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冬紀·異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冬紀·異寶》選自《呂氏春秋》卷十·孟冬紀。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1]。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2],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原文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①。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②。五員載③拜受賜,曰:「知所之矣。」因如吳。過於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圭④,祿萬檐,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於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⑤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⑥;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注釋

①利地:肥沃富饒的土地。②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許公想讓伍員投奔吳國,但又不敢得罪楚國這個強大的近鄰,所以「不應」,而以向吳國所在的東南方而唾示意。③載:通「再」。④爵:用如動詞,賜予爵位。執圭:春秋時諸侯國爵位名稱。圭:玉制禮器,上尖下方。也作「璉」。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天子或諸侯把圭賜給功臣,讓他們執圭朝見,故名「執圭」。⑤奚不有為:大意是無不為。奚:何。⑥摶黍:捏成團的黃米飯。兒子:小兒。

譯文

古人不是沒有寶物,只是他們看成是寶物的東西跟現在的人不一樣。孫叔敖病了,臨死的時候告誡他兒子說:「大王多次賜予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能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跟越國之間有一個寢丘的地方,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兇險。楚國的人都怕鬼,越國人又迷信鬼神吉凶。所以,能夠長久地擁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了。」孫叔敖死了之後,楚王果然要賜給孫叔敖的兒子肥美的土地,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楚王賜予寢丘,因此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別人占有。孫叔敖的聰明在於懂得不把世俗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懂得把別人厭惡的東西當做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於世俗之人的原因。伍員逃亡,楚國緊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遠望鄭國說:「這個國家,地勢險要,百姓多有智慧,但是國君是個平庸的人,不值得跟他謀舉大事。」伍員離開鄭國,到了許國,拜見許公並詢問自己適宜去的國家。許公不回答,向東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員再拜接受賜教說:「我知道該去的國家是哪裡了。」於是他向吳國進發去了。路過楚國,到了長江邊,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撐着小船正要打漁,於是他走過去請求老人送他渡江。老人把他渡過江去之後,伍員詢問老人姓名,老人卻不肯講。伍員解下自己的寶劍送給老人,說:「這把價值千金的寶劍,我把它送給您。」老人不肯接受,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捉到伍員將授予執圭爵位,享受萬石俸祿,被賜千鎰黃金。從前伍子胥經過這裡,我尚且不捉他去領賞,如今我接受你價值千金的寶劍幹嗎呢?」伍員到了吳國,派人到江邊尋找老人,已經無法找到了。伍員每次吃飯一定會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說:「江上的老人!」天地的聖德大極了,養育的萬物多極了,天地何所不為?然而天地卻毫無所求。人世間,做了有益於別人的事情,卻毫無所求,名字都無法得知,身影都無法得見,達到這種境界的恐怕只有江邊老人吧!宋國的一個農夫耕地得到了一塊玉石,把他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農夫請求說:「這是我的寶物,希望相國大人賞臉把它收下。」子罕說:「你把玉石當做寶物,我把不接受別人的贈禮當做寶物啊。」所以宋國德高望重的人說:「子罕不是沒有寶物,只是他看作寶物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啊!」假如現在把百兩黃金跟黃米飯糰都擺在小孩面前,小孩一定會去抓黃米飯糰;把和氏璧和百兩黃金擺在鄙陋無知的人面前,鄙陋無知的人定會拿走百兩黃金;把和氏璧跟關於道德的至理名言擺在賢德之人的面前,賢德之人一定會選擇聽取至理名言。他們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東西就越珍貴;他們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東西就越粗陋。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3]

視頻

孟冬紀·異寶 相關視頻

大秦王朝:呂氏春秋
王立群講史:呂不韋是怎麼炒作《呂氏春秋》的

參考文獻

  1.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2.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
  3.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