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滕中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宋史·滕中正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曾祖瑤,高郵令。祖煦,即墨令。父保裔,興平令。中正弱冠,舉進士不第。周顯德中,滑帥向拱奏闢為掌書記。拱移鎮彭門,會中正丁外艱,復表奪情,仍署舊職,加朝散大夫。拱鎮襄陽,以中正為襄、均、房、復觀察判官。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檢校戶部員外郎。
乾德五年,度支員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幹,入為殿中侍御史。兩川平,選知興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轉倉部員外郎。
太宗即位,遷考功員外郎,授四川東路轉運使。太平興國五年,召為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六年,命與中書舍人郭贄、戶部郎中雷德驤同知京朝官考課。中正嘗薦舉監察御史張白知蔡州,假貸官錢二百貫糴粟麥以射利,坐棄市。中正降為本曹員外郎,依舊知雜。未幾,又擢拜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歡甚,以虛盞示群臣。宰相言飲酒過度,恐有失儀之責。上顧謂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彈劾也。」因是伶官盛言宴會之樂。上曰:「朕樂在時平民安。」是冬乾明節,群臣上壽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飲,實惟常禮,朕欲與群臣更舉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聖恩甚厚,臣敢不奉詔。」殿上皆稱萬歲。
二年,以年老辭,出知河南府。未幾,被病罷,分司西京。淳化初,判留司御史台,命其子元錫權河南司錄以便養。二年,卒,年八十四。
中正性峻刻連鞫大獄時議以為深文權中丞日振舉綱憲人以稱職許之二子並舉進士元錫至刑部郎中,元晏後名世寧,至工部郎中。(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三十五》,有刪改)
譯文
滕中正,字普光,是青州北海人。他的曾祖滕瑤,任高郵令。祖父滕煦,任即墨令。父親滕保裔,任興平令。滕中正加冠成人,考進士未考中。後周顯德年間,滑帥向拱上奏徵召(滕中正)任掌書記。向拱移鎮彭門,正值滕中正的父親去世,又上表奪情起用,仍暫任舊職,加官朝散大夫。向拱鎮守襄陽,任命滕中正為襄、均、房、復觀察判官。等到留守西洛,又上奏任命滕中正為河南府判官、檢校戶部員外郎。
乾德五年,度支員外郎侯陟上表說滕中正有才幹,(推薦他)入朝任殿中侍御史。兩川平定,選任他為興元府知府,判西京留台,接着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在西洛祭祀祈雨,滕中正因侍奉盡力,改任倉部員外郎。
太宗即位,滕中正升遷考功員外郎,授任四川東路轉運使。太平興國五年,召(滕中正)任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太平興國六年,命令他與中書舍人郭贄、戶部郎中雷德驤一同主持京都朝官的考核。滕中正曾經向朝廷薦舉監察御史張白任蔡州知州,張白攜官錢二百貫買入粟麥謀取私利,犯罪被處死。滕中正降為本曹員外郎,依舊任知雜御史。不久,提拔任命他為右諫議大夫,代理御史中丞。
雍熙元年春,舉行大宴,皇上非常高興,喝完酒拿着空杯給群臣看。宰相說飲酒超過限度,擔心有失禮的責罰。皇上回過頭對滕中正說:「今天君臣相遇,有失禮的人不要彈劾。」因此伶官極力訴說宴會的快樂。皇上說:「我樂在年代太平,百姓安居。」當年冬天的乾明節,群臣向皇上敬酒,舉酒三回後,皇上看着滕中正說:「飲酒三爵,實在是常禮,我想與群臣再飲一杯,可以嗎?」滕中正說:「陛下聖恩非常深厚,臣子們怎敢不接受詔令。」宮殿上都高呼萬歲。
雍熙二年,滕中正因年老辭官,出任河南府知府。不久,因病罷官,分司西京。淳化初年,判留司御史台,任命他的兒子滕元錫執掌河南司錄以便奉養。雍熙二年,(滕中正)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滕中正性格嚴厲苛刻,接連審訊大的案件,當時議論認為他嚴峻苛刻。暫代中丞時,整頓法紀,人們讚許他稱職。他的兩個兒子一同考中進士,滕元錫官至刑部郎中,滕元晏後來改名為滕世寧,官至工部郎中。[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