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學海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學海書院位於台北市萬華區,乃清代台北盆地五座書院之一,目前則是台北市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建築,其它四座是明志書院、樹人書院、登瀛書院明道書院

歷史

清朝統治台灣212年間(1683年-1895年),全台所設立的書院,達六十所之多,依設立時間的順序,台北學海書院,位於第四十三所書院[1]

道光十六年(1836年)淡水廳同知婁雲(浙江山陰人)到任,翌年,議建書院於草店尾祖師廟北畔,未能實行,同年再根據林國栳所捐獻在下崁莊的地基,計劃興建,董事為周智仁等人,因為涉及訴訟案件,牽延時日而未完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曹謹(河南河內人,嘉慶十二年解元)由鳳山知縣升淡水同知,隔年捐出薪俸繼續完成婁雲未竟之舉,所謂「婁雲議建,曹謹續成」者是也;之後,凡涉及學海書院興建之資料,皆一併列出兩位淡水同知,為書院所投下時間與心力,用以表彰有功有德者,計前後費時七年,始克完成,最初命名為文甲書院。 又據《台灣私法》記載,光緒十一年(1885)劉銘傳(1836-1896)曾親臨書院,獎勵諸生 ,當可見書院影響淡水文風甚具關鍵。又學海書院的創建與學田的設置皆由淡水廳同知主導,想當然爾地書院自應具備一定之規模。 同治六年(1867)同知嚴金清(1877-1909)設立的艋舺義塾,以及光緒五年(1879)設置的淡水縣儒學,皆權設於學海書院之內, 是亦可見學海書院之規模以及其於北台承荷着重大的教育之責。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閩浙總督劉韻珂巡視台灣,路經艋舺時,題「學海書院」匾額後,才改為現在所稱的學海書院;書匾額之同年,曹士桂雲南文山人,道光二年舉人)署淡水同知,親自任學海書院的院長,惟到任才九個月,以積勞成疾,卒於官。

學海書院最著名之院長為陳維英[2](1811年-1869年),地方人士都尊稱他為「陳老師」而不名,他的居所叫做「老師府」 (現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列為第三級古蹟,是目前台北市規模最大的古厝),可見他受人之景仰,實非一般之院長可比。

同治三年(1864年),學海書院重修,翌年告竣,重修落成,院長陳維英題掛聯一對:

學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強古人雲功可相長也

海祭於後河祭先或原或委君子曰本其當務之

目前這楹聯仍高高懸在正廳,乃學海書院之珍貴之歷史文物

日治時代,有關當局以無人所有為由標售其所在地地權,高姓族人認為當地風水佳且建物古雅,於承購後改作高姓宗祠予以保存,並稱有繼堂迄今。

視頻

學海書院 相關視頻

「舟行學海,有志者遠航」朗讀者活動

參考文獻

  1. 學海書院,360個人圖書館,2008-4-1
  2. 陳維英,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