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皓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皓1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吳大帝孫權之孫,吳文帝孫和之子,東吳末代皇帝(264年~280年5月1日)。孫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後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名聲很大,驚動華夏,令晉武帝感到惶怖。天紀四年(280年),東吳被西晉攻滅。孫皓投降後,被封為歸命侯。太康五年(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

簡介

孫皓將要落敗,就寫信給舅舅何植,信中講道:「當年吳大帝以神武之略,發動三千兵卒,割據江南,虛卷交廣,開拓宏偉的基業,想要傳至萬世。到我末德,保守成業,不能安撫黎民百姓,這多是由於責任缺失的緣故,違背了天的法則。昏庸變化的意象,反而被我認為是祥兆,致使南蠻叛亂,征討不能攻克。聽說晉國大軍,從遠方到來來到江邊,希望大家竭盡辛勞,都被擊退,而張悌沒有返回,喪失軍隊超過一半。我很慚愧不已。此時感到無聊,得到陶浚上表說武昌以西,已經沒有人防守了。不防守的人,不是糧食不足,不是城不堅固,這是軍隊不肯作戰罷了。軍隊不肯戰鬥,難道是怨恨戰爭嗎?這是我的罪啊。天文懸在空中產生異兆,百姓在下面感到怨恨,看這形勢,危急如同累卵,吳國國祚最終結束,這是什麼樣的局面啊!天的匪寇要來滅亡吳國,是我所招致的。瞑目埋入黃土時,我又有什麼臉面見四帝呢!你們要勉勵自己奇謀,飛筆上報。孫皓又給群臣留下書信說:「寡人不修德行,愧對繼承先帝的法度,居皇位多年,政治與教化兇狠暴躁,致使百姓長久困苦,致使最終一朝天命歸於有道之人,社稷被傾覆,宗廟無主了,羞愧如山堆積一般,沒有其他的罪責。自己沒有才能,對不起自己的名號,才能品質都不好,又擔任王公重任,所以卜卦的時候有『折鼎』(象徵丟江山,大事不成)的誡詞,有詩人作詩譏諷。以皇室自居。我仍然不聽勸告,計謀不足,考慮事情也不到周到,很多事被耽誤。身邊的小人,因此就變得酷虐,酷虐漫延,使忠順之人被害,昏庸不能覺察。自走窄路,我對不起各位,大事難成,覆水難收了。如今大晉平治四海,用心致力於選拔賢才,這是俊傑展現才華的機會了。管仲有大仇,齊桓公任用他,張良、陳平離開楚國,入朝為漢臣,捨棄混亂選擇有理的,不是不忠誠的。沒有人因為改朝換代,因此喪失志向的。嘉勖休尚,愛敬動靜。還能再說些什麼呢,只能投筆罷了!」

評價

孫皓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大行封賞,將迎立有功的丞相濮陽興,加封侍中,兼領青州牧,左將軍張布升為驃騎將軍,加封侍中,又把吳國宿將施績、丁奉升為左、右大司馬,以拉攏臣子。另一方面,他發放糧食,救濟窮人,從皇宮放出大量侍女讓她們可以婚配,並放歸宮中圈養的一些野獸,以一系列惠民政策來爭取民心。當時人們都把他稱為明主。但一段時間後,治國有成、志得意滿的孫皓便顯露出魯莽暴躁、驕傲自滿、迷信以及好酒色的一面,他設立諸多酷刑。他曾殺死或流放多名重要宗室,如殺害孫奉,流放孫霸二子,誅殺孫奮及其五子,殺死異母弟孫謙、孫俊等。對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僅丞相一級的官員為例:除張悌在亡國之際戰死外,濮陽興被流放處死,夷三族,萬彧被譴自殺,全家遭流放;陸凱死後數年,全家被處以流放。此外,孫皓非常迷信,常憑藉運歷、望氣、筮卜、讖語之類的原因來決定如遷都、用兵、皇后廢立等重大事件,並因此一直堅信自己將統一天下。[1]

參考文獻

  1. 孫皓1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