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村(廣東省普寧市梅塘鎮下轄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仁村(廣東省普寧市梅塘鎮下轄村)於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年間,由陳梅峰之孫,陳僧復三子陳壽翁(觀)從惠來縣岐石鄉中轉至今普寧市梅塘鎮東北角一帶開基創建,至今已有近620年歷史。[1]
民俗文化
迎老爺 「迎老爺」是潮汕地區的一個祭祀活動,潮汕人稱神仙為「老爺」,民間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每年年初,潮汕地區都有「迎老爺」的風俗。就是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到村子裡遊行,在一個地方舉行拜祭儀式,然後再送回神廟安放。
「老爺」在潮州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一般是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在一個鎮內每日一村各村輪流「鬧熱」(相當於北方的廟會)並且迎老爺。
「迎老爺」是一個祭祀活動,每個地區不同有的在白天有的在晚上進行,村裡的青壯年會抬着八抬大轎,抬着老爺走遍村裡的大路和小巷,遊行隊伍龐大,隊伍包括標手(扛標旗),牌手(舉牌),轎夫,樂手組成。「迎老爺」是祈求風調雨順,全村平安。迎老爺時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爺,相傳可以帶來好運氣並且保一年平安。
迎大老爺是由鄉閭的伯公祭祀發展而來的。(詳情查看"迎老爺"百科)
安仁游神 每年正月初七至十六日,安仁村要舉行游神活動,前九天由村中下厝社、東社、西社、新厝社、古橋社、五鄉社、後坽園社、新福圍社、宅美社輪流進行,十六日則為九社共同參加,是最為激烈的。
安仁村「迎老爺」分為:走老爺、跑老爺。每年正月初七日起到正月十五日(8天)為走老爺,正月十六日(1天)為跑老爺。
走老爺(有四尊迎老爺):三山國王、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佛祖
安堵如常鼓樂喧天佛界甘霖化甘果,仁風依舊龍旗映日人間善舉修善緣;跑老爺[游神]的日子又到啦...。最熱鬧的一天,最令小伙子熱血沸騰的一天,多少外出的後生仔又回來了。等的就是這一天;正月十六日下午二時。由東社各寨老大,上千人的迎接隊伍,[新婚的腰捆紅布]各社彩旗連連,鑼聲振天,鞭炮連聲,由延壽庵接到大寨,短短的幾百米,卻要走一小時以上,馬頭鑼開道,彩旗跟後,老爺轎由八人抬,各後生有來搶的、推的、推左撞右、推後槓後、亂成一團。呵呵。沒力氣的,沒身高的都退開,直玩得精被力盡,才進入大寨內開始走,一出寨門便一路狂奔,每幾十米上百米便有人來接,拿到什麼便什麼,只有一個字跑,一下午跑跑走走完,全鄉27多個自然村,直到下厝村後面有個地方叫老爺落溪。在那裡設香案祭拜之後,護法爺反面倒行,[即老爺巡鄉,有進無退]直回延壽庵,拜請之後重新上殿;便告儀式結束。 願游神為全鄉帶來平安、好運。願延壽庵諸位佛祖眾神保佑:安順呈紫氣政通人和迎新運,仁愛結祥雲百業俱興慶團圓。
簡介
安仁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梅塘鎮北部,榕江之濱,西北與揭西縣鳳江鎮隔江相望,北鄰揭西縣重鎮棉湖。由城圍、下厝、鳳澇、古橋、宅頭、新厝、老新厝、竹園、柑園、大埕、花厝、人家裡、後坽園、坽頭、仁里圍、庵前、大寨、芳樓、寨畔、宮後、沙堆、轎鋪、湖墘、霞浦、竹圍寮、鋪美巷、池美下、山頂寨(新春圍)、寨山、宮山、宅美、龍頂等幾十個自然村組成,2007年統計人口15182人,均為「陳」姓。黨員159名,「兩委」幹部16名。全村有耕地2376畝,山地3400畝。以農業主種水稻、花生、番薯、蔬菜等作物,山林種有番石榴即木仔、橄欖、桃、李、梅、柑等水果,安仁木仔以酥甜飲譽海內外。企業有網絡線廠、電線廠、鋁線加工廠、塑料加工廠等20多家。2007年村集體收入36萬元。中、小學校各一所。村中有延壽庵等歷史文物,庵前有集貿市場。屬革命老區,水運有榕江南河航線,梅棉公路從村中經過。
萬曆十三年(1585年),潮州知府郭子章就厚嶼新城池「遇水潦則泛溢成巨浸」,採納了「厚嶼當遷」之議, 並選定西北的安仁村城圍(今梅塘東北)為縣治新址,並由阮以臨主持開工營建,因建城處「平衍高阜」,史稱「大埔城」,但終未建成(多年過去,只剩下老城基)。
安仁總共分為九個社團:下厝社、東社、西社、新厝社、古橋社、五鄉社、後坽園社、新福圍社、宅美社
榕江南河中游以東南自然村:古橋、城圍、下厝、鳳澇、古橋、新厝、芳樓、後坽園...
梅棉公路北段以東南自然村:人家裡、鋪美巷、竹圍寮、大寨、大埕、宅頭、霞浦...
引榕總乾渠溪以東南自然村:宮山、寨山、宅美、山頂寨(新春圍)。
村中各寨
下厝寨位於安仁西北角,處榕江之畔,距江僅百多米,是一片由多個新老大小不一的寨場相鄰而建組成的大聚落,整體是一個長方形狀。下厝老寨位於聚落的西側正中,其坐東朝西,內規劃有一街三座,左右後二重圍厝,前為一重,設有南門,南門為設有天地亭。主座是三間二落式的竹祖宗祠如在堂,內懸有兩方貢元、一方進士匾額;據介紹,竹祖,即陳氏六世祖竹庵公,其與松祖、穆祖、蘭祖、梅祖為兄弟,俗稱松蘭竹穆梅,是安仁陳氏人口最多的房派之一。老寨東北側有一處坐南朝北的老寨場,由於年久失修,其內街座難辨,在西側設有寨門,門外臨池塘邊有一座小廟,廟中奉祀較為少見的仙童爺。老寨後方的聚落中,有兩座三間二進式的祠堂,一座朝北,位於聚落中心;一座朝南,位於南側路邊,即建於民國廿八年的石祖祠追遠堂。下厝聚落的東側是一個新厝局,厝局前有一個大池塘,池塘外南北兩側各新建有獨立的寨門樓,一座朝東北,一座朝西南,門額均為園興里,據寨門樓內的碑記而知,此處又叫後柑園。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朝廷析潮陽的洋烏、氵戎水、黃坑三都之地新置普寧縣,縣署初寄設於貴嶼民舍中,不久後於黃坑都厚嶼處建洪陽城為縣治。萬曆十三年(1585),潮州知府郭子章就厚嶼新城池「遇水潦則泛溢成巨浸」,採納「厚嶼當遷」之議, 並親自來到普寧,與地師曾鶴翁相中榕江之東岸今安仁和仙耘交界一帶地方為縣治新址,後由知縣阮以臨主持開工營建,因建城處「平衍高阜」,故稱大埔城,但終未建成。大埔城遺址即今安仁村的城圍寨,現存有繞寨的土城基,殘高約3米,寬3-5米,形成170*170米的正方形,土城外舊時所挖的護城河現為小溪和寨前池,最寬有8米左右。 清乾隆《普寧縣誌·風土誌·古蹟》中有載:初議遷治,太守郭青螺親詣普地與地師曾鶴翁擇安仁風氣環聚,山水險阻,可以建城,已營度周遭,以升任未及就緒。其後知縣阮以臨見厚嶼地形窪下,思改縣治。因檢青螺《潮陽雜誌》已紀此一節,乃身自相度安仁,至新壇埔得平衍高阜地移區,建築土城,後不果,其基尚存。
城圍寨,位於安仁村最北部,其與周邊新拓建的樓房局等合為城圍自然村。正方形的大埔城舊址中,有坐北朝南而大小新老不一的三處寨場,東側寨是新寨,有五街九座,前座為四點金,後為下山虎;西側寨圍是老寨,有三街五座兼左右後圍厝,內埕前設有朝南寨門,寨內中街主座為三間二進式的會祖祠。老寨後側有三街四座的一處新寨圍。城圍前有一口大池塘,左右後的土城基上現種着竹子,頗為茂密,寨後有一條小溪河。
安仁的村聚落以大寨為中心,寨圍多按建設年代的先後,沿着大寨周邊形成蔓延着往東西南北四面拓建。大寨,即老寨,在堪輿風水學上有船地的說法,其坐北朝南偏東,整體是一個長方狀,內規劃為七街六座,前有一重圍厝,東西北個一面寨牆;老寨正中設朝南寨門,東西兩側寨牆前設有東門樓、西門樓,寨前有大陽埕;有一條溪河從寨牆繞往東門再往寨後,形成圍拱,據介紹這就是船的船索。寨內大多數建築為三間一落式的下山虎,有部分為土庫式,其中最西街首座為三間二進式的玉祖房祠思成堂,俗稱西門祠。東二街古昔時建成前後兩座祠堂,俗稱前祠、後祠,前祠為三間二進式兼抱印拜亭的吉祖祠奉先堂,據大門匾額上回照鐫刻內容而知,該祠是叟吉公自己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所創建,祠前現有一副光緒十八年裔孫澍霖豎官旗,祠後有一個小厝包。後祠為三間二進式兼抱印拜亭格局,是安仁陳氏一世祖壽翁公之專祠,據資料載,陳氏祠為先祖最初遷居安仁謀得地,初以簡代繁,至五世臨溪、臨宛二公,始完成整體祠宇架構格局,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祠經歲月,歷有修葺,至現代1997年又再重修,並於是年農曆十一月初四日舉行重光晉祠。祠前有一方照壁,照壁下兩側有五副老官旗夾,當中有某某年六十一名舉人十六世孫震光立、光緒丁未年裔孫貢生澍霖豎。
大寨前,有一條河溪,有一個大廣場,每年春節游神這裡最為熱鬧。
寨內東側,吉祖祠奉先堂,俗稱前祠,其大門匾額回照光前裕後兩側鐫刻有:祠,叟吉公自創,乾隆庚戍年建。
祠前官旗夾為光緒十八年裔孫澍霖豎
老新厝 大寨相鄰東側的聚落南面是老新厝、新厝、新厝新寨。
村人介紹,老新厝是村中建設年代僅次於大寨的古寨圍之一,其與大寨分金相同,寨內是一座四點金,其後下山虎,四周圍厝,正中設一寨門,門外有闊埕,城下是一口池塘。老新厝寨相鄰,是二階五座兼四面圍厝的寨圍,名竹邨、積慶居,同屬老新厝範圍。
新厝 老新厝寨前池塘南面,是一個叫三畝六的新寨局。
新厝坐南朝北偏東,寨內三街五座,內埕前設有寨牆,內埕東角有一株大榕樹,榕樹下是東側所設寨門,門外是與新厝新寨同有的大池塘。新厝寨內主座是三間二進的聘祖祠,相鄰東座是一座下山虎,在上世紀曾被改用做新厝食堂。
新厝新寨 新厝相鄰東面,是新厝新寨,其三街三座,左右後有圍厝,內埕前有圍牆,中街主座是三間二進兼印亭的蘭祖祠,是陳氏六世蘭庵公之專祠。新厝新寨東,是一個現代新建的大型寨局,計有七街九座,前座為四點金,後未下山虎,寨的左右後則均為下山虎圍厝,內埕前各有照壁,照壁外路下是長條狀池塘,池塘南面有一條溪渠,溪渠東即寨局的東角,有一條新泰橋。據介紹,這個寨局是新厝新寨近年新拓建的寨。
鋪美巷 大寨西門外以西、宅美寨後的角落,叫鋪美巷,俗稱鋪仔巷,是村里市場即安仁圩南側西面的建築群。安仁圩,現已經現代化,樓房林立,不過當中還存有不少民國時期的老商鋪,甚至有些是清代遺存!當然這些清代民國的遺存大多藏於內巷之中,有的是寨圍厝所改建,故而保存下來。據介紹,鋪美巷可細分成三個更小的角落。
鋪美巷中,有村人津津樂道流傳百多年的陳百萬八間樓!據介紹,陳百萬是清末村人,有巨資,曾捐政府,獲得朝廷賜稱呼百萬。陳百萬在村中建有較為特別的宅屋,位於圩尾即宅美寨後,即村人稱呼的八間樓!是一排八間朝西的二層樓房,樓前還建有幾座交叉分布的土庫式下山虎厝,這組建築群中各處門樓原多塑有門額、對聯,這裡還有書樓,樓閣中設有假山園林景觀,雖然多處地方已經走不進去,不過從現遺存上看,這在當時可是豪宅!
鋪美巷北面,有市場、安仁基督教堂、延壽庵、村委辦公樓、安仁學校等。
延壽庵周邊 據資料載,延壽庵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清順治三年至康熙十一年間(1646-1662)進行重修和擴建,並置庵產;1983-1988年再次重修。現在延壽庵是一個三間二進兼左右火巷包的建築,其大門樓延壽庵匾額兩旁鐫有乾隆戊申年蒲月吉立文字,大概在1788年時,庵又進行重修擴建。庵中前廳兩側嵌有三方石碑,兩方為現代捐資芳名碑,一方為康熙五十一年立的捐田產碑記。庵前殿奉祀三山國王、玄天上帝、關聖帝君,兩旁奉祀大顛祖師、護法老爺;東廂奉祀註生娘娘,西廂奉祀神農帝君,後殿奉祀西方三聖、准提娘娘、達摩神師、太子爺、十殿天子等諸神。延壽庵中所奉的神祇,是安仁村的地頭神,每年春節游神,即營這庵中的老爺。
七個香爐:三山國王、神農大帝、達摩神師、註生娘娘、准提娘娘、太子爺、諸神香爐。
前殿:玄天上帝、三山國王、關聖帝君、護法爺、大顛祖師。
大寨後的地方叫後坽園,也叫後稔圍,顧名思義,即位於寨後的一處角落。 後坽園的聚落中有一處古寨圍,其坐南朝北偏西,按規劃是一個三街四座兼左右後圍厝的格局,寨前有一口方形池塘;寨內西街首座為三間二進兼印亭的菊祖祠,即三世菊圃公祠?寨外東面,有一座三間三間兼右側火巷包的喜仁社,這是一座善堂,其內中廳神龕中奉祀的豬八戒佛祖,後殿大聖寶殿,奉祀:大聖佛祖、王仲祖師、真君大帝、大峰祖師。據廟記載,清末,大聖佛祖降乩安仁,施仁行善,聖顯煊赫,恩澤浩蕩,信眾建廟奉祀之,名喜仁堂;1993年修葺擴建,1997年竣工。
竹園寮 安仁村東北角與大壩鎮華東村接壤的地方,有一個自然村角落叫竹園寮,也叫竹圍寮,該處有一老一新兩個規模同等的寨圍,其中西側是新寨,東側是老寨,均為坐北朝南。竹園寮老寨,又叫永興里,其內有三街四座,左右有二重寨包,一重後蔭包,內埕前有圍牆,東西各設有寨門,寨前有一口月眉狀池塘。寨內主座是三間二進式的翰祖房祠思成堂。老寨東是樓房局,再東是北接華東、南往村南的村道。竹園寮除了尋常可見的伯公廟之外,據村人介紹,還有一座紫竹堂,為四點金式廟宇,其內奉祀觀音菩薩、註生娘娘、九天玄女、大聖佛祖、伯公等神祇
嶺頭 嶺相鄰是竹園寮、池美下,俗稱池仔下,該處有一個較老的寨圍。
寨山是一個規模較大的新寨場,其坐南朝北偏西,內有五街八座,其中首座為四點金,後為下山虎;寨圍左右有二重下山虎厝包、一重下山虎後蔭包;內埕前有圍牆,設有正中寨門,門外路下是一口池塘;寨東西兩側另設有大門。寨山西側相鄰是一條通往燎原大員的村道,路西有一座小山包,山包下有一座庵堂,名赤山庵,其依山朝南,一間式兼左右包,前有陽埕,埕外現辟有放生池,池中立有滴水觀音塑像。
宮山 宮山,位於寨山的東面,其坐東朝西,內有五街六座,均為下山虎,南北各一重下山虎圍厝,內埕前有圍牆,牆外是池塘,寨西南角設有寨門,門額塑新春圍。這也是一個新寨局,周邊建有不少新樓房。
山頂寨 安仁村的東南部,是連綿一片的延伸接壤燎原一帶的山地,當中有一村道,村道邊有一處自然村,俗稱山頂寨。山頂寨的主體是一個長方形聚落,由兩個三街九座兼左右火巷包、三重後蔭包坐南朝北偏西的寨局並列組成,其中東側寨圍年代較老,中街主座是三間二進的三祖祠,在後側寨內,還有一座三間二進建於民國廿三年的齊珠祖祠明德堂。寨的東面相鄰,現拓建有一處新厝局,寨周邊也漸建起多處樓房,寨正後方是安仁學校山頂寨分校。據介紹,大寨西門祠即玉祖房祠派下與山頂寨全寨合稱安仁西社。
引榕乾渠霞埔段的北面相鄰是大埕自然村,大埕往北相鄰則為宅美自然村,宅美東往北則是大寨和鋪美巷,大埕和宅美西為人家裡。 大埕應該是昔時此處有寨圍,寨前有大陽埕而俗稱得名吧。大埕的寨圍建築均坐東朝西偏南,當中有五六處新建寨場,僅一處名福合的寨圍年代較為久遠,其三街三座兼左右後圍厝,主座是三間二進的福祖公祠,相鄰兩座為四點金德祖室、**祖室。
宅美 宅美是安仁最老的寨之一,其坐北朝南偏東,寨內有三街五座,左右有圍厝,內埕前有寨牆,牆外路下是一口池塘;寨西、寨東角各設有寨門;寨內中街是一落式的五間過,左右則為下山虎;寨內埕東設有一處伯公廟,寨心處還有一座慈悲娘娘廟,該廟慈悲娘是一幅畫像,設置頗為特別。
宅美的西側不遠處,有一座朝南偏東三間二進兼印亭的度祖祠,該祠的壁肚聯文是民國間普寧縣長王仁宇撰寫,在普寧境內較為少見。
仁里圍 宅美北側,梅棉公路南側,有一座叫仁里圍的寨,其周邊聚落以此名,是一個自然村。仁里圍坐南朝北偏西,寨內有一街二座,左右後有一重圍厝,內埕前有圍牆,北角設有寨門樓,門樓額塑仁里圍。寨內主座是三間二進的穆祖祠,號追遠堂,據重修祠記而知系始建於清光緒九年。穆祖,與松祖、竹祖、蘭祖、梅祖為兄弟,俗稱松蘭竹穆梅,是安仁陳氏人口最多的房派之一。
人家裡 人家裡位於引榕乾渠、梅棉公路交叉所形成的夾角東北處。人家裡寨圍坐北朝南,寨內一街二座,左右後各有一重下山虎圍厝,內埕前有圍牆,正南、正東各設有牌方式寨門,門額均為人家裡。人家裡寨內主座是四維祖祠,為三間二進兼印亭式。寨東門外有一座感天大帝廟,相鄰是一座四點金;寨西側是一個三街三座的新寨局;寨南門前有一座朝南建三間二進的永清公祠盛德堂。
鵝頭嶺 村西南的山地中,舊時有官道在此經過,現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山路,路可通往鵝頭嶺,在途中山坡上,有一座兩間朝北建的廟宇,其內一奉感天大帝,一奉孤爺。
灰厝 下厝南側相鄰的自然村叫灰厝,其有零零散散幾處寨圍厝局,其中老寨位於聚落的中心處,坐南朝北,是一個三壁連,中街主座是三間二進兼印亭的儒祖祠。
池美下 灰厝南面相鄰是池美下,俗稱池仔下,該處有一個較老的寨圍,及一處新寨場,餘下多為樓房。
芳樓 芳樓是安仁村西榕江邊上的一處自然村角落,俗稱反流,大概是有水於此迴旋再出而得名?此外,也有一些寫作鳳澇,可能近江常有水澇?芳樓有老寨,坐南朝北偏西,寨內三街三座下山虎,左右後有圍厝,內埕前設圍牆及一個朝北寨門,門外路下有寨池。寨東百米處是榕江。
芳樓西側榕江邊上,曾是附近一帶的榕江航線的碼頭,據介紹,舊時貨運或客運多經此,特別是貨運最為發達,曾有一日挑夫於此幾百名忙個沒完的;此處上下貨運,除了往梅塘、大壩,還有不少再往村東南翻山接入練江上游的白坑湖,再往東往鐵山南麓一帶。如今的芳樓碼頭已經面目全非,據說以前此處碼頭皆為石塊鋪墊,周遭遼闊,而後水運沒落,石塊全給村民搬走他用,碼頭上只剩下一塊鎮水用的「平地至界」平安碑。碼頭現在還有一艘接連兩岸的渡船,大概是周邊絕無僅有的了。
在芳樓的西南側,有一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磚瓦廠,現已廢置;廠的大門是蘇式造型,頗有時代特色。
顧名思義,湖墘即因村寨建於湖邊上而得。湖墘位於安仁村西榕江邊,處芳樓南、古橋西、宅頭北,其聚落前有一彎大池塘,據說以前這裡是一個大湖,後來圍湖造田,填出了一個小半島,把大湖變成了一彎小池塘。湖墘老寨坐東朝西偏南,寨內是一座四點金,左右後二重圍厝,前一重圍厝並設正中寨門;寨外邊上建有一座伯公廟。湖墘老寨南面相鄰是一個大型新厝局,有九街七座兼左右圍厝,當中有一三間二進的廣祖祠。
柑園 湖墘寨前的湖南畔,有一個叫柑園的自然村,由朝東、朝西兩處寨場組成,寨場內的建築新老不一,零散而建。柑園,是尋常可見的村寨地名,不少村落皆可見到,大概就是原本廣種蕉柑而得名吧。柑園往南,隔一條溪渠就是社山村的下園了
宅頭 宅頭位於湖墘南面、柑園東北面、人家裡的西面,有新老兩處寨場、一處新厝局,及零零散散而建的一些樓房。宅頭老寨坐北朝南,寨內三街五座兼四面圍厝,設正中朝南寨門,門外有大陽埕,埕下是一口大池塘;寨內中街為五間過,東街首座為寶祖祠。老寨西側相鄰是新寨場,三街五座,同樣坐北朝南。老寨外東側,有兩座廟宇,一座為宅美古廟,廟中奉祀有關聖帝君、隴尾老爺、雙忠聖王,一座是福德老爺廟。雙忠聖王,屬普寧民間較為少見的神祇。
古橋寨位於安仁村中心偏西處,是一個較大的自然村角落,當中有三處新老大小不一的寨場。古橋的東南側近梅棉公路處,有一個朝西建名永福圍的寨圍,其四面圍厝,南北各設寨門,寨內僅一座四點金;永福圍相鄰有一座朝西建三間二進式的南祖祠,祠曾做辦學之用,現未重修;南祖祠的照壁外有一座伯公廟。古橋寨,坐北朝南,寨內三街三座,左右後有下山虎圍厝,內埕前正中設有朝南寨門,寨內中街主座是三間二進兼印亭的源慶祖祠,西街首座是三進二進的道祖祠,祠內懸有兩方匾額:光緒丙午年增貢生陳汝梅立的貢元匾、欽差提督廣東學政提學道副使顧鏞為康熙壬寅歲恩貢生陳紹煥立的恩進士匾。 古橋聚落中心處,有一株大榕樹,榕樹下有一個伯公廟;在廟後不遠處,原有一座石板橋,橋下設有石獅把水。
農村建設
2012年12月30日廣東省普寧市梅塘鎮安仁村安仁初級中學落成儀式和安仁村道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車儀式在梅塘鎮舉行。
如今普寧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打造商貿流通之都核心,建設幸福美麗新普寧」的宏偉目標,不斷加大對教育和交通事業的投入力度,有效促進了普寧經濟社會發展。
梅塘鎮和安仁村深入貫徹普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動員海內外鄉賢慷慨捐款,實施安仁初級中學擴建和安仁村道路改造工程。該舉措得到南洋長勝大酒店董事長陳列平等安仁村內外鄉賢的大力支持和捐助。其中,投入910萬元進行改建的安仁初級中學占地28畝,校園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而投入1149萬元的安仁村道路改造工程,則包括兩條道路,總長5.4公里,寬9米。
教育
梅塘鎮安仁小學
安仁中學(安仁初級中學)
歷史文化
安仁陳氏源流世系錄
(資料來源安仁族譜等...)
九、陳氏惠來海豐始祖原父公世系錄(76-80)
第76代:陳原父,學名貫,官名光,字喜郡,之邵次子,生於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登庚戌科進士,於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38年),以官名光出知海豐縣令任海豐縣正堂(知縣)。任職期間,修水利、墾荒田、修孔廟、辦學堂,連職數載,政績顯着,生產發達,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穩定,任滿後,為海豐百姓所挽留,遂攜妻鄔氏及四子落居海豐縣城西郊,宋高宗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鄔氏病逝,公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三月初三日病逝,享壽九十一歲,由子孫扶靈柩回福建莆田,途經方老隴(今惠來縣隆江鎮陳隴村東),受強風暴雨所阻,靈樞天然埋葬於方老隴,省其形曰「金鼎寶滴」。神主位立於惠來縣岐石鄉陳氏大宗祠。妣鄔氏是朝議大夫鄔尚之千金,生於官宦閨閣,書香門第,明事理,為原父祖之賢內助,卒葬于海豐縣巴州鄉雷峰田(今城西雷鋒山南麓),其滴形為五鳳朝陽。妣鄔氏生四子:雷、蒙、功、煥。裔孫建有大宗祠,位岐石鄉中心,石人山下,奉祀先祖為始祖陳原父,祖陳賢齋,三世陳提點,四世陳文英,肇基祖陳梅峰,堂號敦睦堂,原父祖玄孫陳梅峰,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始建大宗祠。
概,之邵長子,後代不詳。
第77代:陳雷,字賢齋,原父公長子,北宋末年(公元1120至1218年)生於福建莆田,南宋紹興年間進士,累官至南宋吏部尚書,因朝中政見各異,急流勇退,辭官與劉氏夫人舉家隱居普寧洪山鄉鳳鳴兜,墓葬普寧洪山網地埔,分金坐壬向丙兼亥巳,妣堯山岡劉氏,墓葬洪山金雞出籠,生三子:添興、谷佐、昆佐。
蒙,字賢蒙,原父公二子,後裔分居甲西大坡,妣生二子:宗老(遷安石)、貞老,宗老生孺子,孺子生應祥(遷梅岩),應祥生二子:義章、友章;貞老生孺生,孺生生應卯。
功,字賢切,原父公三子,後裔遷回福建故籍,妣生一子:士規,士規生宜生,宜生二子:應夢、應午,應夢生四子:望、高、翔、起、慶。
煥,字賢琪,原父公四子,裔孫居惠來隆江,妣生一子:士達,士達生二子:庚華、文輝,庚華二子:應芳、松峰,文輝二子:應丑、應釗,應丑二子:月隱(遷員山)、朝奉。
第78代:陳谷佐,字洪崇,號提點,賢齋公次子,生於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1164年),居岐石鄉,吉穴原葬洪山鄉牛眠地,公元2002年因修高速公路,政府征地,遷往賢齋公墓坐落右邊安葬,妣生一子:文英。
添興,字洪巔,賢齋公長子,妣生二子:文德(六一郎)、賜祿,賜祿生正中(號梅崧,由岐石遷居碣石迎恩街),正中生二子:汝加、汝才(居惠來隆江大隴),汝加生二子:公惜(字剛烈,由岐石遷居陸豐陽河灣)、四哥;汝才生婆生。
昆佐,字洪岩,賢齋公三子,妣生三子:慈祥(號孟螳)、慈佑、慈錫(號西源,分居普寧洪山宅美),慈祥生應寶(秉綱),應寶生二子:汝陽、慶老;分居普寧洪山舊厝上寨,慈佑無嗣,慈錫生二子:正顯(號樂行,居璋埔陳岱鄉)、正厚,正顯生福開。
第79代:陳文英,號六六公,谷佐公之子,生於宋理宗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卒於宋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公媽墓卜葬岐石鄉東畔籃(東披林)及洪山林尚書風吹旗帶,妣唐氏,諱小三,生於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卒於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墓葬惠來岐石鄉東披林寶地,生二子:大房正老,號鐵峰,普寧市橋柱鄉肇基祖。次房正功,號梅峰,惠來縣岐石鄉肇基祖。
元朝初年,與父文英公創立岐石鄉,建圓通庵於普寧後溪嶺丘,卒於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四月初五日,享壽九十二歲,公有墓四處,身體葬惠來縣葵潭溪沙鄉,龜地,名曰真武踏龜,其餘三地皆以頭髮、指甲葬之,分別位於普寧船埠頭坐北向南向溪龜,葵坑坐東向西青苔龜、崩坎坐西北向東南牛頭龜,妣荊室林氏,生於宋度宗咸淳六年(公元1271年)十二月十八日,卒於元順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六月初十日,享壽八十四歲,只生一女,墓葬岐石鄉東畔籃(東披林),文英公墓右下方;妣張氏,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九月十七日,卒於元順帝至正廿五年(公元1365年)三月十一日,張氏媽墓葬岐石鄉之鼎地,生三子:長僧復、次僧僮、三僧達。裔孫蕃衍生息,興旺發達,播遷在惠來、普寧、海豐、陸豐、南京。可考之定居點,鄉村,已達68村鄉。梅峰公一生樂善好施,禮佛建庵,是偶莆田橄欖巷派裔滴驕傲。
鐵峰,名正老,文英公長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廿二年(公元1362年),遷居普寧市橋柱鄉,為橋柱鄉肇基祖。卒於明英宗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二月十六日,妣生五子:長壽山、次雲峰、三少山、四和峰、五少雅。
十、陳氏惠來岐石鄉肇基祖梅峰公世系錄(80-82)
第80代:陳梅峰,名正功,字國諭,行九一,文英公次子,生於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八月三十日,
第81代:陳僧復,字汝泰,行百四,約生於元順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卒於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1398年)年間,妣林氏,約生於元順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卒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生三子:長永興、次堡、三觀。
僧僮,字汝哥,行百五,梅峰公次子,無子,兄僧復公次子堡繼嗣。
僧達,字汝達,行百六,梅峰公三子,妣生三子:真(字彥寶,號礁隱)、稽古(字彥金,號耕隱)、老子(字彥朴,號學稼)。
第82代:陳觀,號壽翁,梅峰公之孫,僧復公三子,公生於岐石鄉,遷居普寧安仁鄉,為安仁鄉陳氏肇基祖,公生於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卒於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享壽五十八歲,公墓卜葬於溪南鄉之晉山,形曰金龜朝北斗,分金坐丁向癸,妣浦東吳氏,吳氏媽墓卜葬潮陽縣城西洋大石亭,離城二里之遙。
永興,僧復公長子,妣生一子:馬,馬生△△,△△生綕,綕生瀚,瀚生竦,竦生肇光,肇光生德高(裔居普寧里湖鎮池尾鄉)。
堡,僧復公次子,過繼給他二叔僧僮為嗣。
十一、陳氏普寧安仁鄉肇基祖壽翁公世系錄(82-85)
公元1998年因不知是搬遷用地。現建為學校,遷往何地已不明;妣官溪田氏,田氏媽墓卜葬東山鄉南庵龜地,分金午子兼丙壬,公有二子:長南溪、次春叟。公在安仁鄉建有陳氏祖祠,另裔孫建有延壽庵,二子後裔僑遷居泰國眾多,在泰國成立壽翁理事會,建陳氏宗祠,堂號德星堂。
永興,僧復公長子,妣生一子:馬,馬生△△,△△生綕,綕生瀚,瀚生竦,竦生肇光,肇光生德高,裔孫居普寧里湖鎮池尾鄉。
堡,僧復公次子,過繼給他二叔僧僮為嗣。
第83代:陳春叟,壽翁公次子,公生於明惠宗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卒於明代宗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享壽五十四歲,公墓卜葬社山鄉之大籃埔(現社山庵水庫下),形曰蛇之臍,分金坐巽向乾兼巳亥,公元2002年壬午之夏重修,妣宜人林氏,生三子:長菊圃、次端峰、三澄江。
南溪,壽翁公長子,公墓卜葬藏豐鄉臨雲徑大員肚,形曰金交椅,分金坐甲庚兼寅甲,妣婉儀蘇氏寶塋,卜葬新壇仔苦竹籃,又名月溪園,生三子:長春湖、次樂山、三雪軒。春湖生二子:順質、順朴,順質生樂處財良,樂處財良生二子:清廉、淑廉;順朴生仁里財良,仁里財良生二子:清風、敦淑。樂山,裔無可稽。雪軒,裔無可稽。
第84代:陳端峰,春叟公次子,公生於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卒於明憲宗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享壽五十八歲,公墓卜葬安仁鄉之迷桃湖,形曰鯉魚躍水,妣善新蔡氏(原宅頭蔡),蔡氏媽墓卜葬錫坑內之蛇地陵蛇臍;妣征勤許氏,公有二子:長玉泉、次玉清。
菊圃,春叟公長子,墓卜葬東山鄉臨雲徑內,形曰蟹羊腸,妣精惠高氏,生四子:長玉昆、次玉蘭、三房、玉川,玉昆生平濤,平濤生二子:虞夏、虞廷;玉蘭生平波,平波生雲窗;三房,遷居福建;玉川生二子:平寶、平雅。
澄江,春叟公三子,原葬柑園外溪仔咀之摘花橋頭是衣冠冢,後因修水利,墓遷往本鄉之三房公和王氏媽同葬,妣豐熾王氏,生一子:玉侖,玉侖生坪塘,坪塘生三子:仁奄、森門、見田。裔孫建有△△祖祠,堂號△△堂,為「宅美社」。
第85代:陳玉泉,端峰公長子,公墓原葬花洞蓮花心,現遷本鄉蟹地山,分金坐辰戌兼巽乾,妣貞潔林氏,公有六子:長臨節、次平樂、三遷往南澳、四過繼衍京公、五平璉、六遷往南澳。裔孫建有玉祖房祠,堂號奉先堂,為「西社」。
玉清,端峰公次子,生於明英宗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卒於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488年),享壽四十三歲,卜葬本鄉大湖山,形曰三雲蓋月,分金坐甲庚干兼寅申,妣江南大周氏,生二子:長臨溪、次臨宛。臨溪生二子:松庵、竹庵,臨宛生三子:蘭庵、穆庵、梅庵。裔孫建有△△祖祠,堂號△△堂,為「東社」。
十二、陳氏安仁大寨肇基祖玉泉公世系錄(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