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簡介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出生 公元1293年10月29日
職業 元朝皇帝
知名於 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Yesün-Temür,蒙古語意為「九鐵」,1293年—1328年),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1323年—1328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元顯宗甘麻剌之子。

早年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鎮守漠北,1323年發生南坡之變,元英宗被弒,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皇帝,改元「泰定」。他在位時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孫鐵木兒去世,死後發生皇位之爭,他的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取了他的兒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他也被視為「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廟號、諡號與蒙古汗號,一般以其第一個年號而通稱為「泰定帝」。

基本信息

本   名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出生地 漠北晉王府
出生時間 公元1293年10月29日 去世時間 公元1328年7月10日
在位時間 公元1323年登基(在位5年) 年 號 泰定、致和
朝 代 元朝 陵 寢 起輦谷

生平經歷

早年經歷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癸巳(1293年,《元史》記載為至元十三年即1276年,但又謂其享年三十六歲;結合諸多史料及《黃金史》《蒙古源流》等蒙文文獻可知泰定帝應出生於至元三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於漠北晉王府,父親是晉王甘麻剌(後追尊為元顯宗),母親是晉王妃弘吉剌氏普顏怯里迷失。 在他出生前一年,他的父親甘麻剌被封為晉王,受命出鎮漠北,統領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 ;在他出生後不到三個月,曾祖父忽必烈(元世祖)就駕崩了,甘麻剌作為故太子真金(元裕宗)的長子,很有希望繼承皇位,卻在上都舉行的忽里台大會中鎩羽而歸,由真金三子鐵穆耳(也孫鐵木兒之叔父)繼承皇位,是為元成宗。 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甘麻剌逝世於漠北,也孫鐵木兒承襲晉王爵位。

也孫鐵木兒作為元世祖的嫡曾孫,頗受厚待,在武宗、仁宗和英宗朝受過多次賞賜。至治三年(1323年),御史大夫鐵失欲弒殺元英宗(也孫鐵木兒的從侄),派黨羽斡羅思來告訴他的弒君及推戴晉王為帝的計劃。當時也孫鐵木兒正在漠北一個叫禿剌的地方打獵,聽到斡羅思述說逆謀以後便將他囚禁起來,並派別烈迷失赴上都告變。別烈迷失還沒趕上,就在兩日後發生了英宗被弒的南坡之變。 然而,後來也孫鐵木兒的另一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位以後,指責晉王也孫鐵木兒參與了弒殺英宗的陰謀。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元英宗實施改革,停止諸王歲賜,也孫鐵木兒的利益無疑受到很大的損害,而且鐵失等製造蒙古開國以來第一次弒殺大汗的血案(一說貴由被拔都所殺,但真實性待考),不可能沒有強硬的後台而貿然行事,再加上也孫鐵木兒出身世祖嫡派,很可能懷有篡位的野心,至於史書上所說他綁縛鐵失使者並派人告變,也許是也孫鐵木兒為洗刷其罪名而在即位後寫上去的。也有人認為所謂也孫鐵木兒弒君是元文宗散布的抹黑泰定帝的謠言。

登基為帝

元英宗死後,元仁宗一系已絕嗣,雖然元順宗一系還有武宗的兩個兒子和世㻋圖帖睦爾,但作為元世祖長房嫡曾孫的晉王也孫鐵木兒最有資格繼承皇位。鐵失一黨北上將玉璽獻給也孫帖木兒,在英宗駕崩整整一個月以後的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四日,也孫鐵木兒即位於漠北龍居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頒即位詔書曰:「薛禪皇帝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依着薛禪皇帝聖旨,小心謹慎,但凡軍馬人民的不揀甚麼勾當里,遵守正道行來的上頭,數年之間,百姓得安業。在後,完澤篤皇帝教我繼承位次,大斡耳朵里委付了來。已委付了的大營盤看守着,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皇帝、普顏篤皇帝,侄碩德八剌皇帝。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謀異心,不圖位次,依本分與國家出氣力行來;諸王哥哥兄弟每,眾百姓每,也都理會的也者。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麼道,迤南諸王大臣、軍士的諸王駙馬臣僚、達達百姓每,眾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虛,惟我是薛禪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里合坐地的體例有,其餘爭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這般,晏駕其間,比及整治以來,人心難測,宜安撫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寧,早就這裡即位提說上頭,從着眾人的心,九月初四日,於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眾百姓每心安的上頭,赦書行有。」

這是元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白話文登基詔書,按元朝的規定,登基詔書先由文臣以漢語文言文擬寫,再翻譯為蒙古文,頒行天下,但也孫鐵木兒的登基詔書卻純用白話文,而且是由蒙古文直接「硬譯」的文體,可見他即位時身邊沒有漢臣或精通漢文化的人士。 也孫鐵木兒即位後,先在大赦中特別宣布赦免謀反、謀大逆、奴婢殺主等罪,以穩住謀殺英宗的鐵失等一干逆黨,而後又對鐵失等人加官進爵。 一個月後,他便將鐵失、也先鐵木兒等逆黨全部誅殺。十一月,也孫鐵木兒至大都,又處死和罷免了一批鐵失同黨,流放了涉嫌逆謀的五王。 對於泰定帝迅速清洗鐵失一黨的動機,一種說法是出於朝中漢人重臣張珪(張弘范之子)向晉王「密書陳誅逆定亂之宜」 ;另一種解釋則是殺人滅口。不管怎樣,也孫鐵木兒的權力得到鞏固,改元「泰定」,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五年統治

泰定帝即位後,追崇父親甘麻剌為顯宗光聖仁孝皇帝,母親普顏怯里迷失為宣懿淑聖皇后,並加封晉王妃八不罕(一作八八罕)為正宮皇后,兒子阿速吉八為皇太子。他在位的5年間,以守成和維穩為基本目標,這從他所使用的兩個年號——「泰定」與「致和」可以看出,因此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

當時,元朝各地天災不斷,許多地方爆發饑荒。至治三年(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許多畜獸被餓死。泰定元年(1324年)七月,「龍慶州雨雹大如雞子」。泰定二年(1325年)十二月,同州地震。江淮嚴重水、旱災。泰定四年(1327年)十二月,寧夏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和寧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五月,洛陽發生蝗災。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四川發生強烈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九月,寧夏再次地震。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寧夏又地震。 面對這種災異連連的狀況,泰定皇帝在上都召集百官商討對策,當時地位最高的漢臣中書省平章政事張珪向泰定帝請求整頓弊政,提出了肅清鐵失餘黨、對和尚和道士加以限制、裁汰冗官、停止廣州珍珠採辦等10餘條建議,但泰定帝不予採納。

泰定帝在位時,湖廣、雲南、四川等行省的少數民族多次起義反抗。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河南息州人趙丑廝、郭菩薩以「彌勒佛當有天下」為口號反元,被後世史家視為元末農民起義的先聲。 儘管這些起義並未成氣候,但可以說元朝已在泰定年間進入多事之秋。

泰定五年(1328年)二月,泰定帝改元「致和」。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十日,泰定帝駕崩於上都,享年三十六歲,葬於起輦谷。

泰定帝死後大都發生政變,燕帖木兒奉元武宗之子懷王圖帖睦爾即位,是為元文宗,泰定朝的權相倒剌沙則在上都擁立皇太子阿速吉八即位,是為元天順帝。隨後雙方爆發了一場短暫的內戰,是為兩都之戰,元文宗一方取得勝利,天順帝與倒剌沙皆被殺。泰定帝、天順帝父子被視為非法君主,沒有上漢文廟號和諡號及蒙古汗號,甘麻剌亦被剝奪了「顯宗」廟號,並撤出他供奉在太廟的神主。泰定帝的后妃也被通通送給燕帖木兒為妻妾。

為政舉措

人事政策

泰定帝即位後,在人事上採取宥和政策,儘可能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所重用的是他在漠北晉邸的從龍之臣,包括相繼為中書右丞相的旭邁傑塔失帖木兒,先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後為御史大夫和中書左丞相的權臣倒剌沙及知樞密院事按答出。其中回回人倒剌沙是泰定一朝最炙手可熱的人物,在他的主導下,不少回回人入朝擔任要職,回回人在泰定朝取得了空前絕後的高貴地位。 倒沙剌「賄賂通行,賣官鬻獄,家有金窖寶海以藏所得金帛珍異」 ,朝政也十分腐敗。

泰定帝的宥和政策表現為:沒有對鐵失一黨斬草除根,而是還給籍沒的家產、停止追捕餘黨。他將英宗朝被流徙遠地及遣還原籍的「諸王官屬」二十四人調回京師,前朝被冤殺和流放的御史台官亦多被昭雪,存者召還錄用,已死者追加贈封。被遠徙的諸王,也都獲赦還部。宗王圖帖睦爾(後來的元文宗)、阿木哥分別從流放地海南和大同召還京師;同時,他又將自己的外侄女八不沙送往西北作周王和世㻋(後來的元明宗)之妃。遼王脫脫在英宗末年矯旨擅殺宗親不花即里等百餘人,御史台奏請治罪,但最終被泰定帝寬宥,受厚賜後放還遼東。泰定帝大封諸王,他在位時期封了24個王,而英宗只封了7個王。英宗時停止的諸王歲賜,也被泰定帝恢復。

泰定年間的漢人大臣從仁、英時代的意氣風發降至較低地位,中書省平章政事張珪是前朝留下來的唯一高官和唯一能夠在新朝廷中起重要作用的漢人。但是他的影響顯然有限,因為他的建議經常不被採納。 其他的漢人中書省臣,如[[[楊廷玉]]、許師敬(許衡之子)、史惟良王士熙,官職都不高。但泰定帝在表面上仍對漢人大臣給予充分的尊重,張珪有病,泰定帝命其常見免拜跪,並賜小車,得乘至殿門下。 英宗留下的舊臣王約等人,泰定年間仍以「三老」受到尊禮,奉詔商議中書省事。

經濟政策

泰定年間起用回回人理財,在災變連年的情況下大體維持了經濟的穩定。這時繼續採用南糧北運的辦法來平抑大都物價,穩定民間市場。泰定三年(1326年)海運糧總數達三百三十七萬石,實到三百三十五萬石,是為元代抵京海運糧的最高紀錄。

自延祐三年(1316年)以來,元政府一直通過壓低鈔幣發行額來抽緊銀根,控制物價上漲。延祐末年,由於財政困難,元政府增加鈔幣發行額來彌補收支虧負,結果引起又一次通貨膨脹。這次漲風一直延續到英宗末年。泰定朝繼續實行顯著減少印鈔數的措施,結果物價逐漸跌落到延祐末年以前的水平,有些物品甚至還低於騰貴前的價格水平。為增加政府收入,這時還實行「入粟拜官」的制度。鹽引的官定價格,仁宗初年漲到一百五十兩鈔一引,泰定二年(1325年)居然又下跌到鈔一百二十五兩,到四年後的天曆年間才恢復舊價。

開設經筵

泰定帝生長於漠北,帶有濃厚的草原背景,對漢文化隔膜很深,他從漠北帶來的那班人馬也都是「椎埋無知、獷悍豪橫」,可以說他是忽必烈以來元朝諸帝(除了阿速吉八與懿璘質班兩個幼帝)中漢化最淺的一位。但作為中原王朝的帝王,他不得不尊崇並學習儒家文化。他剛即位就派人前往曲阜孔廟祭祀孔子。 英宗朝採用古制,將太廟一年一祀改為一年四祀,泰定帝即位後繼續維持一年四祀的制度,但他又以世祖舊法為由,拒絕像元英宗那樣穿着冕服前往太廟親祀,而是派人攝祀。當時主政的回回人企圖廢除科舉考試,被泰定帝所否決。當然他最重要的尊儒政策,則是開設經筵制度。

經筵作為為皇帝講解儒家經典和帝王之道的制度,一直為漢族王朝所採用,但元朝建立以後遲遲沒有確立正式的帝王經筵制度。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泰定帝採納江浙行省左丞趙簡的建議,開設經筵。 泰定朝的經筵是「三日一進講」,泰定帝面前放着已被翻譯為蒙古文的《帝范》《資治通鑑》《大學衍義》《貞觀政要》《世祖聖訓》等書,聆聽儒臣的講解。為泰定帝講經的有王結、趙簡、吳澄、虞集、曹元用、鄧文原、張起岩、忽都魯都兒迷失、阿魯威等人,可謂「具極一時之選」。

泰定帝開經筵確實起到了籠絡漢人、南人的作用,漢儒聽說這個消息後歡呼雀躍,傳為盛事,他們認為「故茲曠典之行,實重真儒之寄」,作詩讚頌「聖心資啟沃,曠典開經筵。大臣領其職,諸儒進翩翩。講陳堯舜道,庶使皇風宣。恭惟帝王學,繼統垂萬年」。 經筵官亦不遺餘力地向泰定帝灌輸儒家思想,張珪在經筵上「懇懇為上敷說皆義理之正,無幾微、權謀、術數之涉焉」,吳澄還保留了他在經筵上為泰定帝講解《帝范》和《資治通鑑》的白話講稿。 張養浩被召為經筵官,但因病不能赴任,仍作《經筵余旨》五篇獻給泰定帝。 漢儒們之所以這麼激動與重視,是因為他們將經筵看作元朝皇帝漢化與他們能躋身政權核心的重要信號。

不過,漢儒實在是高估了經筵的作用,泰定帝開經筵只是出於籠絡漢人、虛尊儒學的政治目的,不可能達到儒生們所期待的「致主堯舜政不慚」之效果。泰定帝顯然不是一個好學生,首倡經筵的趙簡就抱怨說「於是四年矣,未聞有一政事之行、一議論之出顯有取於經筵者」。 但是泰定帝並非一點長進都沒有,他也通過經筵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漢文化,曾書「雪蓬」二大字賜給大臣陳楚舟。

宗教政策

泰定帝繼續維持蒙元一直以來對宗教兼容並包的政策,並崇奉藏傳佛教。他在位時動用大量財政支出和其他花費建造寺院、佛塔和作佛事,還不斷請帝師公哥列思巴為皇家作佛事。帝師在元廷享有的待遇如此之高,以致其弟瑣南藏卜在泰定三年(1326年)被賜封白蘭王並與公主成婚;當帝師抵達大都時,中書省官員都要奉命出城遠迎。還命108名僧侶及倡優百戲導帝師游京城。不僅帝師的家庭成員得到極大尊崇,許多喇嘛亦得到封號並被賜予金、玉印章。不過他有時也對宗教加以限制,如他在泰定四年(1326年)下令「禁僧道買民田,違者坐罪」。

泰定年間,隨着回回人地位的提高,伊斯蘭教也在元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扶植。於泰定元年(1324年)撥款在上都和山西大同建造了清真寺。同一年,下詔免除了伊斯蘭教士(答失蠻)和基督教士(也里可溫)的差役。 回回商人尤其得到了官府的好處。雖然累朝拖欠斡脫(回回商團)的債務已於1324年取消,但是元廷在當年付給斡脫的錢超過40萬錠,在此後的三年中,又付出10.2萬錠,以解決歷朝售寶未付鈔問題。 隨着泰定帝死去,人亡政息,伊斯蘭教和回回人再度跌落低谷。

泰定帝在位時,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鄂多立克來華,曾受到泰定皇帝的接見,留下《鄂多立克東遊錄》,對了解當時元朝的宮廷及社會狀況有一定價值。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