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津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德州市境北部,北、西與河北省接壤。全縣總面積833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人(2012年末)。轄2個街道、9個鎮、1個鄉:寧城街道、津城街道、柴胡店鎮、長官鎮、杜集鎮、保店鎮、大柳鎮、大曹鎮、相衙鎮、時集鎮、張大莊鎮、劉營伍鄉[1]。。縣政府駐寧城街道。

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和優質棉生產基地。年均氣溫12.3℃,年均降水量580.9毫米。公路通車裡程1386千米(2007年)。主要旅遊景點有大柳李滿碧霞祠、長官清真寺、惠寧湖、黃家鎮楊抱槐。

歷史沿革

寧津縣原名臨樂、臨津、胡蘇縣,因臨樂陵、因境內有鬲津河、胡蘇河得名。東魏天平元年(534)置胡蘇縣,唐改臨津縣。金天金六年(1128),因大水毀城,東遷現址,取「安寧」之意,名為寧津縣。據《河北通志》:寧津縣「因城圮於水,徙治改名,蓋寓頌禱之意。」1940年改振華縣,1949年復置寧津縣。

1993年10月8日,調整寧津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後王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寧津鎮;撤銷後魏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大柳鎮;撤銷雙錐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張大莊鄉;撤銷道口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相衙鎮鄉;撤銷虎皮張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時集鄉;撤銷張鰲鄉、西塘鄉,將兩鄉的行政區域併入大曹鄉。1995年10月23日,撤銷時集鄉,設立時集鎮。1996年12月25日,撤銷杜集鄉,設立杜集鎮(魯政函民字[1996]58號)。

1996年,寧津縣面積820.2平方千米,人口40.2萬人。轄7個鎮、11個鄉:寧津鎮、大柳鎮、時集鎮、保店鎮、柴胡店鎮、長官鎮、杜集鎮、小店鄉、大曹鄉、尤集鄉、田莊鄉、劉營伍鄉、張大莊鄉、張宅鄉、張學武鄉、孟集鄉、相衙鎮鄉、常窪鄉。縣政府駐寧津鎮。

1997年12月26日,撤銷相衙鎮鄉,設立相衙鎮(魯政函民字[1997]49號)。至此寧津縣轄8個鎮、10個鄉:寧津鎮、柴胡店鎮、長官鎮、大柳鎮、保店鎮、時集鎮、杜集鎮、相衙鎮、小店鄉、尤集鄉、孟集鄉、常窪鄉、張學武鄉、田莊鄉、齊營武鄉、張大莊鄉、張宅鄉、大曹鄉。

1998年12月23日,撤銷大曹鄉,設立大曹鎮(魯政函民字[1998]37號)。2000年6月15日,撤銷小店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寧津鎮;撤銷孟集鄉、尤集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柴胡店鎮;撤銷田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長官鎮;撤銷常窪鄉、張學武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杜集鎮;撤銷張宅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保店鎮。至此,寧津縣轄9個鎮、2個鄉。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寧津縣常住總人口432880人,其中:寧津鎮87354人,柴胡店鎮55082人[2],長官鎮37984人,杜集鎮50652人,保店鎮35758人,大柳鎮27768人,大曹鎮34934人,相衙鎮23667人,時集鎮27797人,張大莊鄉31664人,劉營伍鄉20220人。

2007年末,寧津縣總面積833平方千米。總人口46.3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80萬人,人口城鎮化率12.5%。有少數民族18個,5200人。轄9個鎮、2個鄉,856個行政村。

2010年,撤銷寧津鎮,設立寧城街道、津城街道;撤銷張大莊鄉,設立張大莊鎮。至此,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1個鄉:寧城街道、津城街道、柴胡店鎮、長官鎮、杜集鎮、保店鎮、大柳鎮、大曹鎮、相衙鎮、時集鎮、張大莊鎮、劉營伍鄉。縣政府駐寧城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寧津縣常住總人口449891人,其中:寧城街道35198人,津城街道65214人,柴胡店鎮52221人,長官鎮38056人,杜集鎮52229人,保店鎮34470人,大柳鎮28960人,大曹鎮34205人,相衙鎮23873人,時集鎮28882人,張大莊鎮35461人,劉營伍鄉21122人。

視頻

寧津縣 相關視頻

寧津縣美麗校園 2021
寧津縣形象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