我們拍腦袋想出來的,是形勢逼出來的。"從剛開始的"只是過來幹活",到後來的社會公開招聘,早間時段的開發無意中也開闢了央視的第二用工制度。

在電視圈內,有人說當年的《東方時空》就像電視界的延安,一種強大的感召力讓年輕知識分子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也有人說,《東方時空》更像是電視界的深圳,新一輪新聞改革的實驗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東方時空》--"改變中國人早晨不開電視機的習慣"

  • 1992年春天,孫玉勝參與拍攝一部大型系列片,在廣東街頭一本雜誌上看到了這句廣告語:"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他說,此後多年來,每當默誦着這句古老的希臘諺語時,內心都會充滿創業的激情。《新太陽60分》,就是孫玉勝受"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影響,為早間節目最初設計的名稱。然而,創意的興奮還沒有退去,時任台長楊偉光以一句"難道還有老太陽嗎?"讓孫玉勝的熱情瞬間消失殆盡。彼時的孫玉勝對"太陽"二字情有獨鍾。幾輪考慮後,最終,替補名稱《東方時空》橫空出世。
  • 1993年5月1日,孫玉勝和他那30來人的"臨時工"隊伍聚集在中央電視台二樓新聞播出機房,忐忑不安地觀看他們的第一個愛子:《東方時空》首期節目。清晨7點,嶄新的電視節目《東方時空》,走進了千家萬戶,給億萬觀眾送去了中央電視台的第一聲問候。

"看完《東方時空》就像剛從南方的早市上拎回的一條正撲騰着的活魚、一捆綠油油的青菜。"觀眾這樣評論。"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東方時空》把長期以來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話語方式變為真誠親切、聊天拉家常的話語方式,一經播出,大獲成功。" 《東方時空》改變了中國人早晨不開電視機的習慣。"海外媒體如此報道。"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東方時空》開啟了一個電視新聞改革的時代。當時我們只是想把電視新聞節目做得更好看。"《東方時空》開播十年後,孫玉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東方時空》的影響超出了他的預期想象。

  • 新聞評論部--"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電視台的榮譽盡職盡責""加入新聞評論部是我們自願的選擇,我們願意為中央電視台的榮譽和尊嚴盡職盡責。在這裡,我們崇尚求實、公正、平等、前衛。"孫玉勝認為在他擔任央視新聞評論部主任期間,最令他驕傲的是提議並主持起草了這個部訓,這個部訓也成為新聞評論部的文化靈魂。新聞評論部曾經一度被視為中國電視改革的前沿陣地。
  • 1993年12月2日,新聞評論部正式成立。
  • 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開播。
  • 1996年3月16日,《實話實說》開播。
  • 1996年5月17日,《新聞調查》開播。
  • 1997年,香港回歸72小時直播。
  • 1999年,澳門回歸 48小時直播。
  • 1999年,國慶50周年直播……"多年裡,新聞評論部乃至新聞中心的許多同仁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電視台的榮譽盡職盡責,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始終令我欣賞和尊重。"孫玉勝說。
  • 2000年,孫玉勝任中央電視台副總編輯,開始分管央視國際三年。
  • 2003年3月,孫玉勝成為中央黨校中青班第十九期學員。一年培訓結束後,他兼任中央數字電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
  • 2005年5月,孫玉勝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自此後他的名字開始與奧運緊密聯繫在一起。至於當年新聞評論部的那些"牛人",不少依然活躍在央視的新聞舞台,尤其是那些"名嘴"們,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張泉靈、董倩、張宇……但凡遇到重大新聞事件,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他們至今無法被超越。"孫玉勝說。改變語態--"把媒體的視角放低"

十年-- 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一書是孫玉勝在2003年寫的有關央視十年電視新聞改革的故事,這本書在電視界幾乎人手一本,且讓很多人"讀之不忍釋手"。 白岩松曾在《十年》的讀後感中寫道,"無論是作為他的老部下,還是作為一個和他從未謀面的讀者,翻開《十年》這本書,第一印象,可能就是無處不在的'人'字。如果你願意尋找,就還能看到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理想主義。"孫玉勝則說,寫《十年》時,副題"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讓他琢磨了好幾個月,等到終於想出"語態"這個詞時又在擔心是否有造詞的嫌疑。 "當時我在網絡上檢索了一下,只有涉及到語法時才有'語態'這個詞。我當時想,這些節目最刻骨銘心的改變是什麼?其實就是語態,把媒體的視角放低,不說大話,不說空話,用觀眾樂於接受的、平民化的表達方式。'三貼近'首先是從敘述方式開始。 ""'真誠面對觀眾'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不僅僅宣揚着欄目的態度,它也是一種可以指導節目操作的方法"。孫玉勝的這本《十年》寫得如此紮實,很難想象作者竟然是沒有學過電視卻乾電視的人。 孫玉勝說,"剛入電視台的時候,廣播學院、電影學院分配來的同事們喜歡津津樂道地扎堆說'蒙太奇',我一度以為是哪個外國記者的名字。 "操作層面上,他"至今沒有親手拍攝過一部紀實節目"。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經過新聞專業培訓的人,憑藉着激情與執著,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人,被人們譽為"傳媒英雄"。

  • 1993年,孫玉勝獲中國新聞界編輯最高獎-- 首屆"韜奮新聞獎";
  • 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 1997年,被選為中共十五大代表。

人物評價

是一個沒有學過新聞卻干新聞的人。

剛進中央電視台的時候,他一度以為"蒙太奇"是哪個外國記者的名字;在操作層面上,他至今沒有親手拍攝過一部紀實節目。

就是這樣一個人,直接參與創辦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等深度新聞欄目;

就是這樣一個人,親自參與策劃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國慶50周年、相逢2000年等大型直播報道;

就是這樣一個人,所寫的《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一書,在電視界幾乎人手一本;

這個與"開拓者"、"領軍人"、"傳媒英雄"等名稱常聯繫在一起的人,就是孫玉勝-- 中國最年輕的"韜奮新聞獎"獲得者,第六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中共十五大代表,中央電視台台黨組成員、副台長。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