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汪應辰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汪應辰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汪應辰,字聖錫,信州玉山人。幼凝重異常童,五歲知讀書,屬對應聲語驚人,多識奇字。家貧無膏油,每拾薪蘇以繼晷。從人借書,一經目不忘。十歲能 詩,游鄉校,郡博士戲之曰:「韓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應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論道,惟公其然。」

紹興五年,進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 力、兵勢為問,應辰答以為治之要,以至誠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覽其對,意其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見者掖而前,上甚異之。上欲即除館職,趙 鼎①言:「且令歷外任,養成其材。」乃授鎮東軍簽判。故事,殿試第一人無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闕以歸。召為秘書省正字。

時秦檜為主和議,應辰上書,謂: 「和議不諧非所患,和議諧矣,而因循無備之可畏。異議不息非所畏,異議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雖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嚴,以備他盜。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寵將帥,以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縱忘積年之恥,獨不思異時意外之患乎?此因循無備之所以可畏也。……臣願勿以和好之可無虞,而思患預防,常若敵人之至。」疏奏,秦檜大不悅,出通判建州,遂請祠以歸。張九成②謫邵州,交遊皆絕,應辰時通問。及其喪父,言者猶攻之,而應辰不遠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久之,除秘書少監,遷權吏部尚書。李顯宗冒具安豐軍功賞五千餘人,應辰奏駁之。權戶部侍郎兼侍講。應辰獨員當劇務,節冗費,常奏:「班直轉官三日,而堂吏 增給食錢萬餘;工匠洗澤器皿僅給百餘千,而堂吏食錢六百千;塑顯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錢已支三萬、銀絹六百匹余兩。他皆類此。」上驚其費冗,命吏 部裁之。除吏部尚書,尋兼翰林學士並侍讀。論愛民六事,廟堂議不合,不悅者眾。……應辰接物溫遜,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嶺嶠十七年,檜死,始還朝。剛正方 直,直言不避。……以淳熙三年二月卒於家。

論曰:「應辰學術精淳,尤稱骨鯁。……皆事上忠而自信篤,足以當大任者,惜不盡其用焉。」 [注]①趙鼎:當時宰相。②張九成:當時主戰派。

譯文

汪應辰,字聖錫,是信洲玉山人。年幼時沉穩聰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樣,五歲時就知道讀書,回答他人的問話常常出語驚人,認識很多偏僻字。家庭貧寒,沒 有燈油,就經常拾柴火用來點(亮作燈)接着白天看書。從別人那裡借來的書,一看就不會忘記。十歲能寫詩,曾在鄉校遊學,郡里的學官戲弄他說:「韓愈十三歲 能寫文章,現在你像什麼?」應辰回答到:「孔子有三千學生聽他講學,只有你還是這樣。」

紹興五年,(應辰)考中進士第一名,年齡剛剛十八歲。御策用吏道、民力、兵勢問他,汪應辰回答時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以誠信為根本,對皇帝而言要設 身處地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論,認為他是一個老成的讀書人,等到放榜的時候一看,竟然是個年輕人。引見者帶汪應辰上前拜見皇上,皇上對他感到很 驚異。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職,趙鼎說:「姑且讓他到京城外任職,培養他成才。」於是授予震東軍簽判。按照慣例,殿試第一名無須按等級等候,從這個時候,就 先到地方上鍛煉一年半載才回來。召回京城,任秘書省正字。當時秦燴主張和談。

應辰上書說:「和談不成功不是擔憂的事,和談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範就可怕 了。不同的意見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見沒有了,上下相互欺騙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談了,邊疆之上還應該提高警惕,褒揚將帥,使他們滋生驕縱之心, 認為休整軍隊,使老百姓修養生息可以從現在開始了。這樣做,即使忘了長久以來的恥辱,難道不想想將來意料之外的禍患嗎?這就是照舊不改沒有防備之所以可怕 的原因啊……我希望不要認為和金和好了就沒有憂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憂患進行防備,像敵人來到一樣。」

奏摺送上去後,秦檜很不高興,貶汪應辰出京城做通判 建州,汪應辰於是辭官歸隱。張九成被貶到邵州,朋友都和他斷絕了往來,而汪應辰按時問候他。等到他的父親去世,說他的壞話的人還攻擊他,但汪應辰卻不遠萬 里前去弔唁,人們都認為他很正直。過了很長時間,召回京城做秘書少監,提拔做吏部尚書。李顯宗冒領安豐軍的功勞賞賜五千多人,應辰上奏摺反駁他。(後來應 辰)代理戶伺郎兼伺講。應辰獨自一人承擔繁多的事務,節約多餘的開支,常常上書皇上說:「輪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給他們增加的飯錢就一萬緡;工匠洗器皿 僅僅給百餘千,而給官吏吃飯的錢就六百千;塑顯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時間不到,官吏的飯錢就已經支了三萬、銀絹六百匹兩。其他方面的浪費都和這方面類似。」 皇上對這種浪費很驚異,命令吏部加以裁減。(汪應辰)授予官職作吏部尚書,不久兼翰林學士和侍讀。論及愛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見不合,不高興的 人很多。……汪應辰待人接物溫和謙遜,遇到事情剛直不屈 ,流落嶺橋十七年。秦檜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剛正方直,敢於直言而不迴避。……淳熙三年二月在家中去世。

評論說:汪應辰學術精通,尤其以剛直被人稱讚。……侍奉皇上忠誠,足以擔當大任,可惜他的才能沒有完全得到使用啊![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