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門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門關位於山西省柳林縣城西北約23公里處的孟門古鎮。孟門春秋戰國時期為趙國之藺邑,西漢置藺縣,東漢末廢。

中文名 孟門關

地 點 山西省柳林縣城西北

拼 音 mèng mén guān

明朝改稱 孟門巡檢司

別 名 藺地

孟門關歷史

[1] 戰國時期,為爭奪藺地(即今孟門),秦、魏與趙國之間多次發生戰事。據《史記》,記載,周威烈王四年(前422)魏國為爭藺地興兵擊敗趙國;周顯王三十八年(前351)秦攻藺地。四十一年(前328)秦奪走藺地。後趙國又將藺地奪回,五十二年(前317)秦再奪藺地。趙武靈王十三年(前313)秦國最後吞併藺地。延續108年的藺地爭奪戰方告結束。《吳堡縣誌》載:隋唐時期,從綏州(今綏德)經延福至橫溝村對岸孟門關(時為中樞直接掌管的26關之一)設軍事通道。北宋時,為便於和西夏的常年作戰,保障糧運,增修由綏州經義合寨、吳堡寨、定胡(山西柳林孟門)、石州(離石)至汾州(汾陽)的新通道。明、清時,此道舍吳堡、孟門,先後改從宋家川、楊家店渡河,距離縮短。明崇禎十七年(1628),李闖王的部分農民起義軍經孟門關浩浩蕩蕩而過,直搗京都!並留有「靈顯將軍」的傳說、風味小吃「孟門熬」以及明代古廟「將軍廟」。明清時期,晉商興起,孟門撤縣後便逐漸有由軍事重地轉變為了商貿重鎮。孟門盛產五穀、紅棗、桑皮紙(孟門桑皮紙)、紡織品、煤炭等,這些物資皆行銷黃河兩岸,甚至孟門紡織品西通「絲綢之路」。惜清末時期,孟門古城屢遭黃河泛濫決堤,從此則予磧口發展的機會。 相傳大禹治水的坐騎是一條長着翅膀會飛的龍,名叫應龍,同是它又是禹劈山嶺的好幫手。就龍劈孟門,鑿壺口,開龍槽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大禹憑藉應龍的神力疏河導流,方使九州水患平息,四海平安。神龜則馱負神土「息壤」可以隨水漲而漲。傳說中的孟門山就是一小塊「息壤」所化而成,所以它「任洪浪滔天,而終不能沒」。這個雕塑維妙維肖地描繪了這個神話傳說的神態。 癸未年初夏革命戰爭時期,孟門關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5年初,孟門薛家坪村成立了第一個中共河東支部。次年,中共河東區委在薛家坪建立,孟門周圍的軍民們同閻錫山潰軍全面展開了鬥爭。1939年6,日軍屢犯河東孟門等地,甚至用飛機向孟門對岸的陝西李家溝進行狂轟濫炸,企圖強度黃河進犯我中共中央所在的陝北地區、破壞我延安革命根據地,於是,陝甘寧邊區黃河防線上的八路軍哨所以約1.5萬人的兵力進占孟門等地,在孟門中共河東支部的協同下,與日軍隔黃河而屢次頑強抗擊,終於迫使日軍大退,粉碎了日軍渡河計劃,河防保衛戰取得了勝利。孟門關渡口保衛了陝甘寧,保衛了延安,保衛了毛主席和黨中央,也為紅軍東征掃清了障礙。同時,陝北革命根據地所需的槍支彈藥等物品也大量地從這裡運過。

最佳旅遊時間

這裡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乾燥,冬夏溫差大,冬季風沙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0.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地理位置

[2] 孟關門,又名孟門渡、定胡關。在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孟門為大禹治水之「天下黃河第一門」,地理位置也有「晉西第一門」之稱。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縣,兼置定胡郡。隋置孟門關。唐初置西定州,貞觀二年(628)改稱孟門縣,貞觀七年廢,貞觀八年復置定胡縣。元代廢縣,置離石巡檢司。明代改稱孟門巡檢司。而且古孟門縣地跨今山西柳林(包括今孟門鎮全境)、中陽、臨縣(臨縣三交鎮以南大部分)的部分村鎮以及陝西吳堡縣全境,是黃河中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孟門關位於孟門古城之外、孟門黃河古渡之上,東依巍巍呂梁,西濱滾滾黃河,南靠軍渡要塞,北鄰黃河「二磧」,且東越金鎖關黃蘆嶺可通晉中平川直至京津,西跨黃河天塹即達陝北地區,是控山帶河的重要關隘。曾與晉東娘子關齊名,有「東有娘子關,西有孟門關」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素有「山西的西大門」之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