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全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安全文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安全是從人身心需要的角度提出的,是針對人以及與人的身心直接或間接的相關事物而言。然而,安全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是危險、風險、事故災害、損失、傷害等。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識以及在其指導下的各項行為的總稱,主要包括安全觀念、行為安全、系統安全、工藝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適用於高技術含量、高風險操作型企業,在能源、電力、化工等行業內重要性尤為突出。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隱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需要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企業全員的具體工作中,通過培育員工共同認可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規範,在企業內部營造自我約束、自主管理和團隊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圍,最終實現持續改善安全業績、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目標。

安全文化是在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歷程中,在其從事生產、生活乃至實踐的一切領域內,為保障人類身心安全(含健康)並使其能安全、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預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災害(自然的、人為的或天災人禍的);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諧、協調的環境和匹配運行的安全體系;為使人類變得更加安全、康樂、長壽,使世界變得友愛、和平、繁榮而創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分類

安全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別,但從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來看,安全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仍屬於「安全教養」、「安全修養」或「安全素質」的範疇。也就是說,安全文化主要是通過「文之教化」的作用,將人培養成具有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表現的人。

倡導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條件下,使人類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實現離不開人們對安全健康的珍惜與重視,並使自己的一舉一動,符合安全健康的行為規範要求。人們通過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安全文化的教養和薰陶,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質,預防事故發生、保障生活質量,這就是被一部分人認為的安全文化的本質。

目的意義

在安全生產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對於預防事故的發生,僅有安全技術手段和安全管理手段是不夠的。當前的科技手段還達不到物的本質安全化,設施設備的危險不能根本避免,因此需要用安全文化手段予以補充。安全管理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賴於對被管理者的監督和反饋。由管理者無論在何時、何事、何處都密切監督每一位職工或公民遵章守紀,就人力物力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疏漏。被管理者為了某些利益或好處,例如省時、省力、多掙錢等,會在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無視安全規章制度,「冒險」採取不安全行為。然而並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為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這會進一步強化這種不安全行為,並可能「傳染」給其他人。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為的結果必然是發生事故。安全文化手段的運用,正是為了彌補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徹底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先天不足。

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過對人的觀念、道德、倫理、態度、情感、品行等深層次的人文因素的強化,利用領導、教育、宣傳、獎懲、創建群體氛圍等手段,不斷提高人的安全素質,改進其安全意識和行為,從而使人們從被動地服從安全管理制度,轉變成自覺主動地按安全要求採取行動,即從「要我遵章守法」轉變成「我要遵章守法」。

【安全文化】對文化和安全這兩個使用頻率極高,又似乎十分淺顯易懂的概念有了與以往大不一樣的新的認識,單從詞語看,安全與文化是兩個不同的詞語,但從本質上看,安全就是一種文化,是最原始的文化,是人類一切文化始祖。在當今充滿現代氣息的浩如煙海的人類文化寶庫中,安全文化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保障,是社會文明、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它是當代科技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準則,是人文倫理、文化教育等社會效力的體現;它是文學藝術、美學人學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人性修養、行為規範、道德觀念、價值觀、人生觀的哲學殿堂;它是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實現安全、舒適、高效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指南;它是全人類獲得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國際規範及戒律標準。

發展

安全文化的最先提出就是在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的核電站事故之後,為了就是解決核安全問題,所以安全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事故致因理論的發展史。

20世紀初期,隨着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機械開始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早期的機械在設計中並不考慮操作的安全問題,所以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的工業安全事故,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事故頻發傾向論,所謂事故頻發傾向是指個別人容易發生事故的、穩定的、個人的內在傾向,根據這種理論,預防事故就是要找出這樣的事故頻發傾向者並開除就可。

其後,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W.H.Heinrich)調查了大量的工業事故,統計得出,工業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98%可以歸納為人的不安全行為(88%)和物的不安全狀態(10%),並提出事故因果連鎖論。

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出現,推動了人機工程學在工業安全領域的研究,人們對事故致因理論提出了新的理論:軌跡交叉論和事故遭遇論,使預防事故的重點從人開始向物(設備)開始轉移。

之後,更加複雜的設備、工藝和產品的誕生,在研製、使用和維護這些複雜系統的過程中,萌發了系統安全的基本思想;同一時期,本質安全的理念出現在工業安全領域。無論是系統安全還是本質安全,都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觀點:預防事故的主要責任在於產品的設計者,而非操作者或設備本身。

隨後的,管理失誤論開始興起,無論是博德(F.Bird)、亞當斯(Edward Adams)還是伍茲(Woods),其理論的一個共同點在於:預防工業事故的主要責任在於管理層。

此時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震驚全世界,縱然採取「縱深防護」防護策略、系統本質安全程度非常高的核電站仍然會發生事故,對此國際核安全小組(NASG)提出了以安全文化為基礎的安全管理原則,隨後安全文化理念的發展不再局限於核安全領域。

工業安全領域,在發展安全文化過程中,意識到預防工業事故必須加強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