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娜·卡列尼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1.jpg
首版封面
國籍 俄羅斯
語言 俄文
File:Anna Karenina Wrubel.jpg
Свидание Анны Карениной с сыном. 1878年插圖

安娜·卡列尼娜》(俄語: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是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4年-1877年間創作的小說,被廣泛認為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代表。

安娜·卡列尼娜完稿於1877年,1875年1月開始連載於〈俄羅斯公報〉上。小說甫發表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歷山德拉·安德烈耶芙娜·托爾斯泰婭曾寫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作品共分八章,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 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 по-своему.),是托爾斯泰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故事簡介

故事以雙線進行,一為安娜,一為列文。托氏以二人為軸,描寫出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更進一步則寫出當時俄國政治,宗教,農事景象。

在文中,列文為托爾斯泰之化身,代表着19世紀60、70年代的社會轉型催生者。列文重視農事,對貴族生活不甚投入,住在鄉村和指導農民工作。列文熱愛吉蒂,起初求婚被拒,幾經波折才終於成功。

女主角安娜年輕時和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Alexei Alexandrovich Karenin)結合,本婚姻美滿育有一子。安娜在交際場上光芒四射,卡列寧亦於仕途上成功。

故事始於奧布朗斯基公爵和法國家庭女教師戀愛,與妻子道麗鬧翻,求助於其妹安娜。安娜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替二人調解,在車站認識了年輕軍官佛倫斯基(Alexei Kirillovich Vronsky)。並在莫斯科一次舞會中和佛倫斯基發生致命的戀情,自此不能自拔,佛倫斯基為求得安娜,追隨至聖彼得堡,兩人陷入熱戀,安娜懷孕後向丈夫承認了私情。卡列寧一度想與妻子分居,但為存面子,拒絕離婚並要求妻子終止戀情。後來安娜分娩時難產,在死亡面前,得到卡列寧的原諒。病後安娜無法壓抑愛,終於離家出走。

佛倫斯基帶着安娜前往義大利旅行,這時安娜感到無比的幸福。其後回到俄羅斯於兒子生日時按捺不住會見自己的兒子,卻無法容於俄國社會。上流社會把安娜看作墮落的人斷絕和她的往來。安娜移居鄉下靠寫作打發時間,二人共處日久,佛倫斯基和安娜在生活上的不信任日增,安娜認為情人為前途名譽離她而去,沮喪失望之下,為處罰佛倫斯基在火車駛近時跳下火車月台。葬禮之後,亞歷山大·卡列寧帶走她的女兒,佛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大病一場,後來志願從軍前往巴爾幹參戰求死。

改編

此小說曾多次被改編,著名改編電影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