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李漢瓊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李漢瓊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李漢瓊,河南洛陽人。曾祖裕,任過祁州刺史。漢瓊體質魁偉,有膂力。晉末,補西班衛士,遷內殿直。周顯德中,從征淮南,先登,遷龍旗直副都知,改左射指揮使。宋初,再遷鐵騎第二軍都校、領饒州刺史,遷控鶴左廂都校、領瀘州刺史,改澄州團練使,轉虎捷左廂都指揮使、領融州防禦使,遷侍衛馬軍都虞候、領洮州觀察使。 王師征江南,命領行營騎軍兼戰棹左廂都指揮使,自蘄春攻岐口砦,斬首數千級,獲樓船數百艘,沿流拔池州,破銅陵,取當塗,作浮梁於牛渚以濟大軍。分圍金陵,率所部度秦淮,取巨艦實葦其中,縱火攻其水砦,拔之。江南平,以功領振武軍節度。  

太平興國二年,出為彰德軍節度。四年,太宗親征太原,改攻城都部署。漢瓊與牛思進主攻城南偏漢瓊先登矢集其腦並中指傷甚猶力疾戰上召至幄殿賜良藥以慰勞之。先是,攻城者以牛革冒木上,士卒蒙之而進,謂之洞子。上欲幸其中,以勞士卒,漢瓊極諫,以為矢石之下,非萬乘之尊所宜輕往,上乃止。太原平,改鎮州兵馬鈐轄。 契丹數萬騎寇中山,漢瓊與戰於蒲城,大敗之,逐至遂城,俘斬萬計,加檢校太尉。車駕幸大名,漢瓊上謁,陳邊事稱旨,命為滄州都部署,加賜戰馬、金甲、寶劍、戎具以寵之。六年,以病還京,賜白金萬兩,月余卒,年五十五,贈中書令。 (節選自《宋史•李漢瓊傳》)

譯文

李漢瓊,河南洛陽人。曾租父李裕,任過祁州刺史。漢瓊體質魁偉,有臂力。晉末,補任西班衛士,升為內殿直。周顯德年間,跟從皇帝進攻淮南,率先登城,升任龍旗直副都知,改任左射指揮使。宋朝初期,再升任鐵騎第二軍都校、兼任饒州刺史,升任控鶴左廂都校、改任澄州團練使,轉任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兼任洮州觀察使。

宋軍征伐江南時。朝廷任命他為行營騎軍兼戰棹左廂都指揮使,從蘄春進攻岐口寨子,斬敵數千人,繳獲敵人戰船數百艘,順流而下攻克池州,打下鋼陵,奪取了當塗,在牛渚造浮橋以備大軍渡江。包圍金陵時,率領所轄人馬渡過秦淮河,在巨艦裡面填滿蘆葦,放火進攻他們的水寨,攻了下來。江南被平定,因戰功兼任振武軍節度。

太平興國二年,出京任彰德軍節度。太平興國四年,大宗親征太原。改任攻城都部署。李漢瓊與牛思進主攻城南側。漢瓊首先登城,箭射中他的頭部,還射中了中指,傷得很重仍努力作戰。皇上召他到幄殿,賜給他良藥來慰勞他。在此之前,攻城的人用牛皮蓋在木頭上,士卒蒙上它攻域,稱為洞子,皇上想要到洞子中去,來慰勞士卒。漢瓊極力諫阻,認為箭石之下,不是皇帝輕易前往的地方,太宗才停止。太原被平定.改任他為鎮州兵馬鈴轄。契丹數萬騎兵侵犯中山,漢瓊在蒲城與敵人交戰,大販敵軍。追擊到遂城,俘獲新敵數以萬計。朝廷加任他為檢校太尉。皇帝到大名,李漢瓊求見皇上,陳述邊疆事務符合皇上心意,任命他為滄州都部署,額外貫賜戰馬、金甲、寶劍、軍用物品以示榮寵。六年,因病回到京城,太宗賜給他白銀萬兩,一個多月後去世,終年五十五歲,追贈中書令。[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