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李符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李符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李符,字德昌,大名內黃人。漢乾估中,郭從義討趙思綰於京兆,辟符在幕府,表為京兆府戶曹掾。歷鄧縣主簿、保義軍節度推官。丁內艱,服除,調汝州防禦判官,權知州事。右庶子楊恪薦為大理正。乾德中,知歸州轉運司制置。歸朝,以京西諸州錢帛不登,選知京西南面轉運事。奏便宜百餘條,幾四十八事,命着為令,賜緋魚。因奏對稱旨,遷起居郎。後荊湖轉運許仲宣隨軍討南唐,詔符赴荊湖調發芻糧,符領船數千艘順流而下。事畢,賜金紫。符又建議鑿橫江河以通漕運,發和州三縣丁壯給其役。太祖欲幸西京,有事於南郊。符上書陳八難,不從。禮畢還京,改比部員外郎、判刑部。

太平興國初,遷駕部,轉祠部郎中,知廣州兼轉運使。二年,符圖海外諸城及嶺外花木各一以獻。在任有善政,民為立生祠。五年,召為右諫議大夫、判吏部銓兼大理寺理。三司副使范旻得罪,以符代之。賜白金三千兩。車駕幸大名,領行在三司。未幾,坐與官屬競課最,罷職守本官。七年春,開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以符知開封府。延美事發,太宗令歸第省過。趙普令符上言:「廷美在西洛非便,恐有他變,宜遷遠郡以絕人望。」遂有房陵之貶。普恐泄言,坐符用刑不當,貶寧國軍行軍司馬。盧多遜貶崖州也符白普曰珠居雖遠在海中而水土頗景卷州稍近瘴氣甚毒至者必死願徒多遜處之普不答。先是,太宗尹京,符因宋琪薦弭德超事藩邱。符貶,德超為樞密副使,屢稱其冤。會德超以事貶,帝惡其朋黨,提符嶺表,普移符知春州。至郡歲余卒,年五十九。符無文學,有吏干,好希人主意以求進用,終以此敗。至道二年,郊祀,追復右諫議大夫。 (節選自《宋史李符傳》,有刪改)

譯文

李符,字德昌,是大名內黃人。後漢乾佑年間,郭從叉在京兆討伐趙思增,徵召李符到幕府,上表推薦他為京兆府戶曹的屬官。(李符)歷任鄧縣主薄、保艾軍節度推官。母親去世,他服喪期滿後,調任汝州防禦判官,代理州事。右庶於楊恪推薦他為大理正。乾德年間,(李符)擔任歸州轉運司制置。他回到朝延,由於京西各州的錢帛沒有上繳,因此被挑選擔任京西南面轉運事。他上奏一百多條可便宜而行的事,總共四十八件事,皇帝命令寫成法令,賜排魚。他因為回答皇帝的提問符合旨意,開為起居郎。後來荊湖轉運使許仲宣隨軍討伐南唐,下詔李符赴荊湖調發糧草,李符率領數千艘船隻順流而下。事情完成,賜金紫。爭符又建議鑿通橫江河用來疏通漕運,徵發和州三縣的壯丁作勞役。太租想到西京去,在南郊祭祀。李符上書陳述八大困難,皇帝沒有聽從。禮儀完畢後回到京城,李符改任比部員外郎、判刑部。太平興國初年,李符改為駕部員外郎,轉任祠部郎中,為廣州知州兼轉遠使。

太平興國二年,李符繪製海外各城以及嶺外的花木圖各一種進獻。在任期間有善政,百姓為他立生相。太平興國五年,他被召入朝廷任右諫議大夫、判史部銓兼大理寺理。三司制使范旻犯罪,朝廷任命李符代替他。賞賜李符白金三千兩。皇帝到大名,李符兼任行在三司。不久,李符因與屬吏競爭政績之最而獲罩,被罷職守本官。太平興國七年春,開封府尹秦王趙延美出守西京,讓李符擔任開封府知府。趙廷美事情敗露,太宗明李符回家反省過錯。趙普命李符進言:「趙延美在西落不合適,恐怕有其他變故,應該遷移到偏遠州郡,以便斷絕他的威望。」子是有房陵之貶。越普恐怕泄露消息,以李符用刑不當,貶他為寧國軍行軍司馬。點多遜貶通崖員時,李符對越量說:「珠崖雖然選在海中,然而水土很好。泰州植最近些,瘦氣很奏,烈的人必定死麥,看望將點多沒速放到這個地方。「趙普沒有回答。此前。太宗為京兆尹時,李符通過宋琪推薦弭德超事奉太宗王府。李符被貶謫時,弭德超為樞密制使,多次聲稱李符冤屈。恰逢弭德超因事被貶謫,皇帝增恨他們結為朋黨,遷李符到嶺外,趙普調移李符為春州知州。(李符)到郡一年多去世,享年五十九歲。李符沒有文才,有做官的才幹,喜歡迎合皇上的旨意來求得提拔任用,終究因此敗落。至道二年,南郊祭祀,追任為右諒議大夫。[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