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和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和鄉位於上猶縣縣境東北部,東鄰社溪鎮,南接油石鄉,西連寺下鄉,北界紫陽鄉,鄉政府駐地安和圩,距縣城32公里。轄安和、車田、富灣、鄱塘、陶朱、黃坑6個行政村。耕地面積為5378畝(其中水田5151畝),是典型的山區鄉,林業資源豐富,盛產木材和毛竹。農產品以稻穀為主,農副產品有油茶、花生、西瓜、辣椒、生豬、鮮魚、家禽等。油茶是主要特產,全鄉有油茶林2.4萬畝,年產茶油165噸。上太公路貫穿全境,童江水自西向東流經全鄉10公里。安和鄉市場繁榮,每逢趕圩之日,市場上物資豐富,人來人往,一派熱鬧景象。[1]

經濟發展

安和鄉全鄉耕地面積為5587畝,山林面積8萬畝,盛產木材和毛竹;農產品以稻穀為主;農副產品品種豐富,其中油茶產業為主導產業之一,全鄉現有油茶林2.6萬畝,年產茶油190噸。鄉政府駐地安和圩,距縣城32公里。

鄉鎮建設

安和鄉黨委、政府從創建好班子着手,通過開展"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踐諾"活動,為無職黨員"設崗定職",根據每位黨員的特長、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找准適合的崗位,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模範作用。灘下新農村建設社區黨小組共有7名黨員,每個黨員都有自己的工作重點。政策觀念、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較強的黨員加入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組織和實施;農業生產搞得好、率先富起來的黨員負責指導農民選擇合適的產業項目,發展新產業;懂法律、辦事公道、善於處理矛盾糾紛的黨員負責全村治安調解工作。同時每位黨員都有幫扶對象,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基礎設施

始終把改善全鄉基礎設施當作為民辦實事好事的重要工作來抓。新建陶朱大洛坑公路、安和大眾坑公路等村組公路,累計通車裡程20多公里;投入200萬元新建車田、大洛坑、富灣、黃坑、聯合等公路橋,徹底結束了安和鄉一河兩岸無法通車的歷史,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交通狀況。營里陂水利工程得到徹底的維修,新建陶朱大洛坑水陂、等水利設施12處,完成了車田下水南、黃坑人形等19個新農村建設點的人畜飲水工程,新建陶朱村自來水工程1個,改造安和村飲水工程1個。新建安和學校綜合樓、維修了4所村級小學,投資90萬元新建安和衛生院綜合樓並已投入使用。司法樓、文化活動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

農村建設

完成了黃坑人形等19個新農村建設點的建設,各建設點全面成型,多次被評為全縣先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得到長足發展。

人口與計生工作穩步提升。人口計生工作真抓實幹,穩步推進,計劃生育"三項硬指標"嚴格落實。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人口出生率84‰,各項指標均處於正常水平。群眾生育觀念得到轉變、人口素質不斷提高、低生育水平得到鞏固,全鄉計生工作水平不斷提升。

和諧平安建設形勢好中有升。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執政理念,以"平安安和"為目標,着眼群防群治,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幹部主體、社會參與的良好綜治格局。在全鄉廣泛開展"五百工程"、和諧平安社區、和諧平安家庭等創評,加強和諧平安示範點等樣板建設,積極開展"五五"普法。矛盾糾紛調處率達到98%;群眾的社會安全感明顯增強,杜絕了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和影響全局的矛盾糾紛發生,有效地維護了全鄉的社會穩定。

民生工程實施不斷加快。圍繞解決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濟、困有所幫問題,着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使全鄉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鄉農民新農合參合率達96%,發放低保金150萬元;發放優撫對象及精簡退職等人員補助15萬元;妥善安置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共發放救濟大米1.2萬斤,發放臨時救濟金1.5萬元,完成36戶低保戶危房改造工程,保障了群眾的基本生活。各項惠農資金落實到位,發放涉農資金糧食直補191.5萬元,辦理家電下鄉361戶,補貼金額10.5萬元,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364戶31.7萬元。通過農村信用社發放小額信貸資金34戶107萬元,爭取上級的扶貧貼息424.6萬元。完成深山區移民搬遷52戶、221人。這些好事實事的辦成,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奠定了改革發展基礎,贏得了黨心民心。全鄉民政救助面和受益面進一步擴大,造林綠化"一大四小",武裝、森林防火等其他工作也有較明顯成績。[2]

特色產業

2007年8月安和鄉聘請專家學者深入村組廣泛開展油茶種植、生豬養殖及勞動技能等農民知識化培訓班,培訓人員達800多人次。安和鄉以科技帶動產業,助推全鄉"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發展。

安和鄉結合當地農戶的種植習慣與實際情況,制定了全鄉種植油茶的發展規劃,重點抓連片300畝的高效油茶開發工作,通過技術和資金扶持,廣泛開展農民知識化培訓工程,做好做實高效油茶等主產業的基礎性工作,切實提高農民有關種植知識水平,樹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2007年,安和鄉已列入上猶縣農業(油茶)開發重點項目鄉(鎮),安和桉樹、車田大棚蔬菜、黃坑雜交稻制種、富灣果蔗等種植產業,車田村的生豬養殖產業也具有一定的規模。[3]

傳統特色

湯皮是一種用米漿做成的糕,曬乾後可儲藏,特好吃。湯皮有兩種,一種是湯皮絲,它一絲一絲,繞成一團;另一種是湯皮片,可用來沙炒和油炸,十分香脆。湯皮片一般會用表示喜氣吉祥的洋紅劃上一些花邊圖案,還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如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配上大蒜、辣椒、醬油、生薑、鹽等作料做成的引(囪)子,十分好吃。[4]

旅遊資源

陽孝本的故里,位於上猶縣安和鄉蓮花井村,北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陽孝本就出生在這裡。陽孝本的先人世居北平,自唐代起,始祖陽城出任道州(今屬湖南郴州)刺史,子孫遂在道州安家。陽城回傳至陽范,范公因避亂而遷居江西吉州,范公長子定居吉州,次子陽模繼續南遷,於唐末大中五年(851年)來到上猶蓮花井村開基。陽模被尊為五世祖,他是贛南陽氏的開山祖。陽氏家族傳至北宋陽孝本時,已是第11世,陽氏家庭在贛南已有了第47代傳人。陽氏家族的歷史譜系完整、發展脈絡清晰,具有極高的文史研究價值。

安和鄉黃坑村鄺屋祠堂建築群是贛州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單位,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後多次修建,這是一處具有濃厚贛派建築​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築群。有大門、正殿、戲台20多間屋宇,並有天井、天池、迴廊,還設有「五福」、「六順」兩門。 祠堂大門前有有六級用紅砂石條砌成的扇形台階。階前有一塊較寬的空坪,大門建築三間,中間大門呈八字形,兩邊次間均為青磚砌就,原有石象一對、石鼓一雙,極具氣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構架,硬山頂,高、深、面闊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為石鼓,貓拱背山牆,正殿門前砌青石台階,氣勢恢宏、莊嚴雄偉。這是祠堂一個正廳里拍攝到的。這棵樹名為紫荊樹,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