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的優秀之作(王志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守正創新的優秀之作》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志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守正創新的優秀之作
——寶棟先生《我於前天去世》創作手法與主題之理解 王志峰 近一段時間,寶棟先生傾力創作的中篇小說《我於前天去世》,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我與廣大讀者一樣,在緊張新奇中閱讀,在沉浸與思索中等待連載的下一篇。這是寶棟先生近年來諸多作品中,難見的一部中篇小說,難見的亦實亦幻的寫作手法,難見的曲折離奇的情節,現在作品已連載完畢,我又深入拜讀了一遍,感覺作品確實達到寶棟先生創作的又一個新高度。
一、關於《我於前天去世》的藝術手法。
小說採用了浪漫主義手法 、虛實結合手法。這在作者近幾年創作做的諸多小說中是很少見到的。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嘗試。比如老婦人神魂的所見所感,下凡尋人的神秘白衣人,現實中是絕對沒有的,是作者完全想象的,只是作者藉以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但是作品中所寫的人,所寫的事、所寫的人物的,卻是現實中都有而且常見的,用作者的話說是「現實中都能找到原型的」
這種亦真亦幻的浪漫主義手法,是本篇作品的一大特色,這從作品人物形象塑造上可以明顯看出來。人死鬼魂在是荒誕,虛幻的仙人下凡是荒誕。而故事中,老頭子的作威作福,閨女的愛情,鄰里之情,三兒夫婦的孝順,老二媳婦的不孝,閨女的仗義明理,親人間的財利之爭(老母親屍骨未火化就算計錢財),交通死亡者身後的錢財爭奪,為死者化妝的小美女,火化師的私藏首飾等等,都是現實。荒誕與現實的結合、正面現象與反面現象的結合,放大了作者的表現視角,便於多側面反映複雜的現實生活,揭示多種多樣的普通百姓的世態狀況。
一般情況,創作者與閱讀者因所站角度不同對作品理解會有偏差。創作者處於構思的度高,所思考的問題全面,所要表現的主題深刻。閱讀者往往關注主要故事情節的曲折甚至熱鬧,往往看主要人物的所作所為所言所思,對作品思考不一定深透,有時就顯得簡單膚淺,
就本篇而言,所寫故事荒誕,所寫人物冷色調的不少,但讀者認為作品荒誕而合理,人物冷而有教育意義。小說中的幾個人物和場景,畢竟是生活中的一個小側面,不是生活的全貌,這當然是文學作品的本來規律。有時候作者要表現的和大多數讀者理解的往往有不小的偏差,即讀者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創作初衷,可能不一致的。還是那句話,本部作品中的那幾個人物,讀者看到的正能量多,收穫的正能量也多。
作者在選材上,非常注意典型性。小說以人死後幾天的事情為敘述主體, 便於表現死者的親人、朋友、近鄰、同事等人的人性面貌,便於表現周圍相關的方方面面。特別是運用死者神魂所見所感的方式,打破了生死界限時空界限,比直接介紹死者本人,比正面描寫眾人,思路要清晰的多開闊的多,也更有內涵的多。一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寫夢境,比寫現實更便於盪開筆鋒,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餘地。
作為讀者,並沒有感到其奇離古怪,這正可見作者駕馭故事的嫻熟技巧,也是魯迅所說「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小說創作手法的體現。
本篇小說採取了第一人稱敘事方法,便於作者更好的議論抒情,給人真實感親切感,正適合主人公老婦的形象塑造,也便於抒寫老婦人的所見所感,作者不好介紹的事情及過渡,都有她說了出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她把讀者帶入那個亦實亦幻的世界。
二、關於《我於前天去世》的主題
《我於前天去世》主題並沒有正面寫傳統的婚姻愛情家庭倫理, 而是置身於現實大背景,表現小人物的生活命運及思想的變化。可以說又是寶棟先生的一大嘗試。
在社會大變革的現實生活背景下,普通老百姓,常常面對着來自工作的生活的健康的人身意外的種種壓力,常常讓人產生「人有旦夕禍福」,「生死或在一夢之間」的感慨,思考生者何來,死者何往的人生玄虛之理。
在現實生活中,親情愛情世情最終歸於財貨之情的,也多有其人。例如老人死後一家人的各種表現。人之死後,留下的絕少哀傷,大多是爭奪錢財。再如面目全非車禍而亡者身後的無盡的賠償之爭等等世態冷漠物慾橫流之現象,作者敏銳的發現了這些問題,切取一個普通百姓生活的橫斷面,寄予批判和鞭撻,以警醒世人,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現代生活,有好多反常,或者說不正常的現象。正如寶棟先生所言「有閒者談人生,無閒者談生活」,平靜的水流下有洶湧的暗流。老婦人代表着中國傳統優秀女性形象,在家庭一直默默奉獻到終老。 老人的幾個子女,生活都不容易,都在艱苦奮鬥,這是一種正常。老人的丈夫生前做福做威,死後爭奪財產,面目全非者的車禍而亡,家屬與小三爭財產,火化工私藏死者的金項鏈等,這些屬於不正常,但是現實。
以此類推,作品裡這種反常還有不少,比如明明正常活看着電視,卻轉瞬之間死了;明明應該悲傷的事,卻有人偷喜;明明是喪事,大家關注的卻是財產;人死是悲傷之事,而且人人都會死,卻人人都把死事當戲演;明明是一抔土的事,卻要不得不花上幾萬塊錢下葬;明明真有情,卻成了人生過客;明明心裡不情願,卻伺候了一輩子;明明是花季少女,卻干着為死人化妝的事等等,這世界有多少讓人想不透的反常事。
是的,現實社會,以經濟以地位把人分為許多類,塔尖之上人的風光,與廣大的普通百姓是截然不同的。對普通百姓來說,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的困難與無奈。
寶棟先生用深刻和獨到的眼光看到了這些現象,發現了現實中的此類矛盾, 而且通過這篇作品表現了這種生活中的矛盾——婚喪嫁娶的矛盾、風俗習慣的矛盾、理想現實的矛盾。讀者閱讀中,可能體會不到那麼多矛盾,似乎認為很多現象是正常的,但深入思考進去,確實思想會為之震撼,會受到感染。
當然,這並不是說作者傳染了一種悲觀思想,而是恰恰相反。作者之所以關注到生活的細微處,正是他對這種現象的深入思考,而本篇正是作者深入思考的文學表達,是作者對人生的關懷,是積極地正能量的生活心態。讀者閱讀《我於前天去世》時, 可能一時理解不到這一層。
由于欣賞的角度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讀者和作者之間,讀者和讀者之間,對本部作品的創作手法主題思想人物形象,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很正常,反而更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欣賞中多有幾個「遠近高低各不同」,豈不更好?多出幾個「哈姆雷特」豈不更好?[1]
作者簡介
王志峰,1961年生,菏澤鄆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