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清,字世高,漢朝時期安息國(也就是帕提亞帝國,位於亞洲西部接近印度區域)的國王和王后所生王太子,自幼信奉佛教,繼位後將皇位讓給叔叔,出家為僧。安清是到中國傳播說一切有部阿毗曇學說和禪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他精研阿毗曇,修習禪定,於東漢建和元年(147)來到洛陽,不久即通曉漢語,開始翻譯經典。安清出身於西域國君之家,所以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安侯」。

歷史地位

安世高(新浪博客圖片) 原圖鏈接 來自新浪博客

佛教在中國最初的傳播,是與譯經緊密相聯的,而最早的一批譯經者,正是西域來華僧人。中國人知道有佛教,是在西漢武帝通西域之後。現在有些人以為佛經翻譯是東漢安世高開啟的,其實最早的佛經翻譯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貴霜帝國大月氏王遣使來中國口授佛經,博士弟子秦景憲協助來使伊存口授佛經。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4年)又有佛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來華翻譯佛經。但是大規模有影響的傳入中國,則是在東漢桓帝建和年間(公元147年後)安世高來華譯經之後。[1]
安世高地位之重要,正因為他是中國文化翻譯史上首位有生平可考,又有頗完整的作品流傳下來的佛經譯者。[2]安世高雖不是世人通常以為的佛經首譯者,但他可說是小乘佛經的首譯者,他主要翻譯並弘傳了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之毗曇學和禪定理論。阿毗曇是梵文 Abhidharma 的音譯,意譯高等法、勝法、無比法,亦即對世間客觀存在的深層分析。安世高譯師初譯之後,道安慧遠大師也組織了大規模的論典翻譯。

生平故事

「安」姓由來

既然是西域人,又怎麼會姓中國的「安」姓呢?安清的本姓並不是安,按照漢朝的慣例,外國僧侶入鄉隨俗,以國為姓,故所以稱呼他為「安」清,現人們更習慣稱呼他為「安世高」。在安息國,也就是帕提亞帝國歷代國王名錄中記載,在公元140年有一位名字失傳的國王,這位國王的繼任者沃洛加西斯四世於公元147年繼位,而安清來到中國的時間差不多是在公元148年左右(漢桓帝初年),因此,安清極有可能就是那位在歷史上「名字失傳的國王」。

棄位出家

安清幼年時以孝行見稱,聰敏好學,對於外國的典籍及天文、五行、醫方、異術,乃至於鳥獸之聲,無有不通。曾經在路上遇到群燕子,安清忽然對同行的人說:「燕子說一會應該會有來送食的」,過了一會兒果然來了送食的,大家都很驚奇。因此,安清以才智出眾而聞名於西域。早年間的安清還在家的時候,就敬奉嚴持佛門戒律,國王去世後安清登上王位,他深深體會人世間八苦交加,空而不實,厭離形器,服孝期滿後,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修道。

博覽群藏

安清博覽、通曉佛教經藏,尤其精通論部,背誦持誦佛經,略盡其妙。隨即遊歷各地,弘揚教化。遍歷諸國,於漢恆(公元147年~167年在位)初年,來到漢地。他才悟機敏,一學即會,才在漢地沒多長時間,就學會了漢語。於是開始宣講、翻譯佛經,將梵文譯為漢文,曾翻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禪經》以及「百六十品「等。
當初,外國一個叫眾護的和尚,將佛經的要義編寫為27章,安清又剖析眾護的著作集的為7章,譯為漢文,這就是《道地經》。安清先後共譯出佛教經、論共39部,他的譯著義理明析,譯文允當平正,文辭深刻而不浮華,質樸而不粗俗,凡是讀安清翻譯的佛經,都能孜孜不倦地讀下去。 安清能夠徹底洞明心體自性,知道自己的因緣業力,常常有一些神異行為,世人無法理解。

世高前世

當初,安清曾稱自己前世就已經出家,前世時他有一個同學,性情多怒,行乞化緣時,若是施主不給,就常常怨恨施主。為此安清(前世)多次對他進行批評、勸諫,但他始終不改。這樣過了二十多年。有一天安清(前世)與同學訣別,說:「我要到廣州去,了結宿世冤對。你明白佛理、精勤修持不在我之下,然而性情多瞋怒,此生命盡後,將會投生為異類。我若能夠得道,一定會來度你。」隨後安清(前世)前往廣州,這時正值寇賊大亂,走在路上遇到一個年輕人,年輕人一見安清(前世),就唾手拔刃說:「果然找到你了!」安清(前世)笑着說:「我前世有負於你,所以大遠處趕來償還了,你忿怒是由於前世的怨氣。」然後伸出脖子安然受刀,面無懼色。年輕人就殺了安清(前世)。圍觀的人堵滿了道路,無不感到驚駭於這種奇異。隨即安清(前世)的神識回到西域投胎成為安息國太子,就是今世的安清。

度化廟神

安清遊歷中國各地,宣講佛經,傳布教化,到東漢靈帝(公元168年~189年在位)末年,關洛一帶大亂,安清來到江南,說:「我要過廬山去度為前世同學。」而來到了共亭湖廟。共亭湖廟向來有靈威,過往的商人和行人都要前往祈禱,然後趕路,不能久留。曾經有一個乞求神竹的人,未經廟神許可就將神竹取走,他的船隨即就沉沒了,神竹又回到了原處。從此,船家們對共亭湖神廟都很敬畏。與安清同行的有三十多隻船,船家向神廟上供三牲來請福,廟神降下祝語說:「船上有個僧人,可以請他上來。」人們都很驚愕,將請安清進入廟中。
廟神對安清說:「前世在外國與您一起出家學道修行,我好行布施,但又性多嗔怒。如今是共亭湖神廟的廟神,方圓千里歸我治理。因前世好行布施故,今生我有很多珍寶;又因前世瞋恚故,使我落到此處做廟神。現在見到前世的同學,感到悲喜交加。我的生命就要到盡頭了,若在此處捨命,醜陋長大的形體會穢污江湖,請把我度到山西的大澤中吧。此身死後,我恐怕會墮入地獄中,我有絲絹千匹和一些其它寶物,請幫我用這些東西營造佛塔,使得我能投生善處去。」
安清說:「我就是來度你的,你為何不顯出身形呢?」
廟神說:「我的身形醜陋怪異非常,顯出身形來會讓眾人懼怕。」
安清說:「你儘管顯出身形,眾人不會怪異。」
於是廟神從床後伸出頭,原來是只不知道有多長的大蟒。大蟒來到安清膝邊,安清對它說了很長的一陣梵語,又為他唱起梵語的頌歌,大蟒悲淚如雨,一會兒就隱去了。安清取走絲絹和寶物,辭別而去。船隊揚帆出發,大蟒又顯出身形,登上山頭遙望船隊,眾人揮手告別後才消失。船隊很快就來到了豫章,安清用從大蟒那裡拿來的東西建造了東寺。安清離開共亭湖神廟後,大蟒就離世了。
傍晚時,一少年登上安清乘坐的船隻,長跪在安清面前接受咒願,忽然又不見了。安清對船上的人說:「剛才那個少年,就是共亭湖的廟神,他現在已經脫離異類的身形了。」從此,共亭湖廟也不再靈驗了。後來,人們在山西邊的大澤中見到一條死蟒,身長好幾里,那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潯陽郡蛇村。

二次償命

後來,安清再次來到廣州,尋找前世將他殺害的年輕人,此時這個人還在世。安清找到他家,講述了前世相償之事和因緣,二人見面後都很高興,安清說:「我還有餘報未了,現在要到會稽去了結了。」廣州的這個人感悟到安清不是凡人,豁然明了,追悔之前的過失,供養給安清豐厚的東西,並隨着安清來到了會稽。他們二人在會稽街市上行走時,忽然遇到街市上有人在打群架,打架的人誤打在安清的頭上,安清頓當時隕命。廣州的這個人連續兩次驗證了前世的因果報應,於是他精勤學習佛法,廣為向人們敘說事情的緣由。遠近聞者莫不悲慟,明了三世因緣是會驗證的。

譯經成就

譯經數目

安世高所譯出的佛經部數在各種經錄的記載中互有出入。據道安(晉代)編纂的《眾經目錄》中記載,安世高所譯經典共35種,41卷。其後歷經散失,現存22種,26卷,在現存的22種經中,屬於阿含的16種,屬於修持的5種,屬於阿毗曇的1種。而在《歷代三寶記》中,則說安世高的譯經多達176種,《開元釋教錄》訂正為95部,都比《眾經目錄》中的數目多。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新集經論錄》里,稱安世高譯經為34種,40卷。
在安世高所譯的經典中,主要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百六十品經》、《九橫經》、《七法經》、《五法經》、《義決律》、《思惟經》、《十二因緣經》、《難提伽羅越經》、《五十校計經》、《七處三觀經》、《積骨經》、《八正道經》、《切流攝守因經》、《本相猗致經》、《是法非法經》、《人本欲生經》、《漏分布經》、《長阿含十報經》等等。《四諦經》、《十四意經》、《九十八結經》等,道安則說像是安世高的撰述。

禪數之學

「其所出經,禪數最悉。」 [3]安世高專長於禪數之學,譯經也側重於這兩個方面。
何為禪數?禪數之學是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統中說一切有部所持的學說,內容所指,為戒定慧三學中的定慧兩學,或止觀之學。禪,是指其中的定;數,是指其中的慧。禪是修行的部分,數是理論的部分。數學,又稱阿毗曇、毗曇或阿毗達磨,也譯為「對法」。稱之為數或數法,出自阿毗曇體系的「增一分別法門」,阿毗曇體系中的概念,按照其意義而分類,依次排列為一法、二法、三法之數,稱增一分別,由此而得名為數法。
安譯禪法類經典,以《安般守意經》影響最大。《安般守意經》是專講五停心禪法(不淨觀、慈憫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中的「數息觀」。「安般守意」中的「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略稱,「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安般守意經》卷上)。意守出呼入吸之氣,稱為安般。「守意」實際上是對「安般」一詞的意譯,也指呼吸出入,數息,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數息觀」。數息觀主要對治嚴重散亂的心,它要求坐禪時專心計數呼吸次數,使分散浮躁的精神專注,從而進入禪定境界,被稱作「多念之要藥」(《出三藏記集》卷五)。
這種修禪方法與當時流行的神仙方術家、練氣士的食氣、導氣、守一等說法相似,也使中土人士易於接受。而且,安世高也主動以道家概念來類比經中概念,「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無為也。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名為」(《安般守意經》卷上)。可見安世高在譯經過程中非常注意尋找和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點。除了《安般守意經》,還有《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大道地經》、《五十校計經》、《陰持入經》、《禪行法想經》等都是指導人們修習禪法的佛經。
數,是指數法,即阿毗曇,是用數字把佛教中名目眾多的名詞概念加以分類論述,從而闡釋佛教基本理論的一種方法。如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蘊( 陰 )、十二處( 入 )、十八界( 本持 )、十二門禪等等。安世高翻譯的《五法經》、《七法經》、《十二因緣經》、《十四意經》、《阿毗曇五法經》、《阿毗曇九十八經》等是屬於數法的譯典。

世人評價

安世高翻譯的佛經,與他同時的嚴佛調在《沙彌十慧章句序》中說: 凡其所出,數百萬言,或以口解,或以文傳 ,口譯而由他人執筆成書的,就像講義一樣,如《十二因緣經》便屬於這一類。此書在別的經錄里則被稱為《安侯口解》。這是由於安世高出身王侯,出家後仍被人們稱之為 安侯 ,所以經錄家就沿用了。但安世高的翻譯仍以筆譯為主。他的譯文條理清楚,措辭恰當,不鋪張,不粗俗,恰到好處。但總的來說,仍偏於直譯。晉道安評價說,安世高 譯梵為晉(按:' 晉' 為' 漢' 之誤),微顯闡幽 ; 言古文悉,義妙理婉; 辭旨雅密,正而不艷 , 世高所出,貴本不飾 。謝敷說安世高 其所譯出,百餘萬言,探暢幽淵,賾玄難測。梁慧皎評價安世高的譯經說: 所出經論,……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亹亹而不倦焉。 由於當時漢譯佛經尚屬創舉,沒有其他譯作可資觀摩取法,安世高的譯文確實難能可貴。安世高所譯的佛經給當時初學佛法的人帶來了極大方便,佛教徒可以通過這些譯典加深對佛教的理解,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當時嚴佛調撰寫的《沙彌十慧章句》,開始發揮安世高的學說。安世高翻譯的禪經之一《陰持入經》,是提倡由禪定退治煩惱,由戒、定、慧三學控制貪、瞋、痴三毒之方法的小乘經典,這部經典在魏晉時就有注釋了。東吳康僧會曾從安世高弟子南陽韓林、潁川皮業、會稽陳慧隨學,並幫助陳慧註解了《安般守意經》。晉僧道安對安世高所譯禪法有深刻的理解,為《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人本欲生經》、《大地道經》等經作序作注。東晉隱士謝敷也曾為《安般守意經》作序。由此可見,安世高所譯的經籍,在當時和後世都有相當的影響。[4]

參考文獻

  1. 夏宏鍾, 劉川. 佛經翻譯與中國文化[J]. 時代文學月刊, 2008(1):96-98.
  2. 孔慧怡. 從安世高的背景看早期佛經漢譯[J]. 中國翻譯, 2001(3):52-58.
  3. 道安. 《安般注序》《出三藏記集》卷六
  4. 晴嵐山房--詩書畫. 【晴嵐文化:禪海掠影之四】中國早期佛教的譯經狀況如何?. 新浪博客. 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