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狄青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狄青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騎射。寶元初,詔擇衛士從邊,以青為延州指使①。時偏將屢為 賊敗,士卒多畏怯,青行常為先鋒。凡四年,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嘗戰安遠, 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尹洙為經略判官,青以指使見,與談兵,善之,薦於韓琦、范仲淹曰:「此良將材也。」二人一見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青折節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奮行伍,十餘年而貴,是時面涅②猶存。帝嘗敕青傅藥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以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 擢樞密副使。

皇祐中,廣源州蠻反,嶺外騷動。青上表請行。青戒諸將毋妄與賊斗,聽吾所為。廣西陳曙乘青未至,輒以步卒八千犯賊,潰於崑崙關。青曰:「令之不齊,兵所以敗。」晨會諸將堂上,揖曙起,按以敗亡狀,驅出軍門斬之。已而頓甲,令軍中休十日。覘者還,以為軍未即進。青明日乃整軍騎,一晝夜絕崑崙關。賊既失險,悉出逆戰。青執白旗麾騎兵,縱左右翼,出賊不意,大敗之,追奔五十里。還至京師,帝嘉其功。

青為人慎密寡言,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饑寒勞苦, 雖敵猝犯之,無一士敢後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與將佐。始,與孫沔破賊,謀一 出青,賊既平,悉以諉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嘆其勇,既而服其為人,自以為不如也。

熙寧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將帥,以青起行伍而名動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終始,慨然思之。 取材於《宋史·列傳第四十九》 【注】①指使:當時戍邊軍隊職務。 ②面涅:臉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過而被刺字充軍。

譯文

狄青是汾州西河人,擅長騎馬射箭。寶元初年,皇帝下詔挑選衛士參加戍邊軍隊,(後來)任命狄青擔任延州指揮使。當時戍邊的將領多次被賊軍打敗,士兵們大都畏懼膽怯,狄青出戰經常自己做先鋒。一共四年,前後經歷大小二十五次戰鬥,八次被流箭射中。曾經在安遠有一場戰鬥,狄青身體遭受很重的創傷,但是一聽說敵人來犯,馬上起身上馬奔赴戰場。他在賊兵中出入,賊兵都紛紛潰散沒有人敢阻攔他。

尹洙擔任經略判官,狄青憑藉延州指揮使身份進見。尹洙和他談論軍事,認為他非常擅長,就向韓琦、范仲淹推薦說:「這是良將之才。」韓琦、范仲淹一見狄青就認為他很出眾,對他非常看重。范仲淹拿《左氏春秋》送給他說:「將軍如果不了解歷史,那也不過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罷了。」從此狄青改變平日誌向去讀書,全面透徹地了解了秦、漢以來將帥的用兵策略,他也因此而更加知名。

狄青從行伍中奮鬥起家,十多年就顯貴了,這時臉上刺的墨字還在。皇帝曾頒布文書准許狄青敷藥除去字跡,狄青指着自己的臉說:「陛下憑藉我的功勞來提拔我,不責求我的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只是因為這刺下的墨字的不斷激勵罷了,我希望留着它們用以鼓勵軍中其他的將士。」不久狄青憑藉彰化軍節度使的身份管理延州,後又被提拔擔任樞密副使。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謀反,嶺南局勢動亂。狄青奏上表章請求前去平定。狄青告誡將領們不要胡亂同賊兵作戰,要聽從自己的排兵布陣計劃。廣西的陳曙趁狄青還沒到任,就帶領八千步兵向賊兵發起攻擊,結果在崑崙關潰敗。狄青說:「命令不加整飭,是軍隊失敗的原因。」早晨在堂上會合諸將領,將陳曙等人集中起來,審查失敗逃亡的罪狀,將他們趕出軍門處斬。接着指示放下鎧甲,命令軍中休整十天。敵方窺探的人回去報告,賊兵方面認為朝廷軍隊沒有馬上進發的動向。狄青第二天卻整頓軍騎出擊,只一個晝夜就跨越了崑崙關。賊兵失掉險要關隘之後,全都出來迎戰。狄青手執白旗指揮騎兵,直衝賊軍左右翼,出乎賊兵意料,大敗賊兵,追逃奔襲潰敗的賊兵達五十里之遠。回到京城,皇帝嘉獎了狄青的戰功。

狄青為人謹慎縝密很少言語,謀劃事情一定看清機會以後才去施行。調度軍隊時先整頓隊伍,明確賞罰,常常同士兵一起忍受饑寒勞苦,(因此)即使敵人突然侵犯他們,也沒有一名兵士願意落後於前面的人。因此狄青出戰時大多會有戰績。狄青尤其愛把功勞推給偏副將領。當初,他和孫沔打敗了賊人,計謀完全出自狄青,賊人被平定後,狄青把歸勞都推給孫沔,自己仿佛是沒出過什麼主意的人一樣。孫沔起初讚嘆他的勇敢,這件事之後又佩服他的為人,自認為比不上狄青。

熙寧元年,宋神宗考核排列之前各時代的將帥,認為狄青起於行伍之間卻能夠聲名震動中原和邊疆各地,為人深沉又有智謀,能夠憑敬畏謹慎保全終始,感慨之下非常追念他。[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