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鍾季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鍾季玉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鍾季玉,饒州樂平人。淳祐七年舉進士,調為大坑冶屬,改知萬載縣。淮東制置使李庭芝薦之,遷審計院,改宗正寺簿,又遷樞密院編修出知建昌軍。會有旨江西和糴,季玉至郡才半年屬歲旱度其經賦不能辦請於朝和糴得減三之一。遷提舉常平,未幾,改轉運判官,皆不赴。後以江西轉運判官強起之。郡大胥以賄敗,前使百計護之,季玉窮治,投嶺表。俄以秘書丞召還,遭前使構讒而封駁之,改都大提點坑冶。北兵渡江,季玉徙寓建陽,兵至,不屈死之。

文天祥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德祐初,詔天下勤王。天祥發郡中豪傑,有眾萬人。其友止之,天祥日:「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盡以家貲為軍費。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至高郵,泛海至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崖山破,弘范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日:「汝何願?」天祥對日:「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天祥臨刑殊從容。南鄉拜而死,年四十七。 (節選自《宋史》,有改動)

譯文

鍾季玉是饒州樂平縣人。淳祐七年考中進士,調職為都大坑冶屬(負責管理冶煉工作),(後)改任萬載縣知縣。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向朝廷)推薦他,升至審計院,(又)改任宗正寺主簿,又升任樞密院編修,(後)出京任職建昌軍。恰逢朝廷有旨(派他到)江西議價征糧(和糴:古時官府以議價交易為名向民間強制徵購糧食。始於北魏),鍾季玉到郡(任職)才半年,正好遇到大旱年成不好,(他)預計郡里的賦稅錢糧不能如數置辦完成,(於是)向朝廷請求,議價征糧的份額得以減掉了三分之一。轉任常平縣提舉,不久,又改任轉運判官,(他)都沒有赴任。後來勉強赴任江西轉運判官。郡里的樂官(大胥:古代官名。樂官之屬。鄭玄:「大胥、小胥,皆樂官屬也。」)因為行賄事發敗露,前任郡使千方百計袒護他,鍾季玉最終徹底查辦(了他),(判他)流放嶺外(嶺南)。不久(那位郡使)以秘書丞的身份被徵召回京,(於是鍾季玉)遭到那位郡使誣陷,但是他封還了皇帝的治罪詔書並加以駁正(封駁:封還並對詔敕之不當者加以駁正。此制漢時已有,但無專職掌管),最終改任都大提點坑冶。(後來)元兵渡江,鍾季玉遷居寄身建陽縣,元兵至後,他不屈而死。

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在集英殿對答皇上的策問,被皇上親自選拔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詔號召天下幫助朝廷抗敵,文天祥召集郡中豪傑,有萬餘人。他的好友勸阻他,文天祥說:「既然國家撫養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遇到緊急情況,向天下徵集兵員,竟然沒有一人一馬響應入關,我對此非常遺憾,所以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來對眾宣示,期望天下有一聽到消息就立刻行動的忠臣義士。」於是傾盡家財為軍費。第二年正月授任臨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朝廷派他到元營請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談判時據理力爭。元丞相伯顏氣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隨元軍向北到了鎮江。後來趁夜色逃到真州,輾轉到了高郵,渡海到了溫州。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嶺。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軍隊突然抵達,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陽,帶去見張弘范,張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張弘范用對待客人的禮節接待他,帶他一起到崖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護衛皇上,還教別人背叛皇上,能這樣做嗎?」張弘范堅持索要勸降信,文天祥就將他過零丁洋時所寫的詩寫出來交給張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後,張弘范派人護送文天祥去京師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於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對他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文天祥受大宋恩澤,擔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願賜死就滿足了。」可是元世祖還是不忍心殺文天祥,就讓他退下了。有人進言,竭力贊成依從文天祥的請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臨刑時特別從容。向南方行了拜禮後死去,死的時候年僅四十七歲。[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