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呂希哲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呂希哲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呂希哲字原明,少從焦千之、孫復、石介、胡瑗學,復從程顥、程頤、張載游,聞見由是益廣。以蔭入官,父公著友王安石勸其勿事科舉,以僥倖利祿,遂絕意進取。安石為政,將置其子雱於講官,以希哲有賢名,欲先用之。希哲辭曰:「辱公相知久,萬一從仕,將不免異同,則疇昔相與之意盡矣。」安石乃止。公著作相,二弟已官省寺,希哲獨滯管庫,久乃判登聞鼓院,力辭。公著嘆曰:「當世善士,吾收拾略盡,爾獨以吾故置不試,命也夫!」希哲母賢明有法度,聞公著言,笑曰:「是亦來知其子矣。」終公著喪,始為兵部員外郎。

范祖禹,其妹婿也,言於哲宗曰希哲經術操行宜備勸講其父常稱為不欺暗室臣以婦兄之故不敢稱薦令方將引去竊謂無嫌詔以屬崇政殿說書。其勸導人主以修身為本,修身以正心誠意為主。其言曰:「心正意誠,則身修而天下化。若身不能修,雖左右之人且不能論,況天下乎?」擢右司諫,辭,未聽,私語祖禹曰:「若不得請,當以楊畏、來之邵為首。」既而不拜。會紹聖黨論起,御史劉拯論其進不由科第,以秘閣校理知懷州。中書舍人林希又言:「呂大防由公著援引,故進希哲以酬私恩。凡大防輩欺君賣國,皆公著為之唱;而公著之惡,則希哲導成之,豈宜污華職。」於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徽宗初,召為秘書少監,或以為太峻,改光祿少卿。希哲力請外,以直秘閣知曹州。旋遭崇寧黨禍,奪職知相州,徒邢州,罷為宮祠。羈寓淮泗間,十餘年卒。希哲樂易簡儉,有至行,晚年名益重,遠近皆師尊之。 (節選自《宋史·呂希哲傳》)

譯文

呂希哲字原明,年少時跟從焦千之、孫復、石介、胡瑗學習,又和程顥、程頤、張載交遊,見聞從此更廣。憑藉父親恩蔭入朝為官,父親呂公著的朋友王安石勸他不要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僥倖取得利祿,於是就不再有進取的意思。王安石執政,想把他的兒子王霧安置在講官之職,因呂希哲有賢能的名聲,想先任用他。呂希哲推辭說:「承蒙相爺長期賞識,萬一做了官,就不免會有不同的政見,那過去相交的情誼就完了。」王安石於是作罷。呂公著擔任宰相,呂希哲兩個弟弟已在朝中做官,呂希哲獨自滯留在管庫小職位上,很長時間才被改任到登聞鼓院為官,但他竭力推辭。

呂公著感嘆說:「當代好的讀書人,我都提拔得差不多了,你卻唯獨因為我的緣故不被任用,這是命吧!」呂希哲的母親賢明而有法度,聽到呂公著的話,笑道:「這也是不了解他的兒子啊。」呂希哲為父親呂公著服喪期滿,初次擔任兵部員外郎。范祖禹,是他的妹夫,對哲宗皇帝說:「呂希哲有經學修養和品行,應該置身於勸學侍講之列,他的父親曾說他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臣因為他是我妻子兄長的緣故,不敢舉薦,現在臣正要引退,沒有嫌疑了。」皇帝下詔任命呂希哲為崇政殿說書。他勸導君主以修身作為根本,修身以正心誠實為主。他說:「心正意誠,那麼修養自身德行天下人就會被感化。如果不能修身,即使是左右的人也不能感化,何況天下人呢?」升職擔任右司諫,他推辭,朝廷不允許,他私下對范祖禹說:「如果辭不掉,應該任命楊畏、來之邵為第一官員。」後來沒有接受官職。

正逢紹聖時期黨論興起,御史劉拯說他不是科舉出身做官,因此以秘閣校理身份擔任懷州知州。中書舍人林希又說:「呂大防由呂公著提拔,所以推薦呂希哲來報答私恩。凡是呂大防等人欺君賣國的事,都是呂公著帶頭做的;而呂公著的罪惡,是由呂希哲誘導而成的,他不能玷污榮華的官職。」於是只能維持本來官級,不久分司南京,住在和州。徽宗初年,被召為秘書少監,有人認為任職太高,改為光祿少卿。呂希哲竭力請求出朝任官,以直秘閣身份擔任曹州知州。不久遭遇崇寧黨禍,被奪去直秘閣職務改任相州知州,又改任邢州,最後被罷為宮祠。旅居在淮河、泗水之間,十多年後去世。呂希哲平易簡樸節儉,有極好的品行,晚年名聲更高,遠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師一樣尊重他。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