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焦繼勛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焦繼勛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焦繼勛字成績,許州長社人。少讀書有大志,嘗謂人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取萬戶侯。豈能孜孜事筆硯哉?」遂棄其業,游三晉間為輕俠,以飲博為務。晉祖鎮太原,繼勛以儒服謁見,晉祖與語,悅之,留帳下。天福初,授皇城兼宮苑使,遷武德使。安重榮反鎮州,安從進自襄陽舉兵為應。晉祖命繼勛督諸將進討。至唐州南,遇從進軍萬餘,設伏擊敗之,禽其牙將安洪義、鮑洪等五十餘人,得山南東道印,從進單騎奔還。從進弟從貴率兵千餘人,援均州刺史蔡行遇,繼勛殺其眾七百,生禽百,獲從貴,斷腕放入城中,從進自此不能復鎮。繼勛以功就拜齊州防禦使。少帝即位,從進平,藉繼勛威名鎮之,徙襄陽防禦使。

西人寇邊,朝議發師致討,繼勛抗疏請行,拜秦州觀察使兼諸蕃水陸轉運使。既至推恩信設方略招誘諸郡酋長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邊境以安俄徙知陝州就遷保義軍兵馬留後隱帝末命繼勛領兵北征。及周祖舉兵向闕,繼勛奉隱帝逆戰於留子陂,戰不利,遂歸周祖。世宗征淮南,為左廂排陣使,又改右羽林統軍、左屯衛上將軍,以戰功拜彰武軍節度。

宋初,召為右金吾衛上將軍,改右武衛上將軍。乾德三年,權知延州。四年,判右街仗杜審瓊卒,命繼勛代之。時向拱為西京留守,多飲燕,不省府事,群盜白日入都市劫財,拱被酒不出捕逐。太祖選繼勛代之,月余,京城肅然。太祖將幸洛,遣莊宅使王仁珪、內供奉官李仁祚部修洛陽宮,命繼勛董其役。車駕還,嘉其干力,召見褒賞,以為彰德軍節度,仍知留府事。仁珪領義州刺史,仁祚為八作副使。繼勛以太平興國三年卒,年七十八,贈太尉。繼勛獵涉史傳,頗達治道,所至有善政。然性吝嗇,多省公府用度,時論少之。 (節選自《宋史•焦繼勛傳》,有刪改)

譯文

焦繼勛字成績,許昌長社人。少年讀書有遠大志向,曾經對人說:「大丈夫應當在異域建立功勳,封為萬戶侯。怎麼能勤苦於詩文呢?」於是放棄學業,在三晉一帶當遊俠,以飲酒博戲為事。晉祖鎮守太原時,焦繼勛穿着儒生的衣服求見,晉祖與他交談,很喜歡他,留作部下。天福初年,授官皇城兼宮苑使,升為武德使。安重榮在鎮州謀反,安從進從襄陽起兵呼應。晉祖命令焦繼勛率領諸將進軍討伐。到唐州以南,遇到安從進的軍隊一萬多人,(焦繼勛)設下伏兵擊敗他們,俘獲他們的牙將安洪義、鮑洪等五十多人,得到山南東道官印,安從進單人匹馬逃回。安從進的弟弟安從貴率領軍隊一千多人,援助均州刺史蔡行遇,焦繼勛殺死其中七百人,生擒一百人,俘獲安從貴,砍斷(安從貴)手腕放回城中,安從進從此不能再稱雄一方。焦繼勛因功勞就地被授官齊州防禦使。少帝即位,安從進被平定,藉助焦繼勛的威名鎮守,調任襄陽防禦使。

西人侵犯邊境,朝廷商議派出軍隊進行討伐,焦繼勛上疏請求出行,被授為秦州觀察使兼諸蕃水陸轉運使。到達後,推行恩信,以方略招引勸誘,各州酋長相繼奉獻玉帛、牛酒請求結盟,邊境因此安定。不久調任陝州知州,就地升任保義軍兵馬留後。隱帝末年,命令焦繼勛率領軍隊北征。等到周祖起兵攻打京城,焦繼勛擁奉隱帝在留子陂迎戰,作戰失利,於是歸附周祖。世宗征討淮南,任左廂排陣使,又改任右羽林統軍、左屯衛上將軍,因戰功被授予彰武軍節度使。

宋朝初年,(皇帝)召見(焦繼勛)任右金吾衛上將軍,改授右武衛上將軍。乾德三年,代理延州知州。四年,判右街仗杜審瓊去世,(皇帝)任命焦繼勛接替他。當時向拱任西京留守,經常飲酒宴會,不管理府中事務,強盜在白天進入都市搶劫財物,向拱醉酒不去追捕。太祖選用焦繼勛接替他,一個多月後,京城秩序井然。太祖將到洛陽,派遣莊宅使王仁珪、內供奉官李仁祚指揮修建洛陽宮,命令焦繼勛負責管理這項工程。(太祖)回到京城,讚揚他幹練有能力,召見褒獎賞賜,授為彰德軍節度使,仍舊知留府事。王仁珪擔任義州刺史,李仁祚擔任八作副使。焦繼勛在太平興國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贈太尉。焦繼勛涉獵史傳,通曉治國之道,所到之處有好的政績。然而性情吝嗇,總是節省官府費用,當時輿論輕視他。[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