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德七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德七都鎮
Ac46e4ec0c7441e99b294e6398e27dd8七都鎮.jpg

來自 百度 的圖片

中文名稱:七都鎮

別   名:峬源、峬村、尚書故里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峬源社區、官亭村、大廳村

面   積:7546公頃

人   口:32440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明代刑部尚書林聰故里、北山畲族風情村、北溪旅遊區

機   場:福建霞浦水門機場

火車站:寧德站

車牌代碼:閩J

特   產:寸金魚、縊蟶、倒刺䰾、白對蝦、香魚、紅蟳、龍眼、荔枝、草莓等 

七都鎮位於寧德市蕉城區東北部,距城區15公里,下轄20個村(居),是寧德市唯一的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和蕉城區潛在工業腹地,是上汽寧德基地寧德時代新能源三期的所在地。七都鎮居市境東部,104國道過境。轄1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7546公頃,常住人口32440人。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1]

歷史狀況

七都鎮,舊稱峬源、峬村,風光別樣,民風淳樸。既有巍峨磅礴的連綿山脈,又有日出朝霞,滿目金輝的宜情海景。由鎮區塔兜山和和乾村瓦樓岡及碑頭山古遺址的發掘,就可以表明早在青銅器時代七都溪流域就有人類定居。並且最終於明代在此設都。陸游往年曾寫詩《西窗懷舊》,中游「傷心西窗夢,同在峬村折荔枝」的詩句。七都鎮也是寧德歷史上名人林聰的故里。 1958年設七都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建鎮。1997年,轄官亭、浿河、黃厝、大廳、三樂、河墘、三嶼、漈頭、馬坂、外洋、小溪、北山、西林、陳厝、許厝、飛竹、東岐、淡坪、牛埕、黃連坑、西坡塘21個村委會和峬源居委會。

經濟發展

七都鎮是個水果種植大鎮,主產茶葉、草莓、龍眼、橙等。2002年初成立社會服務聯動網服務中心,由農技、經管、茶技、水技等10多個涉農部門組成成員單位。三年來,共成立了六都草莓、七都龍眼、官亭竹編、南陽養殖、北山中草藥等農業協會5個;建立了10個農業生產示範基地,確定了21 戶生產經營戶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七都鎮風光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七都鎮風光 作為示範大戶,3個企業作為龍頭企業。同時,中心還將信息網絡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村級和企業,在六都、北山、官亭竹編廠建立了信息服務中心。近年來,七都鎮聯動中心建設進一步規範化、制度化,在服務「三農」工作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成立龍眼產業協會和建立示範基地,聘請嫁接技術工22人,歷時34天,引進「松風本」、「立冬本」良種接穗34000多枝,順利完成面積1700多畝24300多株龍眼的高接換種改良,為七都鎮龍眼增產增收打下了紮實基礎。[2]

旅遊資源

總投資1.2億元的蕉城區七都鎮北溪旅遊休閒度假區項目進展順利,第一期800畝的計劃用地已完成400畝征地任務;獨具畲族風情特色的北山旅遊功能園區項目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也在抓緊推進中。 吸引生態旅遊項目落地,推進生態型集鎮建設,是七都鎮持續運作,謀求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的成功實例。該鎮秉承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理念,加強全鎮生態建設規劃,推進綠化、衛生、環保等系列配套設施建設,為生態型集鎮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北溪旅遊度假休閒區。建設一個以天然的山水景觀為基礎,集休閒觀光、生態保護、綠色農業為一體的旅遊基地,該休閒園區以七都溪流域為主,從七都溪流域入海口處到官昌水庫庫區延伸,包括休閒觀光區、生態保護區、配套服務區、汽車旅館等,努力融入閩東北親水游路線,作為屏南白水洋、三都澳景區的連接點和輻射點以及中心城市的後花園進行規劃建設。 畲族風情旅遊功能園區。充分挖掘畲族民族特色、人文資源,開發以北山為中心的畲族風情旅遊,打造「中華龍港畲族村」品牌,建設五大功能區(入口區、畲族村寨、畲族風俗風情街、中心湖區、畲族戶外活動區)與上金貝村景區連接,形成蕉城區具有畲族風情特色的景區,與上金貝景區聯合打造申報國家AAAA級景區。 林聰故居文化旅遊功能園區。林聰故居遺存下來的文物眾多,規劃建設以林厝祖廳、少保祠為中心,林聰御葬墓、尚書生母御葬墓為輔並結合遺存文物建設尚書里文化公園,以冠英牌坊、都憲牌坊為主建設尚書里文化廣場,打造「一廳一祠二墓一公園一廣場」的歷史名人林聰故居文化旅遊功能區。

視頻

福建寧德市七都鎮官昌水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