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朝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朝一兩銀子購買力

來自網絡的圖片

宋朝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白銀作為硬通貨,在中國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堯帝時期,貨幣種類很多,龜殼、貝殼、珍珠、玉石、布帛等都能當錢花,同樣作為硬通貨的「金」分為黃、白、赤三種,即黃金、白銀和銅。[1]

由於中國產銀很少,在唐朝以前,白銀的流通量一直不大。西漢時期的國家貨幣儲備主要是黃金和銅,大宗開支往往動用黃金。例如元朔六年(前123年),大將軍衛青征匈奴得勝而歸,漢武帝一次性賞給衛青和將士們20多萬斤黃金,大約50多噸。

當然,那時的黃金遠沒有現在的購買力強,一斤黃金才能換三四斤白銀而已。大約唐朝晚期,巨量的白銀通過對外貿易流入中國,白銀貨幣的流通量隨之大增,成為最主要的國家貨幣儲備。這是貴金屬的特性決定的,不易鏽蝕,比絹帛等物品耐存放。

兩宋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的時期,白銀在民間的流通也更為普及。不過白銀主要還是和絹帛一起用於官府的大宗支付,比如軍餉支出、官員薪水、賑災等場合。官府發行一些規格不同的銀錠,大的有五十兩,小的有一兩。

那麼一兩銀子在宋代的購買力究竟如何呢?想了解這個問題,最好先看看銅錢的購買力,再換算一下。因為銅錢才是當時最常用的貨幣。

大體來說,兩宋時期的一兩白銀折合兩貫錢,比較穩定。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不像流傳的說法,古代一貫銅錢就有一千個。事實上,北宋初期的一貫錢是850文,後來又改為770文。南宋孝宗皇帝年間,官方標準又變成一貫錢700文。為了方便計算,我們還按一貫錢1000文。首先看看糧價如何,畢竟「民以食為天」。

糧價會隨着收成的好壞出現較大的波動。《宋史》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各地風調雨順,「諸路言歲稔,米斗七八錢。」也就是許多地方一斗米才七、八文錢。南宋紹興十三年也出現過類似情況,「荊湖歲稔,米斗六七錢。」

當然,那只是個例。災荒時期的米價高得嚇人,一斗米幾千文錢都買不到。正常的範圍在四五十文到一百多文之間。宋徽宗崇寧年間,一個官員的奏書里說道,「商賈既通,物價亦平;官司上下,無有二價,斗米止百餘錢。」意思是一斗米價格不高,一百多文錢。

我們就按一斗米一百文計算。斗是容量單位,各個朝代的標準不太一樣,宋代的一斗米有多重,學界說法不一,據說相當於今天的8到10.5斤左右。這裡按9斤吧,宋代的一百文錢可以買9斤大米,一斤米11文錢。

那麼,一兩銀子相當於2000文錢,就能買180斤米。

很多小夥伴以前可能聽說過,古代的一兩銀子也就折合今天100元左右,估值太低了。按如今正常的米價,2.5元一斤,宋代一兩銀子也至少抵得上現在的450元錢。

當然,糧食價格只能作為一個參考,再看看宋代的肉價。《宋人軼事匯編》提到,宋仁宗年間,北宋的首都汴京的豬肉價大約一斤120文錢左右。京師物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貴的。而且北宋的一斤比較大。

古代的一斤是十六兩。據《民國中原度量衡簡史》的說法,唐宋時期的一斤大概相當於如今的750克,也就是一斤半。這樣一算,85文錢就能買到一斤豬肉,一兩銀子則可以買23斤。

不說現在,前兩年豬肉價格正常的時候,10塊錢左右一斤。相對來說,宋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就比較弱了,折合200多塊錢。這也說明北宋汴京的物價不低。如果拿着銀兩在鄉下消費,它的購買力非常高。

水滸傳》里提到了一些北宋的白銀消費情況,有一定參考價值。比如第十五回,吳用去石碣村見阮氏三兄弟,交給阮小七一兩銀子讓他置辦酒菜。阮小七用這一兩銀子買了什麼呢?足夠四個人喝的一壇酒、兩隻肥雞、還有20斤熟牛肉。

即便按生牛肉的價格,在今天也要600多元,酒和雞按100元算,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就體現出來了。而且這一兩銀子還沒花完,店家沒找零,因為阮小七欠了不少酒錢。

綜合來看,宋代的一兩銀子折合今天的700塊錢左右大概沒問題。

最後順便說一下,大家都知道宋代的公務員薪水非常高。包公的年收入有多少呢?他在代理開封府的時候,一年的各項收入超過兩萬貫銅錢,至少相當於一萬兩白銀。出手如此闊綽的朝廷,也只有宋代了。[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