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段少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段少連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段少連,字希逸,開封人。倜儻有識度。舉服勤詞學,知崇陽縣。崇陽劇邑,自張詠為令有治狀,其後惟少連能繼其風跡。權杭州觀察判官。太后崩,召為殿中侍御史,與孔道輔等伏閣言郭皇后不當廢,少連坐贖。復上疏曰:「陛下親政以來,進用直臣,開闢言路,天下無不歡欣。一旦以諫官、御史伏閣,遽行黜責,中外皆以為非陛下意。且伏閣上疏,豈非故事,今遽絕之,則國家復有大事,誰敢旅進而言者。昔唐陽城、王仲舒伏閣雪陸贄,崔元亮叩殿陛理宋申錫,前史以為美事。」疏入不報。未幾,除開封府判官,出為兩浙轉運副使。舊使者所至郡縣,索簿書,不暇殫閱,往往委之吏胥,吏胥持以為貨。

少連命郡縣上簿書悉緘識,遇事間指取一二自閱,摘其非是者按之,余不及閱者,全緘識以還。由是吏不能為奸,而州縣簿書莫敢不治矣。部吏有過,召詰曰:「聞子所為若此,有之乎?有當告我,我容汝自新;苟以為無,吾不使善人被謗,即為汝辨明矣。」吏不敢欺,皆以實對。少連每得其情,諄諄戒飭使去,後有能自改過者。猶保任之。秀州獄死無罪人時少連在杭吏畏恐聚謀偽為死者服罪款未及綴屬少連已拏舟入城訊獄吏具服請罪以為神明。是時,鄭向守杭,無治才。訟者不服,往往自州出,徑趨少連;少連一言處決,莫不盡其理。徙使淮南,兼發運司事,加兵部員外郎。又徙陝西。附馬都尉柴宗慶知陝州,縱其下撓民,少連入境,劾奏之。擢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知廣州。時元昊反,范仲淹薦少連才堪將帥,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涇州,改渭州,命未至而卒。少連通敏有才,遇事無大小,決遣如流,不為權勢所屈。既卒,仁宗嘆惜之。 (節選自《宋史·段少連傳》)

譯文

段少連,字希逸,開封人。儀表出眾,風流倜儻而有見識和氣度。考中服勤詞學科,擔任崇陽縣知縣。崇陽是政務繁多的縣,自張詠任縣令有政績後,只有段少連在後任者中能繼續保有這樣的政績。代理杭州觀察判官。太后去世,召入朝中擔任殿中侍御史,與孔道輔等人跪伏在閣門說郭皇后不當廢掉,段少連被罰以財物贖罪。他再次上疏說:「陛下親政以來,進用正直的大臣,廣開言路,天下人無不歡欣鼓舞。一旦因諫官、御史伏閣門議事,立即就貶黜責罰,朝廷內外都會認為這並不是陛下的本意。而且伏閣上疏,難道不是慣例?現在突然杜絕它,那麼國家再有大事,誰還敢一起進言呢?過去唐朝和陽城、王仲舒伏閣為陸贄洗清罪名,崔元亮也在殿堂叩頭為宋申錫申辯,前代史官都當作美事來記載。」奏疏遞上,沒有答覆。不多久,授任開封府判官,又出朝擔任兩浙轉運副使。過去轉運使到達郡縣,要來簿冊文書,沒時間看完,往往就委託給手下官吏,這些官吏拿着這些書簿來索取財貨。

段少連命令郡縣進呈的登記文書都要密封好,遇事拿出一二本翻閱,發現不符之處就予以查究,其他來不及看的,全部封好退還。於是手下官吏不能作弊,而各州縣的登記簿冊也不敢不認真了。手下官吏有了過錯,就召來責問:「聽說你這樣,有這回事嗎?有就應當告訴我,我允許你以後改正;如果認為沒有,我也不會讓好人受誹謗,馬上就為你辯明。」 手下官吏都不敢欺瞞,以實相告。段少連每次知道情況後,都誠懇地勸誡他們後再讓他們離開,以後有了自行改過的,段少連還會保舉他們。秀州獄中屈死了無罪的人,當時段少連在杭州,獄吏們心中畏懼,聚在一起商量,偽造死者認罪的材料,還沒完成,段少連已經乘船入城。審訊獄吏,都服罪請罪,把段少連看作神明。此時,鄭向為杭州太守,沒有治理才能。打官司的人不信服他,往往從州中出來,直接去找段少連;段少連一語裁決,無不合情合理。調任到淮南,加任兵部員外郎。又調到陝西。駙馬都尉柴宗慶做陝州知州,縱容部下攪擾百姓,段少連入境後,向朝廷舉報彈劾了他。提升為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做了廣州知州。當時趙元昊反叛,范仲淹推薦段少連,說他有才幹可任將帥,升任龍圖閣直學士,做了涇州知州,又改任渭州,任命還沒送到就去世了。段少連才思敏捷,遇事不論大小,都能順利迅速地處理好,不屈服於權勢。死後,仁宗深為惋惜。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