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名臣言行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名臣言行錄》是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寫傳記,共七十五卷,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續集、別集、外集五十一卷。該書匯編了散見於文集、傳記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跡,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1]

內容簡介

《宋名臣言行錄》的前集、後集,為李衡校勘、刪節《八朝名臣言行錄》後的版本,雖然體例變動不大,但正文、注文卻大幅度縮減,甚至誤校,亦有注文混入正文的情形。

今印行的前集,其原書名為《五朝名臣言行錄》,後集為《三朝名臣言行錄》,二書並稱為《八朝名臣言行錄》。若不包含附傳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後集收入42人。

成書過程

八朝名臣言行錄》初稿完成於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不久刻書於建陽。 朱熹於本書自敘:「予讀近代文集及記事之書,觀其所載國朝名臣言行之跡,多有補於世教者。然以其散出而無統也,既莫究其始終表里之全,而又汨於虛浮怪誕之說,予常病之。於是掇取其要,聚為此錄,以便記覽。尚恨書籍不備,多所遺闕,嗣有所得,當續書之。」故朱熹編此書,其目的在於整理散亂而不統一的史料,將北宋名臣的事跡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來,而非摻入一家之言,故書中不見他個人的評論。該書的作用,除了作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為後世君臣的借鏡。

收入的名臣根據其侍奉的北宋各朝依序排列下來,該書一共有八朝,朱熹先後分編五朝與三朝。五朝為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三朝為神宗、哲宗和徽宗,北宋九朝獨缺欽宗這一朝。

成書之後的第二年,即受到友人呂祖謙的責難,乃為先人呂夷簡勸宋仁宗廢郭后一事爭辨,認為朱熹所根據的史料來源是有問題的書。朱熹回信表示會再修訂內容。

私下卻對人表示曾見過《涑水記聞》原稿,所以相信沒有被司馬光的家人補入,所以堅持保留這段史料而不刪去。

版本信息

四庫本、文海本,為李衡大量刪節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後的校正本,李幼武據此本連同自輯的三種著作合刻進去,名為《皇朝名臣言行錄》(宋亡後稱《宋名臣言行錄》),成書之後此版本逐漸取代原本在民間廣為流傳。

四部叢刊影印宋本,宋末已不多見,為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的原本。雖然有極少部分缺葉,但可從四庫本、文海本補入。故四部叢刊本為現今新校標點本主要依據的版本,是目前最佳的版本。

作品爭議

後世對編撰宗旨的解讀不一:該書所收錄的人物為多數為當時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後世較具爭議性,被認為不該收入進去,如王安石、趙普、呂惠卿等人行事風格接近小人,則受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質疑。然而,有些學者認為朱熹編此書着重的是嚴謹的史學態度,而「有補於世教」乃其次,況且這些人物對國家社稷並非毫無建樹,且對當時的政壇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亦符合名臣的條件,故被收入書中並沒有不合理。

視頻

宋名臣言行錄 相關視頻

TXJD-第176期《南宋名臣》
《四庫全書》搶鮮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