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杜莘老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杜莘老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工部甫十三世孫也。幼歲時,方禁蘇氏文,獨喜誦習。紹興間,第進士,以親老不赴廷對,賜同進士出身。授梁山軍教授,從游者眾。

秦檜死,魏良臣參大政,莘老疏天下利害以聞。良臣薦之,主管禮、兵部架閣文字。遷秘書丞,論江、淮守備,上曰:「卿言及此,憂國深矣。」擢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入對,上曰:「知卿不畏強御,故有此授,自是用卿矣。」

金遣使致嫚書,傳欽宗凶問,請淮、漢地,指索大臣。上決策親征,莘老疏奏贊上,且謂:「敵欺天背盟,當待以不懼,勿以小利鈍為異議所搖,諛言所惰,則人心有恃而士氣振矣。宜不限早暮,延見大臣、侍從,謀議國事;申敕侍從、台諫、監司、守臣,亟舉可用之才。」又言:「親征有期,而禁衛才五千餘,羸老居半,至不能介冑者,願亟留聖慮」事皆施行。

幸醫承宣使王繼先怙寵干法,富浮公室,子弟直延閣,居第僭擬,別業、外帑遍畿甸,數十年無敢搖之者,聞邊警,亟輦重寶歸吳興為避敵計。莘老疏其十罪,上曰:「初以太后鉺其藥,稍假恩寵,不謂小人驕橫乃爾。」莘老曰:「繼先罪擢髮不足數,臣所奏,其大概耳。」上作而曰:「有恩無威,有賞無罰,雖堯舜不能治天下。」詔繼先福州居住,子孫皆勒停。籍其貲以千萬計,詔鬻錢入御前激賞庫,專以賞將士,天下稱快。

莘老官中都久,知公論所予奪,奸蠹者皆得其根本脈絡。及任言責極言無隱取眾所指目者悉擊去聲振一時都人稱骨鯁敢言者必曰杜殿院雲。治郡,課績為諸州最。孝宗受禪,莘老進三議,曰定國是、修內政、養根本。尋卒,年五十八。 (節選自《宋史·杜莘老傳》)

譯文

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朝工部杜甫的十三世孫。杜莘老幼年時,正是嚴禁學讀蘇氏文章之時,而他卻喜歡朗誦學習蘇氏的文章。紹興年間,杜莘老考中進士,因為雙親年紀大不能前往參加廷試,被賜予同進士出身。杜莘老被任命為梁山軍教授,跟隨他學習的人很多。

秦檜死後,魏良臣主持朝政,杜莘老上疏論述天下的利害之事。魏良臣向朝廷推薦他,杜莘老被分配主管禮、兵部架閣文字。彗星在東方出現,高宗下詔求直言,杜莘老上書論述說:「彗星,是戾氣所生,多為戰爭的徵兆。國家為了百姓停止了戰爭,而將帥驕士兵惰,軍政不整。現在趁着上天警告我們的機會來整頓人事,考慮那些令人擔憂的事情,並加強預防,沒有比這種事更重要的了。」他趁機陳述了時弊十件。當時應答詔令的人很多,皇上令選擇其中議論切實精當的人加以推恩以勉勵他,後來經過評審,杜莘老位於首位,因此他被提升了一級,升為敕令刪定官、太常寺主簿,升為博士。輪到他回答皇上的提問,他說:「金人即將撕毀盟約,我們應該整頓邊備,不要依賴敵人不會侵犯,要依靠我們有所準備迎擊他們。」皇上再三稱好。

宋朝國都南遷後,典章制度散失,多是有關部門根據記憶記錄的,遇到凶禮又避諱不記錄。顯仁皇后去世,在討論葬禮時有疑問,官吏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杜莘老根據古代禮儀加以裁定。大殮的前一天,宰相傳旨詢問含玉的規定,杜莘老說:「禮院過去確實沒有記載此事,請按照《周禮》典瑞鄭玄《注》制定禮儀,就可以了。」杜莘老又立即寫文奏上,皇上看了後說:「你是真正的禮官呀。」等到虞祭時,有人說皇上哀傷過度以致成疾,想讓宰相代行此事。杜莘老說:「古今沒有這樣做的。」最終糾正了這種做法。

皇上寵幸的醫官承宣使王繼先恃寵干涉法規,比官府還富裕,其住宅規模豪華程度超越了等級,還有一些其他的產業、額外的財富遍布於郊外,幾十年來沒有敢動搖他的地位,他聽到邊境緊急的消息,急忙乘車帶上貴重寶物回到吳興以逃避敵人的算計。杜莘老論疏他有十條罪狀,皇上說:「當初因為太后靠吃他的藥,稍稍給予了一些恩寵予他,不想這小人竟然驕橫到如此地步。」杜莘老說:「王繼先的罪狀之多,就如他的頭髮之多數也數不清,我所上奏的,只是一個大概。」皇上起身說:「有恩惠沒有威嚴,有賞賜沒有懲罰,即使是堯舜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於是詔令王繼先在福州居住,其子孫都勒令停職。沒收其財產以千萬計,詔令賣掉王繼先的財物,把所得之錢放入御前激賞庫,專門用以獎賞將士,天下百姓都拍手稱快。

當初杜莘老從蜀到朝廷去,沒有帶家眷同行。高宗聽說他清靜修身獨處,很看重他。一天杜莘老回答皇上的提問。皇上褒諭他說:「聽說你離開蜀後,就坐用蒲草編成的圓墊,用紙做的帳子,像僧人一樣,別人難以比得上你呀。」不久,就提拔選用他。杜莘老在中都任職很久了,頗知公論之褒貶,對奸佞者的主要罪行也了解得清清楚楚,曾嘆道:「台諫應當論及天下第一大事,如果有所畏懼,姑且論及那些次一等的事,這是欺騙自己的良心而不尊敬自己的國君(的做法)。」等到杜莘老任言官,言無不盡,毫不隱諱,把眾人所指責的事全部去除,其名聲轟動一時,國都的人一稱讚骨頭硬敢言的人就指為杜殿院。杜莘老治理郡事,年終考核為各州第一。

孝宗受禪即位,杜莘老呈進三條建議,即定國是、修內政、養根本。不久杜莘老死去,終年五十八歲。[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