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郭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郭勸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郭勸,字仲褒,鄆州須城人。舉進士,累遷太常博士,特遷尚書屯田員外郎,以母老固辭,復為通判萊州。州民霍亮為仇人誣罪死,吏受賕傅致之,勸為辨理得免。時宋綬出知應天府,杜衍在荊南,勸言:「綬有辭學,衍清直,不宜處外。」又言:「武勝軍節度使錢惟演遷延不赴陳州,覬望相位;弟惟濟任定州總管,自請就遷留後;胡則以罪罷三司使,乃遷工部侍郎。請趣惟演上道,罷惟濟兵權,追則除命。」貶太常博士。郭皇后廢,議選納陳氏,勸進諫曰:「正家以正天下,自后妃始。郭氏非有大故,不當廢。」疏入,後已廢,而陳氏議遂寢。

馬季良自貶所求致仕,朝廷從之。勸言:「致仕所以待賢者,豈負罪貶黜之人可得,請追還敕誥。」又言:「發運使劉承德獻輪扇浴器,大率以媚上也。請付外毀,以戒邪佞。」趙元昊襲父位以勸為官告使所遺百萬愁拒不受元昊將山遇率其族來歸且言元昊將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稱偽官來勸視其表函猶稱臣,因上奏曰:「元昊雖僭中國名號,然尚稱臣,可漸以禮屈之,願與大臣熟議。」遂落職知齊州,丁母憂,起復,知鳳翔府。既而知成德軍韓琦言,勸所遣將張忠、劉遵,平賊功皆第一,特詔獎諭。未幾,召為翰林侍讀學士,遷給事中,辭不受。勸性廉儉,居無長物。嘗謂諸子曰:「顏魯公雲,『生得五品服章紱,任子為齋郎,足矣。』」及再為侍讀,曰:「吾起諸生,志不過郡守,今年七十,列侍從,可以歸矣。」遂拜章,三上不得謝,賜銀使市田宅。後二年卒。 (節選自《宋史·郭勸傳》,有刪改)

譯文

郭勸,字仲褒,鄆州須城人。考中進士,屢經升遷為太常博士,特旨升職為尚書屯田員外郎,因為母親年老而堅決推辭,又擔任萊州通判。州民霍亮被仇人誣陷而被判處死罪,是官吏們從中收受財物造成的,郭勸替他昭雪免罪。當時宋綬出朝為應天府知府,杜衍在荊南任職,郭勸說:「宋縫有文才學識,杜衍清廉正直,不應派在地方。」又說:「武勝軍節度使錢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陳州,覬覦宰相之位;他的弟弟錢惟濟現任定州總管,自己申請改派為留後;胡則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卻又升任工部侍郎。請催促錢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罷免錢惟濟的兵權,追回對胡則的任命。」被貶為太常博士。郭皇后被廢,朝中商議選立陳氏,郭勸進諫說:「通過治家采治天下,首先要從后妃開始。郭氏並沒有大的過錯,不應廢掉。」奏章呈入時,皇后已被廢掉,而關於立陳氏的商議也作罷了。

馬季良從貶官所在地請求退休,朝廷批准了。郭勸說:「退休是給賢者的待遇,怎麼能夠讓被貶斥的人得到?請皇上收回命令。」又說:「發運使劉承德進獻輪扇和浴囂,大都是為了討好皇上。請拿到外面銷毀,以警告奸邪之人。」趙元昊世襲父親的封爵,任命郭勸為官告使,送給郭勸百萬資財,郭勸全都拒絕接受。趙元昊部將山遇率宗族來投奔,並說趙元昊準備反叛。這年冬天,趙元昊果然反叛,派遣他的使臣以自封官職身份前來。郭勸看他攜帶的表章上還自稱臣,就上奏說:「趙元昊雖然使用超過中國所授予的名位,但還自稱為臣,可以逐步用禮來折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細商議。」結果被降職為齊州知州。

母親去世居家服喪,喪期未滿重新任職,為鳳翔府知府。不久掌管成德軍的韓琦上奏說,郭勸所派出的將領張忠、劉遵,在討平盜賊過程中功勞都是第一,特旨詔令嘉獎。不多久,召入任翰林侍讀學士,升任給事中,但郭勸推辭沒有接受。郭勸廉潔節儉,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他曾對孩子們說:「顏魯公(真卿)說,『平生能夠得到五品官職,子弟承蔭封為齋郎,足夠了。』」待到再次任為侍讀,他說:「我是太學生出身,志向不過是成為太守,現在我七十歲,在皇帝侍從的行列中,可以告老回鄉了。」於是呈上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辭官,賞賜他銀兩讓他買田地和住宅。兩年後去世。[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