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位於安慶市,2009年建成開放。建築面積達4000平方米,展覽面積1800平方米,總投資8500萬元。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博物館[1],也是安徽省第一個黃梅戲博物館,是研究黃梅戲的重要史料庫,是發揚並傳承黃梅戲的重要戲曲文化基地,是安慶市民極力支持的文化工程,是中共安徽省委提出「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建設文化強省」的文化發展戰略重要推動力。

建築布局

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坐落在安徽省安慶市菱湖公園內,與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連為一體。這是一座兼具展覽館特色的專題博物館,分為「戲曲之鄉,源遠流長」、「黃梅綻放,梨園奇葩」、「梅開數度,生機無限」、「凝心聚力,再創輝煌」和「黃梅戲舞台美術展覽」五部分,既有用16毫米老式放映機放映原版《天仙配》等黃梅戲老電影的「懷舊放映區」,也有霧幕成像、幻影成像、大型觸摸屏等現代展示設備,許多珍貴的實物及歷史照片屬首次亮相,生動地再現了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梅戲一個多世紀以來誕生、發展的曲折歷程。

館藏文物

走進展室,迎面一具安慶岳西縣出土的元代戲劇人物瓷枕以及程長庚等徽班名角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着名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拍攝戲曲影片《天仙配》[2]時穿過的服飾以及他們早期的一些照片,令許多參觀者駐足流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嚴鳳英就沒有黃梅戲的今天。它們見證了安慶作為戲劇之鄉的悠久歷史,也說明黃梅戲之所以能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絕非偶然。史載,漢代安慶潛山人左慈在曹營宴會上作「鱸魚幻術」(即魔術),眾人皆驚;孫策攻皖城,則一次「得百工鼓吹部曲三萬餘人」,可見當時安慶百戲之盛。東漢以降,安慶境內誕生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等樂府民歌,為發展說唱藝術提供了條件。特別是明朝末年,安慶樅陽人阮大鋮「以臨川之筆,協吳江之律」,創作《燕子箋》、《春燈謎》等「石巢諸劇」,流傳至今。其駐安慶天台里的阮氏家班,更是「譽滿江南,於世為冠」。入清後,安慶作為安徽省治所在地,成為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一度流落民間的戲曲藝人逐漸匯聚到安慶城西徽商雲集的石牌口(長江與皖河三大支流交匯處,自古為鹽茶等貨物集散地),創造出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為特色的徽劇,享譽江南,並隨着徽商船隊從安慶唱紅蘇杭揚州,最後「徽班晉京」,唱到北京清廷,被時人稱作「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

作用價值

博物館以大量圖片及實物客觀地反映了黃梅戲初創時期的演變情況,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安慶民間仍流傳至今的高腔、文南詞、桐城歌、彈腔、曲子戲等曾給黃梅戲以豐富滋養的原生態藝術形式。

視頻

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 相關視頻

航拍安慶博物館新館,也叫中國黃梅戲博物館
參觀黃梅戲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