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使相的官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宋朝使相 |
宋朝使相的官職《夢華錄》顧千帆追查夜宴圖下落,意外捲入江南私開市舶司一案,楊家被滅門,自己也因為觸動了上司的利益,被上司雷公公下令除掉,顧千帆實在是沒辦法,才去找自己的親生父親蕭欽言幫助,其實顧千帆很不屑與生父為伍,覺得生父是奸臣,還拋棄了母親。顧千帆的父親蕭欽言的介紹上明明寫了是蘇州知府、平江軍節度使,卻被稱為「使相」,後來又說他馬上要繼任宰相了,其他人都稱呼蕭欽言為「使相」,那麼使相在古代是什麼官職呢?[1]
使相是一種官名。唐代中期凡為宰相者必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故稱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銜的節度使為使相。晚唐時期,為了籠絡跋扈一時的節度使,朝廷授予他們同平章事的頭銜,與宰相併稱,號為使相。五代沿用,實際上不行使宰相的權力。宋代,在親王、留守、節度使等加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都稱為使相,他們不參預朝政和簽署朝政命令,只在朝廷除授大臣的詔令上副署,這種副署多是形式性質的,真正行使了實質意義的,兩宋僅存一例,即乾德二年趙普拜相事。可見蕭欽言被稱為「使相」是因為他還是節度使。
宋初因之,以親王﹑留守﹑節度使加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皆謂之使相,實際上不主政事。如王安石罷相後以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即其例。明代官場中用以稱以輔臣身分督師者,清代用以稱呼兼大學士的總督。
至宋代,「使相」亦非真宰相,系高級階銜。凡節度使、樞密使、親王、留守、檢校官兼侍中、中書令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為使相。元豐改制,易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作為文臣寄祿官最高階。使相不參預政事,但許在除拜將、相等制敕之敕尾署「使」字,享有俸祿。
使相的由來
自中唐以後,出現「內相」、「使相」,使唐代的宰相制度發生變化。玄宗時,翰林院成立,作為皇帝直接下旨的機構,翰林院起草「內製」,「外製」由中書省起草,從此開創了文人直接參與軍國機密要事之端。由於翰林學士日益權重,又常伴皇帝左右,便侵奪了中書省之權。他們雖無宰相之名,但儼有宰相之實,時人謂之「內相」。
自唐「開元之治」至安史之亂後,唐代土地兼併日益加劇,大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藩鎮興起,逐漸形成封建割據勢力。統治階級為了緩和這種矛盾,或以宰相頭銜賜給節度使,或以朝臣加「平章事」頭銜出任節度使,皆稱「使相」。如郭子儀、李光弼相繼以平章事為節度使,謂之「使相」,而宰相之職濟於他官自此始。
《文獻通考·職官考·節度使》:「使相者是以侍中、中書令、平章事,加節度使之謂也。自唐至宋皆有之,而事體微不同。唐則多以同平章事加節度使之立勳勞而久任者,蓋將而寵以相之名也。宋則多以節度使加平章事之有德望而罷政者,蓋相而寵以將之名也。合而言之,蓋位兼將相,品極文武之稱。」[2]