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董敦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董敦逸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董敦逸,字夢授,吉州永豐人。登進士第,調連州司理參軍、知穰縣。時方興水利,提舉官調民鑿馬渡港,雲可灌田二百頃,敦逸言於朝,以為利不補害,核實如敦逸言。免役夫十六萬,全舊田三千六百頃。徙知弋陽縣。寶豐鋼冶役卒多困於誘略,敦逸推見本末,縱還鄉者數百人。元祐六年,召為監察御史,同御史黃慶基言:「蘇軾昔為中書舍人,制誥中指斥先帝事,其弟轍相為表里,以紊朝政。」宰相呂大防奏曰:「敦逸、慶基言軾所撰制詞,以為謗毀先帝。臣竊觀先黨聖意本欲富國強兵鞭撻不庭一時群臣將順太過故事或失當及太皇太后與皇帝臨御因民所欲隨事救改益事理當然爾。比惟元祐以來,言事官用此以中傷士人,兼欲動搖朝廷,意極不善。」

轍復奏曰:「臣聞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爾。元祐改更,蓋追述先帝美意而已。」宣仁後曰:「先帝追悔往事,至於泣下。」大防曰:「先帝一時過舉,非其本意。」於是敦逸、慶基並罷。敦逸出為湖北運判,改知臨江軍。紹聖初,軾、轍失位,劉拯訟敦逸無罪。復除監察御史。論常安民為二蘇之黨,凡論議主元祐者,斥去之。改工部員外郎,遷殿中侍御史、左司諫、侍御史,入謝曰:「臣再污言路,第恐擠逐,不能久奉彈糾之責。」哲宗曰:「卿能言,無患朕之不能聽;卿言而信,無患朕之不能行也。」瑤華秘獄成,詔詣掖庭錄問。敦逸察知冤狀,握筆弗忍書,郝隨從旁脅之,乃不敢異。獄既上,於心終不安。幾兩旬,竟上疏,其略雲:「瑤華之廢,事有所因,情有可察。臣嘗閱錄其獄,恐得罪天下。」哲宗讀之怒,蔡卞欲加重貶,章惇、曾布以為不可。明年,用他事出知興國軍,徙江州。徽宗即位,召入,為左諫議大夫。遷戶部侍郎。卒,年六十九。 (選自《宋史·董敦逸》) [注]瑤華秘獄:指宋哲宗聽信劉婕妤等讒言,廢除孟皇后,將其遷住瑤華宮。

譯文

董敦逸,字夢授,吉州永豐人。進士及第,調任連州司理參軍、穰縣知縣。當時正興修水利,提舉官調發民工開鑿馬渡港,說是可以灌溉二百頃田地,敦逸向朝廷進言,認為弊大於利,經核實正如敦逸所言。免除服役民工十六萬人,保全舊田三千六百頃。調任弋陽縣知縣。寶豐銅礦服役的人多被誘騙掠奪所困擾,敦逸推究出事情原委,放回家鄉的有幾百人。元祐六年,召入朝廷任監察御史,同御史黃慶基- -起進言:「蘇軾以前任中書舍人時,在制誥中指責先帝的事情,他的弟弟蘇鐓與其相互呼應,擾亂朝政。」宰相呂大防上奏說:「敦逸、慶基批評蘇軾所撰寫的制誥,認為是詆毀先帝。臣私下認為先帝的聖意,本想要富國強兵,鞭撻無道,一時間群臣附和得太過分,所以事情或許有不當之處。等到太皇太后與皇帝臨政,按照百姓的願望,根據具體事情補救改革,這是理所當然的。最近只有元祐以來,諫官們用這種說法來中傷士人,同時想擾亂朝廷,用意極其不良。」

蘇轍又上奏說:「臣聽說先帝末年,自己也非常後悔已做的事情,只是來不及改正罷了。元祐時期加以改正,大概是繼承的美好願望而已。」宣仁太后說:「先帝追悔往事,以至於流下眼淚。」呂大防說:「先帝只是一時過分的舉動,不是他的本意。」於是敦逸、慶基一同罷官。敦逸出任湖北運判,改任臨江軍知軍。紹聖初年,蘇軾、蘇轍被免職,劉拯申辯說董敦逸無罪。恢復官職任監察御史。說常安民是二蘇的黨羽,凡是議論主張元祐時期政策的,都將其貶斥去職。改任工部員外郎,調任殿中侍御史、左司諫、侍御史,入朝謝恩說:「我兩次擔任言官,只是害怕遭到排擠放逐,不能長久履行彈劾檢舉的職責。」

哲宗說:「你能進言,就不要擔心我不能聽;你說實話,就不要擔心我不能去做。」瑤華秘密案件審理完畢,詔令他去掖庭審查。敦逸觀察了解其中冤情,握着筆不忍心書寫,郝隨從旁邊威脅他,於是不敢有異議。案件呈上之後,還是於心不安。過了將近二十天,還是上疏,其中大略說:「瑤華的廢除,事出有因,情有可察。臣曾經查閱這個案件,恐怕要得罪天下。」哲宗讀後非常生氣,蔡卞想要對他加以重貶,章惇、曾布認為不能。第二年,因為別的事出任興國軍知軍,調任江州。徽宗即位,受召入朝,任左諫議大夫。升任戶部侍郎。去世,享年六十九。[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