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宗越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宋書·宗越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宗越,南陽葉人也。本河南人,晉亂,徙南陽宛縣。父為蠻所殺,殺其父者嘗出郡,越於市中刺殺之,太守夏侯穆嘉其意,擢為隊主。蠻有為寇盜者,常使越討伐,往輒有功。家貧無以市馬,常刀楯①步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每一捷,郡將輒賞錢五千,因此得市馬。世祖鎮襄陽,以為揚武將軍,領台隊。
隨元景伐西陽蠻,因值建義,轉南中郎長兼行參軍,新亭有戰功。臧質、魯爽反,越率軍據歷陽。爽遣將軍鄭德玄前據大峴,德玄分遣偏師楊胡興、劉蜀馬步三千,進攻歷陽。越以步騎五百於城西十餘里拒戰,大破斬胡興、蜀等。爽平,又率所領進梁山拒質,質敗走,越戰功居多。又逼略南郡王義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②。尋被宥,複本官,追論前功 ,封筑陽縣子,食邑四百戶。
竟陵王誕據廣陵反,越領馬軍隸沈慶之攻誕。及城陷,世祖使悉殺城內男丁,越受旨行誅,躬臨其事,莫不先加捶撻,或有鞭其面者,欣欣然若有所得,所殺凡數千人。前廢帝凶暴無道,而越及譚金、童太壹並為之用命,誅戮群公及何邁等,莫不盡心竭 越善立營陣,每數萬人止頓,越自騎馬前行,使軍人隨其後,馬止營合,未嘗參差。而御眾嚴酷,好行刑誅,睚眥之間,動用軍法。時王玄謨御下亦少恩,將 士為之語曰:「寧作五年徒,不逐王玄謨。玄謨尚可,宗越殺我。」
越等既為廢帝盡力,慮太宗不能容之,上接待雖厚,內並懷懼。上亦不欲使其居中,從容謂之曰:「卿等遭罹暴朝勤勞日久苦樂宜更應得自養之地兵馬大郡隨卿等所擇。」越等素已自疑,及聞此旨,皆相顧失色,因謀作難。以告沈攸之,攸之具白太宗,即日收越等下獄死。越時年五十八。
譯文
宗越,南陽葉人。本是河南人,晉時動亂,遷徙到南陽宛縣。他父親被蠻人殺害,殺他父親的人曾到郡中來,宗越在集市上刺殺了那個蠻人, 太守夏侯穆讚賞宗越這種為父復仇的心意,把宗越提拔為隊主。(當時)有進行搶劫偷盜的蠻人,太守常常派宗越去征討,每次征討往往成功。宗越家中貧窮,沒有辦法買馬,常提着刀和盾步行出陣,單獨挺身出戰,敵眾沒有人能抵擋。每一次取得勝利,郡中吏員就得到五千錢獎賞,宗越憑這錢才得以買馬。劉駿鎮守襄陽時,以宗越為揚武將軍,統領台隊。
宗越跟隨柳元景討伐西陽蠻,因為正逢孝武帝劉駿起義討伐元兇,宗越轉任南中郎長兼行參軍,在新亭立有戰功。臧質、魯爽反叛,宗越率軍駐守歷陽。魯爽派遣將軍鄭德玄進軍占據大峴,鄭德玄又另外派出楊胡興、劉蜀率領一支有馬軍步兵三千人的部隊進攻歷陽。宗越率領步兵騎兵五百人在城西十餘里處迎戰,大破敵軍,斬楊胡興、劉蜀等人。魯爽叛亂平息以後,宗越又率領自己統領的部隊進軍梁山迎戰臧質,臧質敗逃,宗越的戰功居多。(後來)宗越又脅迫掠奪南郡王劉義宣的子女,因此獲罪而被免官,被囚禁在監所服苦役。不久就被寬宥,恢復原有官職,並追評以前的功勞,被封為筑陽縣子爵,食邑四百戶。
竟陵王劉誕占據廣陵反叛,宗越率領馬軍隸屬沈慶之攻打劉誕。等到廣陵城被攻破,孝武帝劉駿命令把城裡的成年男子全都殺掉,宗越受命殺人,親自到場主持,對要誅殺的人,個個都先加捶撻,有時鞭打到面孔,宗越見到這場面極其高興,好像有很大的樂趣,被他殺死的共有幾千人。前廢帝兇殘暴虐,不行君道,但宗越和譚金、童太壹等人都為他效力,誅戮群公及何邁等人,他們幾個都盡心竭力,所以前廢帝以他們為爪牙。憑藉他們的勇武而無所顧忌懼怕。賜給宗越等人 的美女 金帛,充斥他們的家中。宗越等人均一介武夫,粗野強悍,見識不遠,都是憑一時意氣用事,不再有別的心計。前廢帝將要南巡,第二天早上就要動身,當晚准許宗越等人出宮住宿,宋明帝劉彧就乘這機會廢黜前廢帝,平定局勢。第二天早上,宗越等人一起入宮,劉彧安撫接待很是寬厚,宗越改領南濟陰太守,本官不變。
宗越善於安營布陣,每每幾萬人駐紮,宗越自己騎馬往前走,命軍人跟隨在自己身後,宗越的馬停下來,營陣也就彌合,未曾有過絲毫的誤差。宗越管束將士十分嚴酷,喜歡動刑殺人,對於一些小的仇怨,往往使用軍法處置。當時王玄謨管理手下人也少施恩惠,將士們為他倆人編了幾句順口溜說:「寧作五年役徒, 也不願跟隨王玄謨。王玄謨尚可,到宗越手下,宗越要殺我。」
宗越等人既然已經為前廢帝盡心竭力,因而擔心劉彧不能寬容自己,劉彧對待他們雖然寬厚,但他們都心懷恐懼。劉彧也不想讓他們在京城中任職,在聽朝之暇對他們說:「你們幾個人遇上暴虐的君主,勤勞辛苦多時,現在苦樂應該變換,你們應當得到可以養身的領地。兵馬多的大郡,任由你們挑選。」宗越等一向已經自感畏懼,聽了劉彧的這番話,都相顧失色,因此圖謀發動叛亂。他們把計劃告知沈攸之,沈攸之把情況全都向劉彧稟告,劉彧當天就下令把宗越等人逮捕下獄處死。宗越死時五十八歲。 [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