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夜市發展過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宋朝夜市 |
宋代夜市發展過程宋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為發達的朝代之一,兩宋在其三百年的時間內所取得的成就無疑是令人矚目的。雖然從領土疆域上來說宋朝最為狹小的,但的商品經濟發展卻迎來了自己的興盛階段。尤其是在夜市上面,更是宋朝經濟繁榮的最好體現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宋朝的夜市。[1]
一、有關宋朝夜市繁榮的具體表現 1、商業交易的時間限制被打破
在農耕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普遍低下的原因,導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為那時人們的主流生活方式。就算是想要在夜晚再進行活動,受限於高昂的照明費用,絕大部分的普通人家只能望洋興嘆,放棄所有打算。
另外,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普遍實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如唐朝、宋朝這般政府推行政策來扶持商業發展的時代終究還是少數。在這種情況下,商業發展就陷入了較為困難的時期,商人的商業貿易行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夜市這種活動,不僅在時間上要求是在晚上,在大環境上更是需要一個商業大繁榮的背景,這就為其的出現及後續發展造成了阻礙。
雖然現如今有關於夜市的起源並無太過確切的定論,甚至學界對於夜市的定義都有所不同,但如果觀察古籍,我們卻能夠發現中國歷史上對於夜市活動的記載其實相當之早。
在西漢賈誼所寫的《新語·離事》當中,曾有着這樣的描述:「扶風漆縣之那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市,如不為期,則有重災咎。」
其中所指的夜市,就是說的夜間貿易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夜市活動並不廣泛,僅僅只能算是某一地的特別風俗而已,因此不具有普適性。直到數百年後的唐朝晚期,夜市活動才開始大規模出現於各個地區,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較為常見的場景。
宋朝時期,夜市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政府明文規定當中允許存在的事物,宋太祖趙匡胤曾親自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連京城當中的夜市開放條件都已經如此寬鬆,其餘地區更是不必多說。
另外,在唐朝之時,商品交易當中的空間限制也已經在逐漸被廢除,最終到宋朝才徹底被打破。
因此,宋朝夜市的進行是一項中國商業發展歷史上的突破,其背後所體現出來的是對中國商業貿易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重大進步。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的商品經濟飛速發展,同時也成就了宋朝人繁華的夜生活:「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
2、夜市的具體項目相當豐富
在宋朝商品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宋朝社會內部的各個行業也紛紛興起,呈現出一種百業待興的局面。
其中不僅有着占據固定店面的商家,也有着挑擔行走、沿街叫賣的小販,各種喧鬧聲交雜,尤其是飲食業,更是受到人們的追捧而表現出異常興盛的狀態:「北食則礬樓前李四家、段家斌物、石逢巴子;南食則寺橋金家、九曲子周家最為屈指。」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物還跟隨季節的變化而在種類上有所變化,可謂是極大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同時,正是在這種商業繁榮的背景下,商戶們為了爭取客源,開始在打廣告上花費心思,反倒促進了中國廣告行業的發展。
另外,當時宋朝出現了數量眾多的娛樂場所,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妓館和勾欄瓦肆。妓館內部,大量妓女們各顯身手,用以吸引客人,包括吹簫、彈阮、息氣、鑼板都是她們的表演項目。似乎沒有一技之長,連當妓女都是個難事。
另外,這些妓館還分為不同檔次,在消費較為高昂、整體檔次也較高的妓館,酒客們可以隨意任命一位妓女進行表演。而在檔次較低的妓館,其中也不乏不請自來的妓女,可以說是滿足了不同階層人們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妓女並非單純指那種賣身的妓女,賣藝不賣身的也大量存在,她們僅僅只是歌唱助興而已。
相比之下,勾欄瓦肆則要「純潔」得多。在缺乏娛樂活動的古代社會,去往勾欄瓦肆看藝人進行表演,可謂是一天之中的一大樂趣。在這些場所內,包括戲曲、雜劇、皮影戲在內的諸多表演形式匯聚一堂,最大限度地吸引了人們的視線和注意,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在如此賣力的表演之下,不少戲曲班子成為高質量的代表,如位於東京東腳街樓的桑家瓦斯便是收穫了廣泛好評,是當時宋朝東京市民的主要選擇。
正是由於這些民間表演藝人的出現,為中國戲曲文化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使社會的主流文化活動不再僅僅是跟隨宮廷潮流,這也是市民階層的表現之一。
最後,除了這種日常經營性質的夜市外,節日性夜市更是繁榮無比。在重視傳統的中國,節日不僅僅是人們懷念先人的重要方式,表達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同時也是大部分普通人一年之中難得的放鬆機會,自然會全身心投入其中,而此時夜市的規模便進一步擴大。
在《曲淆舊聞》這本書中,曾對寒食節時的夜市有着這樣的描述:「寒食前後,西湖內畫船布滿,頭尾相接,有若浮橋……路邊搭蓋浮棚賣酒食,也無坐處,又於賞茶處借坐飲酒。」
即便是平日裡高高在上的達官貴人乃至皇帝,在這時也會選擇與民同樂,這更能使節日的慶祝氣氛也達到高潮。而那句流傳千古的「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也是辛棄疾寫於元夕節,從側面反映出節日時夜市的熱鬧。
二、宋朝夜市的繁榮有其背後的社會因素 縱觀兩宋三百年,三冗問題幾乎貫穿始終,成為制約宋朝的重要因素。為了防止權臣的出現,宋朝統治者選擇了分權制衡的方式,即將一份政治權力分別給予不同的官員。
誠然,這樣的方式對穩固宋朝的統治來說有着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宋朝卻為此不得不設立大量的官員和行政機構,這使宋朝的政府顯現出十分臃腫龐大的狀態,也為宋朝的財政支出造成了巨大壓力。
同時,為了最大限度地將人才納為己用且安撫廣大落第考生,宋朝不僅在科舉考試的人員錄取數量上在歷朝歷代當中都算龐大,甚至還專門創設了特奏明這種給落第考生一定待遇的制度,這就是宋朝的冗官現象。
從立國開始,宋朝就定下了「崇文抑武」的治國政策,使宋朝國內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大幅度提高。這種提高不僅僅體現於聲名上,更體現在實際的物質待遇上。
日常豐厚的俸祿尚且不說,各種節日補貼、消費補貼更是數不勝數,這對宋朝政府來說很難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這便是宋朝的冗費現象。
最後,每到天災人禍、流民大量出現的時期,為了防止這些流民聚集起來成為反抗宋朝統治的起義軍,宋朝統治者就會選擇將其中的年輕力壯者收納進入軍隊當中,極大增加了宋朝的軍隊人員數量。
再加上外部複雜的政治形勢,即便明知自己不需要這麼多軍隊,宋朝政府依然不敢輕易裁軍,只能照常發放軍餉,這就是宋朝的冗兵現象。
除了宋朝本身的制度問題外,宋朝對外關係上的失敗也是一個因素。無論是之前的澶淵之盟,還是之後的重熙增幣,抑或是後面的紹興和議,都要求宋朝為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供給大量錢財和物質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北宋軍隊數量眾多,但正是由於其中充斥着諸多流民,導致北宋軍隊的整體素質偏低,實在難以完成對外作戰的任務。
此後隨着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在土地更為狹小、外部軍事壓力卻更大的情況下,宋朝政府對於經濟的需求程度繼續提高,不得不大力推動商業的發展以維持政府的日常運轉。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宋朝夜市的發展才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狀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