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白守素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白守素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白守素,開封人。祖延遇,仕周至鎮國軍節度。父廷訓,宋初為龍捷都指揮使、領博州刺史。守素以蔭補東班承旨。太平興國五年,遷補右班殿直,以善射,授供奉官、帶御器械,三遷至供備庫使。咸平三年春,契丹犯邊,命與王能戍邢州,俄又與麥守恩、石贊領先鋒御之。敵退,復與荊嗣督河北、京東捕賊。四年,命為鎮州行營鈐轄,領騎兵攝大陣西偏,屢當格鬥。俄改定州鈐轄,復徙鎮州。王繼忠之陷也,宋師還渡河,敵人乘之,守素據橋,有矢數百,每發必中,敵不敢近,遂引去。真宗與輔臣議三路御賊,咸曰:「威虜扼北道要害尤甚,請分騎兵六千屯之,命魏能為部署。」

上曰:「能頗強愎,尤難共事,聞守素久練邊計,張銳性頗和善,參知戎務,庶克相濟。」乃命守素、銳為鈐轄,戍順安以貳之。景德元年,契丹侵長城口,守素與能【注】發兵破之,追北過陽山,斬首級、獲器械甚眾,賜錦袍、金帶。俄徙屯冀州,轉運使劉綜舉其智勇,材任將帥,加領康州刺史。又提騎卒戍靜戎軍,兼蒞營田之役,俄為鎮、定鈐轄。是冬契丹復內侵守素敗其前鋒獲車重又入敵境俘擒甚眾及請和省邊戍之職與曹璨留任鎮定追敘前勞加合州團練使 大中祥符三年,命副李迪使契丹。守素居邊歲久,名聞北庭,頗畏伏之。上慮其不欲行,密遣內侍詢於守素,守素頓首感咽,即以崔可道代焉。再遷南作坊使。大中祥符五年,卒。上甚惜之,常賻外別賚錢五十萬,令護喪還京師,錄其一子官。 (節選自《宋史·白守素傳》)

【注】能:這裡指魏能。

譯文

白守素,開封人。祖父延遇,在周做官至鎮國軍節度。父親廷訓,宋初為龍捷都指揮使、兼任博州刺史。素因祖上功勳任東班承旨。太平興國五年,調補右班殿直,因為善於射箭,被授予供奉官、帶御器械,三次升遷官至供備庫使。咸平三年春天,契丹侵犯邊境,受命與王能戍衛邢州,很快又與麥守恩、石贊領先鋒之職抵禦敵人。退敵後,又與荊嗣督察河北、京東捕賊。四年,受命為鎮州行營鈐轄,率領騎兵在大陣西側壓陣,屢次與敵交戰。很快改任定州鈐轄,又調任鎮州。王繼忠守地被攻陷,宋軍還在渡河,敵人乘機猛攻,守素據守橋上,有箭數百支,每發必中,敵人無人敢靠近,最後只好退去。

真宗與輔佐大臣商議三路御賊,都說:「威虜占據北方道路,是要害之地,非常重要,請分六千騎兵屯守在那裡,任命魏能為部署。」真宗說:「魏能個性非常倔強固執,而且剛愎自用,與人尤其難以共事,聽說守素久已開展邊防訓練,而張銳性格很和善,參與主持軍務,希望他們可以相互幫助。」於是就任命守素、張銳為鈐轄,戍衛順安以協助魏能。景德元年,契丹入侵長城口,守素與魏能發兵將其擊敗,追敗軍追過陽山,斬落的首級、繳獲的器械非常多,皇上為此賜錦袍、賞金帶。守素很快又調往冀州屯駐,轉運使劉綜向上報告認為守素智勇雙全,是將帥之材,於是又命其兼任康州刺史。又提調騎兵守衛靜戎軍,兼現場指揮營造屯墾大田的工程,不久又調任鎮、定鈐轄。

當年冬天,契丹又來入侵,守素不僅打敗其前鋒,繳獲了車輛和輜重,又深入敵境,擒獲了許多俘虜。到敵人請和,撤銷邊境戍衛之職,與曹璨留任鎮、定二州。追敘前邊的功勞,加任合州團練使。大中祥符三年,命其任李迪副職出使契丹。守素居邊年歲長久,名聞北庭,北人很畏服他。皇上擔心他不願意出使,秘密派遣內侍向守素詢問,守素頓首,感動得哭泣,便用崔可道代替他。大中祥符五年,去世,皇上甚感惋惜,所以在正常的賻金之外另賜予錢五十萬,並下令將守素的靈柩由任所護送回京師,錄用他的一個兒子為官。[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