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李蘩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李蘩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李蘩,字清叔,崇慶晉原人。第進士,為隆州判官,攝綿州。歲侵,出義倉谷賤糶之,而以錢貸下戶,又聽民以茅秸易米,作粥及褚衣,親衣食之,活十萬人。明年又飢,邛蜀彭漢、成都盜賊蜂起,綿獨按堵①。歲凶,先事發廩蠲租,所活百七十萬人。知興元府、安撫利州東路。

漢中久飢,劍外和糴在州者獨多,蘩嘗匹馬行阡陌間訪求民瘼②,有老嫗進曰:「民所以飢者,和糴病之也。」泣數行下。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悅。徙倉部員外郎,總領四川賦財、軍馬、錢糧,升郎中。

淳熙三年,廷臣上言:「四川歲糴軍糧,名為和糴③,實科糴④也。」詔制置使范成大同蘩相度以聞,蘩奏:「諸州歲糴六十萬石,若從官糴,歲約百萬緡,如於經費之中斟酌損益,變科糴為官糴,貴賤視時,不使虧毫忽之價;出納視量,勿務取圭撮⑤之贏,則軍不乏興,民不加賦。」乃書「利民十一事」上之。前後凡三年,蘩上奏疏者十有三,而天子降詔難問者凡八,訖如其議。民既樂與官為市,遠邇歡趨,軍餉坐給,而田裡免科糴,始知有生之樂。會歲大稔,米價頓賤,父老以為三十年所無。梁、洋間繪蘩像祠之。

范成大驛疏言:「關外麥熟,倍於常年,實由罷糴,民力稍紓,得以盡於農畝。」孝宗覽之曰:「免和糴一年,田間和氣若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擢蘩守太府少卿。范成大召見,孝宗首問:「糴事可久行否?」成大奏:「李蘩以身任此事,臣以身保李蘩。」孝宗大悅,曰:「是大不可得李蘩也。」上意方向用,而蘩亦欲奏蠲鹽酒和買之弊,以盡滌民害。會有疾,卒。

初,蘩宰眉山,念吳氏世襲兵柄必稔蜀亂,發策云:「久假人以兵柄,未有不為患者。以武、宣之明,不能銷大臣握兵之禍;以憲、武之烈,不能收藩鎮握兵之權。危劉氏、殲唐室,鮮不由此。」吳挺以為怨。後蘩總餉事,挺謬奏軍食粗惡,孝宗以問蘩,蘩緘其樣以進,挺之妄遂窮。逾三十年,吳曦竟以蜀叛,安丙既誅曦,每語人云:「吾等焦頭爛額耳,孰如李公先見者乎?」 (《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注釋】①按堵:安居;安定。②病,疾苦。③官府以現金支付方式向民間徵購糧食。④科糴:不支付現金,強行攤派從百姓處取得糧食。⑤圭撮:古代兩種很小的容量單位。

譯文

李蘩,字清叔,崇慶晉原人。考中進士後,擔任隆州判官,負責綿州的政事。當年出現災荒,李蘩拿出義倉的糧食低價賣給受災的百姓,並把錢借貸給貧民,又允許老百姓用茅秸換米,他還做了粥和衣服,親自送給災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萬人。第二年又是饑荒之年,邛蜀彭漢、成都盜賊四起,唯獨綿州沒有受到盜賊的侵害。年景不好,他事先打開糧倉賑濟百姓,並免除他們的租稅,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萬人。漢中長時間饑荒,劍外的軍隊在老百姓中買糧的情況特別嚴重。李蘩曾經單槍匹馬地去田野間訪問老百姓的疾苦,有位老婦人對他說:「老百姓之所以飢餓,都是『軍隊強行購糧』害的呀。」說着就淚流滿面。李蘩對她的話深有感觸,(於是)上奏朝廷,免去了「和糴」,老百姓非常高興。李蘩被調任為倉部員外郎,總管四川的稅收、軍馬、錢糧,後升任郎中。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四川每年買軍糧,名為『和糴』,實際是『科糴』。」

皇上下詔讓制置使范成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報朝廷,李蘩上奏說:「各州每年買糧食六十萬石,如果按照官府買糧的價錢算,一年大約要用錢一百萬緡,如果在經費中斟酌一下應減少和增加的項目,就可以使科糴轉變為官糴,糧食價格的貴賤可以看年景,不能讓老百姓吃一點虧;支出和收入要看數量,不要索取蠅頭小利,這樣軍隊就會興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賦稅。」李蘩就寫了「利民十一事」上奏給朝廷。前後共三年,李蘩上奏章十三次,而皇上下詔書責問他有八次,但終究同意了他的建議。百姓很樂意同官府買賣糧食,遠近的人都高興地前來,軍餉得到了保證,而老百姓免去了科糴,才知道有生存的快樂。正遇上豐收年,米價立刻降了下來,老百姓認為這是三十年來所沒有的事。梁、洋一帶的百姓繪製了李蘩的畫像祭祀他。范成大由驛站傳送奏章說:「關外麥子成熟,產量是平時的兩倍,確實是因為免去了『和糴』,民力稍微得到了緩解,才得以盡全力進行農業生產。」

孝宗看了奏章說:「免去『和糴』才一年,田野間就出現了這樣的好景象,我才知道民力不能過分睏乏啊。」朝廷提拔李蘩為太府少卿。范成大被皇上召見,孝宗首先問他:「關於糧食的政策可以長期實行嗎?」范成大回奏說:「李蘩親自負責這件事,我用自己的性命擔保李蘩(可以做得很好)。」孝宗十分高興,說:「李蘩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皇上正有意任用他,而李蘩也想上奏免除鹽酒和買的弊病,以便把有害於百姓的事都除去。(李蘩)卻恰在這時得了病,後來就去世了。起初,李蘩掌管眉州政事,考慮到吳氏世襲兵權一定會造成蜀亂,就在科舉考試中設題說:「長時間把兵權交給一個人,沒有不釀成禍患的。」吳挺因為這個很怨恨他。後來李蘩總管餉事,吳挺誣告他,說軍隊裡的糧食很不好,孝宗拿這事問李蘩,李蘩拿樣品呈給皇上。過了三十年,吳曦最終在四川叛亂,安丙殺了吳曦之後,常對人說:「我們在這裡急得焦頭爛額,有誰像李公那樣有先見之明呢?」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