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季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季諾
漫畫大師
原文名 Quino
出生 1932年7月17日
阿根廷的孟多札地區
逝世 2020年9月30日
國籍 阿根廷
別名 霍金·薩爾瓦多·拉伐多
職業 漫畫家
知名作品 《瑪法達》(Mafalda)

漫畫家季諾的漫畫作品關注的是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雖然他的作品內涵是現實主義,但他的表現手法經常是隱喻和超現實的(比如防爆警察把鎮定劑丟向正在張嘴吶喊的示威群眾)。

人物簡介

基本資料

季諾,原名,霍金·薩爾瓦多·拉伐多 (Joaquín Salvador Lavado),生於阿根廷的孟多札地區(Mendoza)的蓋馬雷市(Guaymallén),現定居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他的作品以巧妙無比的幽默方式、精湛的畫技,和博大的人道主義聞名於世。季諾最著名的作品是系列短篇漫畫《瑪法達》(Mafalda)。

漫畫特點

季諾的幽默方式來自他的苦澀和憤世嫉俗[1],在季諾的漫畫世界中,沒有兌現的承諾,沒有生活會變得更好的暗示,甚至有時候對痛苦的表達都毫不避諱--甚至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沒有缺席。他始終直面着是人類的困惑和固有的荒謬--愚蠢的權勢、腐朽的官僚、落後的陋習、制度的束縛,以及人類的目光短淺。

而季諾依然有截然不同另一面。和他對社會黑暗和人類荒謬無情鞭笞和諷刺的同時,他卻展示了對那些社會無辜者的溫柔和極大的同情--那些僱工、孩子、領取退休金的老人、沒有出名的藝術家、未被承認的英雄--儘管他們也充滿了人性的弱點和局限。

他的作品令這些荒唐事變得那麼有趣,而又同時充滿了深刻的寓意,讓這些面對作品的讀者哈哈大笑,卻又無法開懷。那些畫面似乎總是在說:"讓我們大聲地嘲笑生活,讓後再忘掉它吧--哪怕僅僅是一會兒!"這是怎樣的犀利啊。

即使僅僅從手法上說,季諾的才華也是無可比擬的。他總能在那些痛苦時刻捕捉到那些特別瞬間,然後再通過他獨特的比喻和象徵的手法準確地表達出來。角色形象的借喻和替換是他非常擅長的手段,而同時他在畫面分割和安排、對話框的設置、文字和圖形化和圖形的文字化表達,其多樣化和精巧的構思都堪稱一絕。

這個熱愛自己家鄉的漫畫家用他的筆展示了一個阿根廷興衰成敗的40年--而且僅僅不止這些。每一個讀懂他的人都會領會,他描繪的是整個人類世界。他那混合了悲觀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難以描述的精神,精巧無比的思維角度,博學的知識和廣闊而包容的視野,直面悲慘卻依然揮灑自如的黑色幽默,也許只有他的偶像-- 《花生》和《史努比》的作者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M. Schulz.)才有資格評價他:

"他所選擇的是難度最高的漫畫視角,而我同時驚訝於那多樣的表現手法和思想的深刻。而且,他知道是什麼是漫畫,什麼是幽默。我想他是一個巨人。"

生平與創作

洪佩奇(撰寫)

十幾年前我在藍建安先生處看到台灣女作家三毛編譯的六本《瑪法達》連環漫畫與譯名叫《蒙古大夫》和《兩性之間》的兩本季諾漫畫集,深感這位阿根廷的漫畫家才思過人、繪技高超,無愧為當今屈指可數的世界幽默大師,遂將這些漫畫作品編成兩冊,第一次介紹到國內來。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這兩本季諾漫畫集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於是一直想重編、再版季諾漫畫集。

1999年在洛杉磯美國圖書博覽會的阿根廷展台上,我一眼便看見顯眼處放着的一本厚厚的精裝《瑪法達全集》,我伸手取下,急急翻閱,像得了個寶貝似的。隨後我向展台上的書商戴文斯基先生聯繫這本畫冊的版權,令人失望的是戴文斯基先生說他沒有受權這本畫冊,倒是阿根廷的另一位漫畫家卡洛伊的版權是由他代理的,並且送了我一大本剪輯的卡洛伊彩色漫畫。一年多過去後,我們順利地出版了《卡洛伊漫畫》。顯然我們出版的這本精裝大畫冊很有說服力,不久戴文斯基先生終於為我們聯繫上季諾漫畫的版權,寄來了迄今季諾發表過的全部漫畫作品--一本《瑪法達全集》和13本非瑪法達連環漫畫集,這些作品絕大多數沒在我國露過面。

要將這些作品全部編譯過來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考慮再三,覺得無字連環漫畫沒有語言障礙,是季諾漫畫精品中的精品,於是決定以其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男人與女人"為書名,先選其400篇在我國沒露過面的無字連環漫畫編成一冊,儘快讓我國讀者看到這位大師新的傑作。

季諾原名霍金·薩爾瓦多·拉伐多·泰洪,1932年7月17日出生於阿根廷孟多札,他的父母是安達盧西亞人,他是這個家庭中的第三個孩子。

季諾自小便愛憎分明,總想知道誰是壞人誰是好人。他的父母是西班牙移民,因而他認為"所有的西班牙人都是好人"。但四歲時他便發現西班牙人中也有極壞的人,他們殺害西班牙好人,而德國人、意大利人、教士、修女們也都是極壞的人,因為他們站在壞西班牙人一邊……1939年是恐怖的一年,壞人們取得了勝利。在小季諾的眼中,原先搶先馬爾維納斯群島和直布羅陀半島的英國人這時也變成了好人,因為他們為了全世界而抵禦德意日的侵略,甚至這時美國人也都成了好人……這種鮮明的愛憎性格後來都明顯地反映在他著名的漫畫人物瑪法達身上。


正如他後來筆下的漫畫人物菲力普一樣,讀小學時他並不輕鬆。他曾回憶道:"……我的學習成績很差,但在學年結束時卻取得了好成績。我從來也沒能成為第一名,這使我非常苦惱!"

小學畢業後他的母親去世,他進了美術學校,三年後他的父親又離開了人間。這時年僅16歲的季諾已"厭倦了畫一些雙耳尖底瓮和石膏像",於是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離開美術學校去當一名幽默畫家!

20世紀50年代初,他開始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最初他為一家名叫賽達利納的絲綢店畫了一幅廣告連環畫,作品並不出色,他曾回憶道:"……我真不願意再想起這幅廣告連環畫,因為它會使我感到羞愧!"

1951年,他滿懷熱望地來到了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奔走於各家出版社之間,推銷其漫畫作品,希望找一份漫畫家的工作。三個星期過去後,工作沒有找到,錢卻用完了。希望落了空,他只好又回到了孟多札。

1953年他應徵入伍。這一年他感到一切都不順利,一切都使他煩躁不安,但也正是在這一年中他的繪畫手法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二年他與布宜諾斯艾里斯的許多報紙雜誌取得了聯繫,在《這是》周刊上發表了第一頁無字連環漫畫後,接着在《看和念》、《萊奧普朗》、《貴婦與小貴婦》、《電視嚮導》、《您》、《現象》、《大西洋島》、《亞當》等雜誌和《民主》報上不斷地發表作品,迎來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1959年,他開始在迪維托的《富人》、《梅倫格醫生》雜誌與朗德魯的《維森特大媽》雜誌上定期發表作品,正式步入了漫畫家的生涯。第二年他成立了家庭,妻子阿利西亞·哥隆波是意大利人後裔,一位化學博士。

季諾
季諾

30歲的時候,季諾在布宜諾斯艾里斯的一家書店中第一次舉辦了個人漫畫展,一年後他的第一本無字漫畫集《季諾世界》問世,幽默作家米蓋爾·布拉斯科為這本漫畫集作了序。在布拉斯科的介紹下,季諾與準備推銷曼斯菲爾德系列家用電器的廣告公司簽定了合同,按廣告公司的要求他模仿《花生》和《金髮女孩》塑造了一個小女孩的漫畫形象,並以M字母為開頭為其取名為瑪法達。

1964年,廣告公司的促銷活動遭到了失敗,但《瑪法達》卻交了好運,在《萊奧普朗》雜誌登載了三期後,從9月29日起固定為一個定期連載的連環漫畫專欄。1965年3月9日《瑪法達》移到了《世界報》上。

瑪法達並不是傳統連環漫畫中那種調皮搗蛋的小孩,她愛憎分明,好爭辯,關心周圍的一切事物,與美國漫畫家格雷筆下的小孤兒安妮相反,是一個很有見識的小女孩,既天真又狡黠,十分吸引讀者。她對周圍發生的一切都感興趣,對所有事物和所有人都提出異議,毀滅了人們仍然保存的那一點點詩意。

《瑪法達》取得了非同尋常的成功,因而季諾一舉成名。人們將報紙上的《瑪法達》剪下來,貼在窗戶上、店鋪里、櫥窗上和筆記本上,《瑪法達》中的漫畫小人物到處可見。1966年聖誕節,霍爾赫·阿爾瓦雷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5000冊《瑪法達》漫畫集兩天便全部售完,在後來的許多年中《瑪法達》曾先後出版過12部單行本漫畫集。

1967年12月22日《世界報》被關閉後《瑪法達》一度中斷,但1968年6月2日起又開始在《七天》周刊上連載。

1968年季諾攜妻至歐洲旅行,他的漫畫作品也隨之到了歐洲,其中30篇連環漫畫被譯成意大利文編入文學與幽默漫畫選集《給患了受虐狂的成年人看的兒童書》中。1969年意大利出版了第一本季諾的漫畫集《好爭辯的女孩瑪法達》。1971年,《瑪法達》被譯成英、法、德、希伯萊等多種語言,除了在拉丁美洲,還在以色列、法國、德國、丹麥、挪威、瑞典及奧地利等許多國家的出版物中出現,影響遍及全世界。

1972年季諾與達尼埃爾·馬洛簽訂了拍攝《瑪法達》動畫系列短片的合同,第二年,當阿根廷電視台播放這部動畫片的時候,瑪法達與她的朋友正式與《七天》的讀者告別,最後結束了這部著名連環漫畫的連載。1974年季諾攜妻訪問美國,這時《瑪法達》動畫短片已在意大利及拉丁美洲等一些國家廣為播放。

1976年季諾與妻子在歐洲度過了大部分時間。他曾深有感觸地說:"祖國就是春天。遠離祖國使我的幽默靈感凝滯,但我的作品無疑變得更加深刻。"

1980年,季諾在《號角報》上開闢了周日版連載專欄《季諾幽默畫》,作品極受讀者的歡迎。

1984年聖特爾莫基金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孟多札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季諾漫畫展。同年,國際連環漫畫沙龍在意大利舉辦了紀念《瑪法達》誕生20周年活動,還在西班牙出版了三部加利西亞文的《瑪法達》漫畫集,普羅梅薩出版社在墨西哥也出版了季諾的漫畫集。這一年,他應邀參加了在哈瓦拉舉辦的拉丁美洲電影節的評審團,在古巴與動畫片作者胡安·帕德龍相識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第二年帕德龍根據季諾漫畫製作出動畫短片《季諾儀器》。

1986年美國第一次出版了《季諾世界》漫畫集,美國著名漫畫家舒爾茨、拉爾森和特魯多還專門為這本漫畫集寫了贊語。

1992年為了紀念發現美洲500周年,國家協會在馬德里舉辦了大型的《瑪法達的世界》展覽,展覽中播放了帕德龍製作的季諾動畫短片,其中有瑪法達與哥倫布的情節。同年盧蒙出版社在巴塞羅那出版《瑪法達全集》。

1994年4月,季諾應邀參加波洛尼亞兒童圖書展,與出版家、教育家、作家、插圖畫家進行了令人難忘的會晤。這年的瑪法達誕生30周年的紀念活動引起了熱潮,在米蘭季諾與翁貝爾托·埃科、馬爾切羅·貝爾納爾第、《利努斯》月刊主編福爾維亞·賽拉、西班牙猶太學家羅曼·古貝恩、羅馬塞萬提斯學院院長等對《瑪法達》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大家一致提議來年在意大利各城市舉辦大型的瑪法達展覽。第二年米蘭阿根廷促進中心舉辦了季諾漫畫展。

季諾漫畫具有鮮明的特點,取材看似平常,寓意卻雋永深刻。他善於以詼諧的手法放大人性中的細微之處,讓人一笑之餘又回味出難以言傳的滋味,與其說是笑別人,不如說是笑自己。他入木三分地批判人生,剖析芸芸眾生的生活百態,尖刻的嘲謔與辛辣的諷刺直指人心,令人過目難忘。

生動的形象敘述是季諾漫畫的另一特點。在他的無字連環漫畫中,一連串的形象動作生動地表達出無數語言難以表述的豐富內涵,越過了語言的障礙,越過了國界,贏得了廣泛的世界性。

高超的繪畫技巧是季諾漫畫出類拔萃的重要因素。季諾漫畫的人物造型嚴謹結實,一絲不苟,誇張的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生動地表達出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態。

季諾曾獲得過許多崇高的榮譽:1978年波爾迪蓋拉國際幽默沙龍授予他最高榮譽金棕櫚獎;1982年蒙特利爾國際幽默沙龍授予他本年度卡通漫畫家稱號;1988年孟多札授予他"幽默、敏感和正義的大師"及榮譽市民的稱號;同年,國際幽默沙龍授予《瑪法達》"馬克斯與莫里茨"獎(以近代德國連環漫畫先驅威廉·布什的代表作為名的獎項);1998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授予他"藝術大師"稱號,布奈布里特組織授予他年度人權獎。

在我國的影響

季諾的漫畫作品早在1992年就由譯林出版社首次引入國內,先後出過十種不同的版本。

所獲榮譽

1978年,獲得波爾迪蓋拉國際幽默沙龍的最高榮譽金棕櫚獎[2]

1982年,獲得蒙特利爾國際幽默沙龍的年度漫畫家稱號。

1988年,獲得阿根廷康奈克斯視覺藝術及漫畫大獎。

1988年,第三屆國際幽默沙龍(Humour Club International)授予《瑪法達》"馬克斯與莫里茨"獎(Max und Moritz Award)。

1998年,季諾獲得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頒布的"藝術大師"稱號[3]

1988年,聖約之子會(B'nai B'rith,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猶太人服務組織)為了表彰季諾在推廣和捍衛人權方面的貢獻,授予他"榮譽成就獎"。

2001年,季諾獲得了克維多漫畫獎(Quevedos Prize)。這是一個全拉美以及西班牙語範圍內的漫畫獎,評選極其嚴格,季諾是史上第二位獲獎者。

此外,季諾還曾被門多薩市、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和瓜亞基爾市分別授予"榮譽市民"的稱號。

阿爾卡拉·德·艾納雷斯大學(Universidad de Alcalá de Henares)授予他"幽默藝術榮譽大師"的稱號。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內,有一座"瑪法達廣場"。

主要漫畫作品

1963出版:Mundo Quino(季諾世界)

季諾
主要漫畫作品

1972出版:¡A mí no me grite!(別對我喊!)

1973出版:Yo que usted...(我,你……)

1976出版:Bien gracias, ¿y usted?(啊,謝謝你,嗯?)

1977出版:Hombres de Bolsillo(袋裝人類)

1980齣版:A la buena mesa(一份美食)

1981出版:Ni arte ni parte(不要藝術也不要政黨)

1983出版:Déjenme Inventar(讓我創作)

1985出版:Quinoterapia(季諾療法)

季諾
主要漫畫作品

1986出版:Gente en su sitio(在他們位子上的人們)

1987出版:Sí,Cariño(好的,親愛的)

1989出版:Potentes, prepotentes e impotentes(強大、傲慢和弱小)

1991出版:Humano se nace(人類出生)

1994出版:¡Yo no fui!(不是我)

1996出版:¡Qué mala es la gente!(人們可真壞呀!)

1999出版:¡Cuánta bondad!(Much goodness!)

2002出版:Esto no es todo(這可不是全部)

2005出版:¡Qué presente impresentable!(太不象話啦!)

2007:La Aventura de Comer(進食大冒險)《瑪法達》(Mafalda)

季諾在1962年創造了瑪法達這個角色。她首次露面是為了促銷而刊載在《Clarin》日報上。但是很不幸,《Clarin》日報不久之後就倒閉了,於是這個漫畫的合約也就中止了。

季諾
季諾漫畫全集

《瑪法達》成為一個完整的連載作品要多虧季諾當時的一位朋友Julián Delgado,他當時是《Primera Plana》周報的主編。1964年9月29日,《瑪法達》開始在這份報紙上連載了。一開始的主要人物只有瑪法達和她的父母。1965年1月,漫畫中出現了小男孩菲利普。3月的時候,因為一些法律原因,《瑪法達》在《Primera Plana》的連載只能維持到1965年3月9日。

一周之後,1965年3月15日,《瑪法達》在《Mundo》日報(世界報,阿根廷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上開始連載了。從這時候起,《瑪法達》的內容開始更加關注世界實時,在接下來的幾周內,菲利普、馬諾林、蘇珊娜、米蓋紛紛登場了。在1967年12月22日的那一期,瑪法達的媽媽又懷孕了,而《瑪法達》的連載到這裡也再次中斷了。

6個月之後,1968年6月2日,一份每周出版的畫報《Siete Dias Ilustrados》再次開始連載《瑪法達》。因為這份刊物的內容必須在出版前2周就整理好內容,這樣一來季諾就無法第一時間對時事做出評價了。在創造了瑪法達的小弟弟吉也和她的小個子朋友自由之後,季諾決定在1973年6月25日停止連載。

在1973年之後,季諾有時還偶爾創作一些瑪法達的作品,大多是關於人權的內容。1976年,他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繪製了一份瑪法達為主人公的海報,呼籲保護兒童的人權。

季諾本來非常反對把《瑪法達》改編成電影或者電視劇,但是依然還是有兩部瑪法達的動畫系列短片問世。第一部是290集的小短片集,每集90秒,於1972年在阿根廷國家電視台播放。出品人是丹尼爾·馬洛(Daniel Mallo)。後來這個短片集被導演卡洛斯·馬奎茲(Carlos Márquez)在1982年剪輯成一個電影長度的動畫片。1993年,季諾的好友,古巴電影製作人胡安·帕德龍(Juan Padrón)聯絡了西班牙出品方,製作了一套104集的瑪法達動畫電影短片。

季諾的《瑪法達》經常被和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Schulz)的《花生》(Peanuts)放在一起比較。甚至意大利著名的學者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在196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里還談到了這兩部漫畫作品,他認為瑪法達和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花生》的主人公)分別代表了來自南北半球的被世界忽視的孩子的聲音。季諾則認為《瑪法達》是一部根植於當時阿根廷的傳統家庭價值觀念的政治性漫畫作品,這也是為什麼在這部作品中成人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也是和《花生》最大的不同。不過季諾本人非常喜歡《花生》,而且也非常肯定地承認自己受到查爾斯·舒爾茨作品的極大影響。在1963年,他特地翻看了大量的《花生》,作為自己的學習對象。一年之後,《瑪法達》這部偉大的連載漫畫就正式面世了

《瑪法達》主要角色介紹

瑪法達(Mafalda)

主人公,一個大約6歲的阿根廷小女孩,思維成熟,對世界政治有強烈關注興趣,最討厭的食物是湯。

爸爸(托馬斯,Tomas,1964年9月29日首次登場)

媽媽(拉奎爾,Raquel,1964年10月6日首次登場)

瑪法達的父母。他們是非常普通的一堆夫妻,沒有顯著特點。爸爸是公司的普通職員,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

菲利普(Felipe,1965年1月19日首次登場)

比瑪法達大一歲,也早一年念書,當然他非常痛恨學校和作業,雖然他還算這群朋友中最聰明的一個。他是一個典型的空想家,時常會自然地陷入自己的幻想中難以自拔。同時他也非常優柔寡斷,經常在自己的良心和惰性之間做內部自我鬥爭。愛好是和朋友玩牛仔遊戲和讀漫畫書,最喜歡的漫畫書是《孤獨大俠》(The Lone Ranger)。

馬諾林(Manolito,1965年3月29日首次登場)

全名曼紐爾·格雷洛((Manuel Goreiro),原籍西班牙加西利亞,平時學習之餘就是忙於打點家的商店。雖然他的學習成績糟糕到經常得0分,對金錢和商業非常熱衷,但他其實是一個勤快而且努力的孩子。

蘇珊娜(Susanita,1965年6月6日首次登場)

全名蘇珊娜·貝翠茨·克羅蒂爾德·切魯茨(Susana Beatriz Clotilde Chirusi),一個典型的輕浮庸俗的女孩,擁有一頭金色的捲髮和一個大下巴。最大的愛好就是打探別人的小道消息和喋喋不休地說話,最大夢想就是成為一個妻子和母親。她是瑪法達最好的女性朋友,雖然她們之間幾乎沒有共通之處也經常爭吵("嗯……你知道嗎……與其我要忍受一個這樣的陌生人還不如繼續忍受你呢。")。

米蓋(Miguelito,1966年3月12日首次登場)

全名米蓋爾·皮迪(Miguel Pitti),比瑪法達小一歲,頭髮像萵苣的葉子。性格叛逆,喜歡哲學式的思辨和爭論,總是堅信自己會是一個大人物。

吉也(Guille,1968年7月4日首次登場)

全名吉列姆(Guillermo),瑪法達的弟弟,他非常喜歡喝湯,這一點經常讓她的姐姐懊惱。和其他幾個比他大的孩子相比,他的思維和言論更加前衛和刻薄。同時他對奶嘴有一種幾乎病態的依賴。

自由(Libertad,1970年1月15日首次登場)

一個小個子女孩,口才過人。她的西班牙文名字意思就是"自由"。如果大家在評價自由受到的局限,那麼她往往會認為別人在談論她的身高,她就會說"拿出你們那些愚蠢的結論來!"

《瑪法達》出版年表

1966:《Mafalda 1》

1967:《Mafalda 2》

1968:《Mafalda 3》

1968:《Mafalda 4》

1969:《Mafalda 5》

1970:《Mafalda 6》

1972:《Mafalda 7》

1973:《Mafalda 8》

1974:《Mafalda 9》

1974:《Mafalda 10》

1989:《Mafalda Inédita》 未出版的瑪法達合集

1991:《10 años con Mafalda》 和瑪法達在一起的十年

1992:《Toda Mafalda》瑪法達全集

Mafalda 1-5由Editorial Jorge Álvarez出版社出版,其餘的都來自Ediciones de la Flor出版社。

參考來源

  1. 季諾 ,搜狗
  2. 季諾(阿根廷)的資料! ,新浪, 2005-03-15
  3. 季諾 ,老約翰繪本館, 200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