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趙汝談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趙汝談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趙汝談,字履常,生而穎悟,年十五,以大父忍補蔣仕郎。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第。丞相周必大得其文異之,語參知政事施師點曰:「是子他日有大名於世。」調汀州教授。嘗從朱熹訂疑義十數條,熹嗟異之。佐丞相趙汝愚定大策,汝愚欲驟以詞掖處之,力辭去。持祖母服。汝愚去國,其弟汝讜力上疏乞留汝愚、斬侂胄,聞者吐舌。兄弟罹黨禍斥去。尋調安慶府教授。丁母憂,免喪,召為太社令。時侂胄用事熾甚,汝談痛憤,登壇讀祝,大呼侂胄名。以參知政事李壁薦,召試館職,擢正字。是時吳曦叛上下束手或請就以曦為王其人造汝談汝談詰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斬其人面發赤不能對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觀。改湖北提舉常平,振飢盡力。知溫州,作詩勉其族屬,皆望風而化。

寧宗崩,以哀痛得疾。賀理宗表,力寓勸誡。數丐祠,授江西轉運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罷。端平初,以禮部郎官召,改秘書少監。時集議出師,汝談反覆言不可輕戰,而和尤非計。既而三京收復,雖前言用兵不便者亦喜,汝談獨有憂色。未幾,洛師敗,朝論始服其先見。權吏部侍郎。時朝議履畝稱楮,汝談言非便,迕時宰意。京師軍變,宰相乞貶秩,上已允,汝談奏恐失體,持不可,宰相滋不悅。以言去國,起知婺州,權禮部侍郎。卒以老祈免。及卒,轉兩官。 汝談天資絕人,沈思高識,自少至老,無一日去書冊。篤於倫誼而忘仇怨,御史王益祥嘗劾之,後汝談官其鄉,益祥愧不敢見,汝談乃數過之,相得歡甚。所著有《易》、《書》、《詩》、《論語》、《孟子》、《周禮》、《禮記》、《荀子》、《莊子》、《通鑑》、《<杜詩>注》。 (節選自《宋史•趙汝談傳》)

譯文

趙汝談,字履常,生來就很聰明,十五歲時,因祖父的恩蔭被補官為將士郎。他考中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丞相周必大得到他的文章認為他與眾不同,對參知政事施師點說「:此人他日將在世上有名聲。」趙汝談調任汀州教授,改為廣德軍教授,添差江西安撫司幹辦公事。他曾跟從朱熹考訂有疑問的義理十幾條,朱熹讚嘆他的學識。

趙汝談輔佐丞相趙汝愚制定重大的國策。趙汝愚想立即提升他為文學侍從一類的官職,他極力推辭掉。趙汝談為祖母守孝。趙汝愚被罷官,他的弟弟趙汝讜極力上疏請求留下趙汝愚,殺韓胄,聽說的人都很驚嘆。趙汝談兄弟二人都遭黨禍被斥去。不久趙汝談為安慶府教授,添差浙東安撫司幹辦公事。他遭母喪,服喪期滿後,被任命為太社令。

當時韓胄權傾一時,趙汝談很痛憤,在登壇讀祭文時,他大叫韓胄和陳自強的名字。陳自強不能忍受,另一天指着趙汝談說「:末位面色白皙的是什麼人?」趙汝談沒為此動搖。因為參知政事李壁的薦舉,趙汝談被召試館職,提拔為正字。這時吳曦反叛,朝廷上下束手無策,有人請求就封吳曦為王,這個人到趙汝談這來,趙汝談責問他說:「誰想以吳曦為王,該殺!」這個人臉紅了不能答對,就因為言語的錯誤被罷官,為主管崇道觀。


趙汝談改任湖北提舉常平,他盡力賑濟饑民。他任溫州知州,改為知外宗正,他寫詩勸勉自己的族人,族人都按他說的去做。趙汝談任江西提舉常平。寧宗去世,趙汝談因哀痛而得病。他的賀理宗即位表,極力把勸戒的意思寓在其中。陳碩說「:這是勸諫書。」趙汝談多次請求擔任管理宮觀一類的閒職,他被授予江西轉運判官,他推辭沒被允許,在職一個月,因受彈劾而被罷免。

端平初年,趙汝談以禮部郎官的身份被召用,他奏對說:「依靠和任用老成的人,廣泛搜集忠心和有才智的人,訪求各種弊端產生的根源,徵求和採取可行的策略,來整頓所有的弊政,最終成就天下安泰的功業,希望陛下能留心這些。」又說:「特別能說會道的人好像很忠心,特別奸邪的人好像很聖明,人君免不了信任並提拔他們。開始看不見什麼大過失,時間長了漸漸地就會出現差錯,那麼輔佐朝政的大臣不能不管,議論的士大夫將不能不說。管的緊,能不懷疑他們侵權?說的多,能不認為他們謀求恩寵?如果這樣的話就不僅是是非邪正的位置顛倒了,而且進退人才的原則也違背了。」他又說:「外人能堵住我們的耳朵、弄花我們的眼睛、擾亂我們的心,是我們沒能做到虛一而靜。如果做到了這一點,用聲色引誘我們也不能陷進去,用財物賄賂我們也不能去符合他們,用功名煽動我們也不能動搖,我們既堅強又清廉,誰能干擾我們呢。」趙汝談改任秘書少監兼權直學士院。當時朝廷決定出兵,趙汝談反覆講不可輕易開戰,但講和也不是好的計策。不久宋兵收復了三京,即使先前說用兵不利的人也高興,只有趙汝談面帶憂慮。不久,洛陽兵敗,朝中的議論才佩服他有先見之明。

趙汝談為權吏部侍郎。當時朝廷決定按畝核算錢,趙汝談認為不利,違背了當時宰相的意思。京城發生軍隊變亂,宰相請求貶官,皇上已答應,趙汝談上奏認為這樣恐怕有失大體,不可行。他起草答詔,認為貶官容易,制定好措施難,宰相更不高興。趙汝談因論事離開朝廷,他被重新任用為婺州知州,四次推辭都沒允許。趙汝談最終因年老請求罷官,他去世後,轉升兩官。

趙汝談天資超人,思想深邃具有遠見卓識,從小到老,沒有一天離開書籍的。 他堅持倫理道德並不記仇怨,御史王益祥曾彈劾過他,後來趙汝談在他的家鄉做官,王益祥羞愧不敢見他,於是趙汝談多次去拜訪王益祥,他們二人相處得十分融洽。他著有《易注》、《書注》、《詩注》、《論語注》、《孟子注》、《周禮注》、《禮記注》、《荀子注》、《莊子注》、《通鑑注》、《杜詩注》。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