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省天主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安徽省天主教於元朝時傳入。據余闕《青陽集·合肥修城記》載,元朝時有一也里可溫教(也稱天主教)人名馬世德曾在合肥做官,對於修合肥城有貢獻。這是目前所知皖省最早的關於天主教事跡的史料。

明末清初,隨着天主教的重新傳入和傳播,安徽也開始有不少人與西方傳教士交往並奉教,如泗州盱眙人馮應京、徽州人程大約等人。在皖人最初信教的時候,也有不少堅決反對天主教的。突出如:皖南歙縣人楊光先,著有《不得已》一書,攻擊耶穌會士及其曆法.耶穌會士利類思(意大利人)以《不得已辯》一書回敬,爭論很久。

這一時期,由於地方官紳的排斥及士大夫的反對,安徽天主教傳教事業發展艱難。但是,通過神甫們在安徽東北部傳教,終於清道光末年在五河縣設立了一座教堂,為安徽建立天主教堂之始。此後,五河教堂作為安徽東北部的天主教活動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主教的傳播

天主教在中國內地大規模傳播,始自鴉片戰爭之後。此前,清康熙帝時「許奉天主教,仍其國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雍正間,禁令嚴,盡毀去,但留京師一所,俾西洋人入監(欽天監)者居之。入內地傳教,輒繩以法」(《清史稿·南懷仁傳》)。道光末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簽訂的《中法北京條約》第六款規定:「天下黎民任各處軍民等傳習天主教,會合講道,建堂禮拜,且將濫行查拿者予以應得處分」。擔任翻譯的法國教士孟振聲等在中文文本中擅自添上「並任佛(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天地,建造自便」的內容。此後,英法傳教士率先進入安徽。稍後,各國傳教士陸續進人省內重要城鎮,建立教堂。到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規定,開蕪湖等市為商埠,設領事,又將安慶、大通作為外輪停泊上下貿易的「寄航港」。此後短短一、二十年內,外國傳教士在全省大小30多個城鎮建立了教堂。

民國時期,安徽省天主教事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堂口及信教群眾逐年增加。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有公所376處,信眾45000多人,中、外傳教士62人。到民國二十四年,發展到有公所520處,信眾10萬多人,中、外117人。另外,全省還辦有許多天主教教會中學、小學、醫院診所等社會事業。到建國前夕,全省教堂共計90餘座,公所247處,外籍傳教士195人、中籍的406人,信徒13萬人。

在明清兩代,安徽天主教隸屬江南教區。1922年,從江南教區中劃出安徽教區。1929年,分為蚌埠、蕪湖、安慶三個主教區。1937年又成立屯溪監牧區。除蚌埠教區為意大利傳教區外,其餘都是西班牙傳教區。1946年建立聖統制,安慶教區又為安徽省總主教區所在地,是全國20個總主教區之一。

天主教現狀

建國後,天主教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民國時期在皖的傳教士中有一些是帝國主義分子,他們站在反動的立場,與新中國為敵,如安慶的梅耿光(西班牙人)、蚌埠的周濟眾(意大利人)等。經過教內外群眾的檢舉鬥爭後,被驅逐出境,其餘外國傳教士紛紛離境。外國主教、傳教士離境後,蚌埠、蕪湖、安慶教區由本地神甫代理主教神權。1958年,蚌埠教區自選自聖周益齋司鐸為正權主教,成為全省第一個自選自聖的主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天主教堂受到衝擊,教職人員下放或轉業改行,正常的宗教活動一度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落實了宗教政策,平反了冤假錯案,宗教活動恢復。

2021年9月,我省有天主教教職人員61人,其中主教1人,神甫19人,執事1人,修女40人。信教群眾約40600人。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2]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
  2. 耶穌創立了羅馬天主教會(聖而公教會),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