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海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海鎮,古稱「灣海」、「泉安」、「安平」、「石井」、「鴻江」等,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南部,為晉江市下轄鎮,北接為內坑鎮,西臨為水頭鎮,南靠為東石鎮。地處廈漳泉中心位置。鎮區總面積54.66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普查安海人口為166754人。

安海古為泉州古港之南港,因境內有條九曲灣舊名為「灣海」,北宋開寶年間,唐名臣安金藏後裔安連濟徙居灣海,易「灣」為「安」,始名「安海」安海建鎮至今已800多年[1],幾經興廢。而台灣地區早期墾荒也有大量安海人參與,所以對台灣文化有深刻影響。而目前安海的民營經濟發達,延續着當年安平商人的歷史。

歷史

三國

安海古稱「灣海」,因其境內有「九曲灣」而得名,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歸屬東安郡管轄,唐嗣聖元年(公元684年)歸屬武榮州管轄。治所為今南安市豐州鎮。

北宋開寶年間,唐名臣安金藏後裔安連濟徙居灣海,易「灣」為「安」,始名「安海」。安海屬晉江縣治下開建鄉修仁里,稱為安海市。東為舊市、西為新市。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於安海設立徵稅關卡,因境內有一清澈石井故稱「石井津」。後因兩市徵稅紛爭,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設「石井鎮」,首任鎮監為朱松(朱熹之父)協調船舶稅務。鎮內所轄有現在晉江安海、南安石井。紹興二十六年,海寇入侵,當時的鎮官方璽修築土城和石門抵禦,而到景炎年間土城已破敗不堪。

元明

元朝改安海為都,屬於晉江治下,為八都。並建有石井巡檢司,後洪武二十年徙於同安之陳坑。

在荷蘭人所制海圖中,大海盜鄭芝龍以及鄭成功的基地:金門與廈門一帶地區。紅色部分應為泉州府轄區,黃色為漳州府(Cincheu)轄區。在廈門(Aimoey)對岸則標示了鼓浪嶼(Colonghsou),漳州河(Chincheu R.),在泉州則標示了安海(Anhay)。金門、廈門(Quemoey)之間則為烈嶼(Lissiou)、大擔島(I. Toatta)。金門島上標示料羅(Lauloi) 明承元建制將「石井鎮」拆分為兩個鎮,南安石井沿用「石井」為名,晉江安海則因屢受海盜入侵、希冀平安所以改稱「安平鎮」。故有「石井津開雙石井」之稱。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入侵,縣令盧仲佃倡議築城遇敵。鄉紳柯實卿捐資建造,嘉靖三十七年到嘉靖四十二年頻繁入境騷擾,戚繼光俞大獻出奇兵消滅了倭寇。嘉靖四十五年,郡守熊北潭才修築好安平城。崇禎元年,恰逢大旱鄭芝龍以三人給一頭牛,每個人給三兩的條件在泉州地區大量招攬饑民,並從安海港起航前往台灣。崇禎十四年,鄭芝龍商船由安平直達長崎,出口大量生絲128.5萬公斤,黃生絲7775公斤,各類紡織品14.076萬匹,以及大量瓷器

清朝

順治十一年,鄭芝龍弟弟鄭鴻逵拆了安海城運到白沙修築東石寮。清順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年)為了消滅鄭成功勢力,滿清政府實行遷界三十里政策,安海鎮除龍山寺以外幾乎全毀。康熙二十三年復界,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在安海朝天宮東設戶部稅館,稱「鴻江澳」。

近現代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安海設立了晉南同政務處,同年十月改政務處為安海縣,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恢復隸屬晉江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設立過「安海區」和「安海公社」行政區劃單位,隸屬晉江縣管轄。1985年恢復鎮行政級別至今,2014年安海被列入試點「鎮級市」行列[2]

視頻

安海鎮 相關視頻

安海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申報片
美麗的安海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